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公园——人、自然、科技的对话旅行

8月21日,“算法公园——Celyn Bricker个展”在广州顺历空间开幕。带着对展览惯有的距离感来到现场,意外发现它是如此纯粹——悬笔一绝,花开人间。展厅白墙上悬挂着的抽象画斑斓如花,簇拥着我们,圆形草坪、绿墙、透过展厅玻璃若影若现的树丛,公园式场景从字面走入了现场。而“算法”是隐藏在公园里的盼望者,期盼着技术、艺术、自然、人文在此交汇。

展览开幕现场

“算法公园”呈现了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和AI互动影像作品。展厅入门第一件作品forest clearing(森林),是一幅大型布面油画,观念性的抽象笔触充满了行动感,像是公园里追风筝的人留下的行动轨迹。画面的原始素材来源于艺术家用AI算法生成的自然景观图像,通过画笔和颜料,用抽象艺术的语言重新翻译成了新视觉,传统的油画媒介也因数字技术呈现出了更多的随机性与惊喜感。巧妙的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这件作品旁边设置了一组感光互动装置,当你接近这幅画时,展厅侧面的玻璃墙上立马投射出繁茂的缠绕的植物形态。这些植物形态与玻璃墙外的树丛对话起来,玻璃成了界,穿过它,是绿野仙踪历险的开始。据策展人介绍,这组装置是开幕前临时设计的,形态灵感来自莫里斯的植物装饰艺术。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实践人物,莫里斯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粗制滥造,试图用曲线花纹簇拥的结合来强调美与实用的共存。听到这,似乎是在通过莫里斯回应展览想要传达的技术文明与人类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forest clearing》,白水泥,二氧化钛,甲酸钙,色素,丙烯,画布

今日世界,“算法”成为了通往想象的阶梯,我们不知不觉沉浸在它所来的技术迷幻当中。至于媒介化的社会,更像是一种横断性的介入,在它所构建的知识场域中,重塑着社会的时空观念和权利关系。艺术家Celyn Bricker,这位出生在利物浦的英国视觉艺术家,正是将他的艺术理想寄托于此,在新旧媒介中不断探索人类与自然、技术与艺术的时空与权利关系。而疫情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推向高峰,也再次提醒我们人与自然的非单一性。

展览挑选了艺术家两年来创作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历时性的创作在今天与观众共时共地。在时间的层次下,二维的画布呈现出空间的立体观感。就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关系论中认为的那样,空间就像一张大拼图,你费尽时间从一大堆碎片中找到它们的相似与联系并拼合在一起。这种特定的链接方式和形成的关系被物理学家表述为“网络”,而艺术家将其定义为“构成”。Celyn的艺术之构成完成了时间到空间的旅行,画笔的提与落之间是时间的次序,抽象的元素、炙热的色彩和充满张力的艺术语言是空间的情绪。

《forest 4》,白水泥,二氧化钛,甲酸钙,色素,丙烯,画布

在权利关系上,无论是宇宙本体论还是人类中心论,都逃离不了人与自然的“主奴式”关系。生态哲学家说,人类中心主义或非类人中心主义都无法逃离这一窠臼。然而,艺术家和策展人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关键是平等与尊重,在他们的思考中,将其表现为对话。展厅深处的另一件互动装置艺术作品After the Rain(雨后),是艺术家用GANs创建的人工想象的雨林。当观众直视屏幕时,雨林图像才会出现,随着视线渐渐移开,雨林也随之淡出。这是一场有计划的媒介事件,技术和算法开启了对话窗口,目光成为了对话工具,雨林汇集成了意义空间,共同引导我们走向协作与共生,沟通了人与自然共存关系的逻辑和心理联系。诚如策展人在前言中强调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根本观点那样,用对待生命的道德责任对待自然,用艺术的行动式践行文明的价值观。

《after the rain》,屏幕,计算机,摄像头,定制软件

回过头来,展览现场铺着一块圆形草坪,上面正展示着Celyn曾在北京UCCA《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上展出的新媒体作品Coral(珊瑚)。影像中美丽的珊瑚在图像技术的处理下逐渐失真又慢慢显现,仿佛在消耗与恢复之间流动。而草坪的设计又是一次协作性计划,为观众提供了亲近自然和思考的机会,盘腿而坐,观看屏幕中流动着的影像,真实又梦幻,反思着关于“共存”的乌托邦。

《coral》,屏幕,尺寸可变

技术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与自然更不是对立的。对艺术家而言,算法是他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象征,在他的作品中,毫无保留的向我们展示了算法赋予图像方式的新可能,也向我们传递了算法图像迈向更高级文明的可能。对于策展而言,艺术如何借助技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展览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赛博空间找到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以及人与自然的共存方式是策展人的态度。对于观众而言,信息社会中冰冷的机器扑面而来,热情的绘画作品和协作的展览是视觉的宴会也是对话的开始,无论是品尝还是品味,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这座“公园”里穿梭旅行。

记一次展览

小小

2021.9.4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公园——人、自然、科技的对话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