我尝试过很多笔记方式,纸质的有知识卡片、九宫格、思维导图、读书手帐、书评,电子的尝试过印象笔记、onenote等等,光概念卡也做了不下200张,但随着这些笔记越来越多,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感受到这些笔记带给我的价值。写文章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从何写起,这些笔记也没办法作为我的素材,或者说我不知道如何调用它们。以至于我越来越怀疑作笔记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做笔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笔记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真正为我们所用呢?
无意间在某平台看到网友分享的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完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这本书的作者申克·阿伦斯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他根据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理念,建立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不仅斤会改变我们对写作的看法,也能彻底改变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做笔记当然是有用的,但前提是我们所呈现的是自己独有的思考成果,我们记录的是经过理解并内化掉的东西。这本书里说的写作方法可以理解为碎片化写作。就是在日常积累的时候关注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
另外,我们所记录的内容要及时回顾,并且要去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不能像个小豚鼠一样只知道囤积东西,觉得那些东西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放到网盘,放到笔记软件,心想“留待以后再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以后。
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其目的是在你已有的所有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当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你的想法越来越多,就会产生群聚效应,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可思议的洞见,这种洞见就说你创作的源泉。
接下来,我将分享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的构成,以及如何在笔记之间建立关联、如何用卡片盒笔记系统进行创作输出,最后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用卡片笔记法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
一、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的构成
以往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经常觉得哪里都是重点,书上但凡是个粗体字都要花上线、折个页,遇到有用的信息就想着先记下来再说。或者只按照主题去找信息,比如想写某个主题的文章,就去找一堆跟这个主题相关的案例和观点,一旦文章写完,这些素材就完全没用了。
但是卡片笔记法完全不同,它的核心理念是——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的复杂化。我们不必把所有东西都写下来,这样会越积越多,没有办法实现群聚效应,更不会帮助我们发表任何有价值的观点。
“群聚效应,是一个社会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某件事的存在已经达到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
我们做笔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够发表更有价值的观点。让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内容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
那怎样才能让这些知识之间产生群聚效应呢?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卡片盒系统中的三类笔记:闪念笔记、永久笔记、项目笔记,不过在开始提到论文撰写步骤的时候,还涉及到了文献笔记,也就是在今后创作过程中能够引用到的内容。所以严格来说,我们认为卡片盒笔记系统中共包含四种笔记类型:
1、闪念笔记卡:相当于大脑备忘录、收集箱,可以作为外脑储备库,记录大脑中闪现的所有想法,闪念笔记的记录门槛也尽可能低,可以是任何工具,便签纸、卡片、收集备忘录,手边能用到的任何工具都可以,最终目的是捕捉大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所以关键是先写下来,不然可能瞬间就忘记了。
2、文献笔记:记录阅读、学习过程中所有感兴趣的、不想忘记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复制摘抄,而是要用自己的预言,简短的总结、复述出来。
卢曼是这样做文献卡片的:
"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我在上面记下看过的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着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Luhmann et al.,1987)
3、永久笔记:所有的笔记卡片并不是做完就没事儿了,要及时翻阅查看,然后将翻阅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并思考它们与主卡片盒中的其他笔记有什么关联,会引发什么问题。这些就是永久笔记卡需要记录的内容。
在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永久笔记是要永久保存的,这类笔记是我们今后创作的主要素材,也是让笔记之间产生群聚效应的关键。
4、项目笔记:只跟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里,项目结束之后就可以丢弃或存档。
二、卡片盒系统中的笔记是如何建立关联的
我们往常做了笔记会习惯性的按照主题或者项目、时间线去分类整理,比如把知识分为时间管理、心理学、写作等等,然后往里面填东西。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是被动的,需要用的时候,只能一个一个去文件夹里找,看哪些内容能用到。
而卡片盒系统的最终目的是让创意和想法自动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想要在哪些主题下见到这条笔记。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笔记系统中,这条笔记与其他哪些笔记相关联。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把内容归类,便于我们找到自己想要搜索的内容。而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为了呈现出所有自己已经忘记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也是为了能够在写作的时候指向相关的论据,并通过让思想交融产生洞见。
如何在笔记之间建立关联的呢?
卢曼认为,一个想法、一个笔记只有在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这个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那怎样才能让我们更快的找到适合一条笔记的上下文呢?那就需要我们制定一套合理的编号系统。
卢曼在做笔记的时候会给每一条笔记做好编号,比如数字或字母,添加笔记的时候主动思考这条笔记与卡片盒内其他笔记有什么关联,如果没有关联,编号顺延,如果跟其中某条编号为“3”的笔记有关联,那新增的这条笔记就编号为“3-a”,这是传统的纸质卡片编号系统,也是在笔记之间建立关联的主要方法。
如果用的是电子笔记,可能会方便很多。我们可以用一款具备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比如obsidian,新增笔记的时候设置好标签,注明领域,如果新增的笔记a跟已有笔记b有关联,那我们可以在a和b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链接,而且在obsidian中还会有关系图谱,可以很清晰的呈现出我们笔记之间的所有关系。
三、如何用卡片盒笔记系统进行创作输出?
我们往常所接触的写作技法很多都要求遵从这样一个流程:确定主题-写大纲-找素材-写作-修改。
而卡片盒笔记写做法正好相反,它要求我们将写作碎片化,在日常的阅读、学习中就开始积累自己的想法和素材。我们觉得写作难,大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觉得脑袋空空,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方式就是将所有灵感和念头统统写下来,日积月累,写作的主题和方向就自然而然浮现出来,那具体该如何做呢?
1、带着写作这个目的去做每一件事。
阅读、学习的时候,心里想着自己的目的最终是输出、写作。这样就会更加投入、有的放矢,你高效地找出写作主题和其中有用的观点,并把它们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新的、独有的观点。
2、用卡片盒作为思考工具,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从来不是记笔记,而是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笔记只不过是我们思考外显化之后的具体成果。
3、做笔记的方式要尽可能的简洁,用同样的方法和格式放在同一个地方。让思考外显化,必须把想法写下来。
4、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上,然后对知识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录。只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能积累大量的素材。这样,到最后相关的主题和论点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5、用卡片盒笔记建立积极的反馈循环:
首先,记录文献笔记的时候要求用自己的预言去表达所理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有哪些地方是不理解的,让我们变得更加擅长 这种能力,做笔记也会更快更容易,从而增加学习体验。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区分文本中那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越强,阅读效率越高,读的就越多,学到的也就更多。
其次,在做笔记时一定要思考它跟已有笔记之间的联系,还要定期去回顾整理,如果产生新的想法,就写永久笔记,把大脑中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会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想清楚了。
四、用卡片笔记法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
1、用卡片笔记法写作是自下而上,通过卡片盒来提出问题、发展主题、进行写作的过程。
在卡片盒笔记系统中,写作是遵循自下而上的逻辑来进行的。这种方式主张我们把功夫用在平时,多家积累。在前期学习和阅读过程中,就用合适的方式来做好笔记,这些笔记会成为日后的生产性资料。
比如遇到某些热点事件或者一些独特的经历,我们大脑之所以会感知到,是因为对这些事情有些不同的体会和感想,这种体会和感想才是我们真正与众不同、无法被复制的东西。
如果不及时把这些体会和感想记录下来,转头就会忘记。这样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只会记得这些素材,却再也无法记起那灵光一现的真实体会了。
2、传统的写作方法是自上而下,通过计划进行写作的过程。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采用的写作方式,也是自媒体时代最被倡导的一种写作方式了。那就是先做计划,定出主题,然后在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资料,这样就难免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经常要持续面临阶段性的风险和可能最终失败的代价。
这种写作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我们所搜集都的素材都是特定的,一旦文章写成,这些素材有可能就被废弃掉。
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自身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衍生出某些主题想表达出来,借此发表自认为更有价值的观点。另一个则是对某些主题感兴趣,或者说计划探索某些领域,然后开始大量搜集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资料,最后再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但这些想法是随机的,是未知的,无法与自身已有知识链接到一起的,所以,产出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
这本书除了介绍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之外,还介绍了很多卢曼这个社会学大师的很多独特的思考方式。比如不要照搬书中内容;比如要机械的去讲知识分类,而是思考知识在什么样的上下文中最有价值,比如我们需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这些思考能够帮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到“做笔记”这件事。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