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品极其价值二重性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经济领域和生活当中。西方认识到要想富国强兵和繁荣昌盛,必须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以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和强盛地位。于是商品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有标志性产物,现代的社会也称之为商品经济社会。

            一    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凝结了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了交换需求而生产出来的有标准质量的,具有私人所有权的产品及服务。

      商品出自于物质和劳动,也可以出自科学技术和思维。如娱乐产品,教育产品等……商品与产品的区别就是产品虽然可能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但他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交换过程,不能使用和满足社会需求。如工厂产品和农作物,如大量生产,超过市场需求或未满足市场需求,则只能成为劳动产品。如果卖到集市商店,或让别人转卖,自己能够换取相应报酬,则产品转化为商品。

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创造的商品,是为了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满足社会需求。而没有交换的产品虽然没有交换价值,但他依然具有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这种使用价值未满足社会需求。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商品,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满足生活需求;商品对于由人类构成的社会群体来说,是维持社会“再生产”与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

      在自然世界中,大量存在未经人类劳动创造,而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的有价值物品。如石油,黄金,钻石。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如因需求而大量交换,那么它们就是商品。以前有则新闻,四川有户农家,突然发现自家后院井水中,每天冒出很多条鱼,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与井水相通,致使鱼儿能不断涌入井水中。这是物理学家的解释,而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以后他家可以不断卖鱼致富了。进入了流通领域的鱼儿就是商品。

所以可以这么说,愿意交换,具有所有权的物质和劳动都是商品。商品的交换产生于商品私有权的归属,没有私有权和使用权,便没有交换,不产生交换价值。没有交换成功,虽然没有交换价值,但他依然是商品,依然有劳动价值。


          二  商品的二属性

      商品是能交换的可使用物品。商品的可使用属性来自于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和特性,也来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的性质和状态,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种能量和特性经人类劳动创造和意识探索,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和目的时,商品也被赋予了某种功能和用途,我们称之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因满足彼此使用需求而交换时,商品也需要有衡量彼此劳动量的衡器。衡量彼此劳动量的衡器,我们称为为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构成了商品的二属性。

A 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因本身具有某种性能和状态而产生的功能范围,用途方法和质量效果。

如中药的功效。其特有的功效不以人类好恶而改变,人类只能不断发现其功能,性质和使用范围。人类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变物质内质,从而改变功效。但不改变内质,功效是不会改变的。这充分说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客观的内在物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称谓功效,以便与价值分开理解,不能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和状态所决定的;物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特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劳动创造,可满足多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使用用途。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使用价值可据意识发现商品特性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并因需求的发展而产生的功能和用途。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使用价值或功效。垃圾也是没有发现其功效的物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的可使用属性。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会因没有需求而失去交换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载者,使用价值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虽然同一种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但内在的创造商品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如同样一件器皿,可以当尿壶,可以当饭碗,也可以当祭品。他内在创造他的劳动量和属性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用途,方法,改变的是改变用途以后的创造劳动量和市场需求量,即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客观的,而市场价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却是主观的,是衡量需求和供给的交换劳动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内在的劳动创造的劳动量!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认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交换,不会拥有交换价值。但没有交换价值的可使用产品不能说没有价值,因为他们都耗费了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于劳动具有一定的意识操纵能量的局限性,如果商品客观上并不能有益于人类自身,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这也是劳动没有满足需求的结果。当使用价值消失时,交换价值耗散,劳动价值成为负价值,即亏损,耗费承担。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唤做效用,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对于商品使用价值中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评价。如一杯水,对于普通地方,供给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价值低。但对于垄断的地方和供给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评价高,价值就贵。其实,效用评价的是需求程度大小的评估,而不是使用功能和用途的评价。

我们知道功效是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属性。但资源是对于人类长期的繁衍生活满足是有限的;因此当某些商品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人类的有私天性会促使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它,满足自己。在经济领域中就会出现加价购买,即经济学中需求原理现象。请注意,效用理论总是在需求不满足人类需求量的情况下用效用增大这种虚幻的心理来解释价值增大,当供给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效用消失。这是不是一种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使用价值。虽然我们认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我们还要看到,劳动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虽然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内容,但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需要依靠物质能量和特性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作用在某种特定物质上,才能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给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因此,具体劳动与物质属性共同构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三      价值的概念

价值在哲学中是人类对能够满足需求或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或物品的认识和评价。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比较和交换,而对获得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能量和物质能量所耗费和所获得的经济计量意识评价。

价值是某一事物对人类具有影响状态的评估,也是人类自身对于需求满足程度或目的的评估。从哲学层面上讲,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益性影响的评估。即:当事物a对事物b有有益性影响'时,就是a于物b有价值评价。

因为价值是a于b的有益性“影响的评估,所以不论是a还是b的变化都会引起总价值和单位价值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价值具有历史多变性和相对客观的复杂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量的消耗。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经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能量,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也是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才表现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

从任意时间点来看,价值是定值。所以价值可以测量、评估;从劳动力中的生产效率推断,价值的度量衡是劳动时间或劳动能量。所以马克思定义说,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社会必要劳动。


      商品价值是人们交换和生产商品时经济计量的评估。是比较,交换商品劳动量大小多少的标准和衡器。

  如果价值是自己劳动创造用于自身满足,则价值量的测定要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和相关成本劳动量。他们应该是等价的,即如果产品价值低于劳动能量和发展成本,我们就不会长期劳动创造。因此,商品价值首先是人类劳动的价值。

A 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人类生产,交换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的抽象计量评估。

价值本身是人们对需求满足和事情有益影响的耗费意识评沽。商品交换时价值量的评估是需要客观标准的度量衡来测量维持公正性。劳动价值就是测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和衡器。而劳动价值其实所表达的是劳动效率,而非单指劳动时间。具体就是单位时间所耗费的劳动量。尤如物理学中速度表达的单位时间所运动的路程一样。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到价值本质。

在现代经济思想中,劳动价值观念渐渐淡薄,但劳动价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价值之中,不可忽视。如代工工厂,饮食小店,薄利多销,竟争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劳动价值,只要养家糊口,就能生存发展。


在商品经济初基阶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大量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部分渗入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劳动价值包含了人类生产商品而付出的社会平均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其价值量是由其劳动效率所耗费的的物质能量,也混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量。那么,决定价值量多少并不是全由劳动时间所衡量的,他也包含了劳动时间中所消耗能量多少的实质。

例如,甲乙丙三人同时打鱼,如果他们消耗的劳动时间相同,但打到的鱼数不同。甲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00斤鱼,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80斤鱼,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30斤鱼则劳动价值各有不同。即先算平均劳动价值,后算个人劳动价值。即鱼的价值=3/(100+80+130)=0.0097工/斤。甲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00 ×0.0097=0.97工,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80 × 0.0097=0.77工,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30 × 0.0097=1.26工。

另外,如果两个不同物质的生产如果劳动效率不同,产品量不同,则以相同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下的不同产品量做等价交换。在不考虑供求因素的条件下,他们的价值量是相等的。

B 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进入市场与其它商品货币交换时因供需变化而产生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交换价值指的是商品交换货币的多少,即商品的市场价值,商品的价格。

交换价值是市场交换的产物,劳动价值是劳动量形成商品的产物。交换价值是商品满足需求的唯一标准。如果劳动产品供给量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量时,则商品交换价值降为商品劳动价值。如果劳动产品未满足需求剩余时则劳动产品形成价格,即产品满足市场后,市场仍有空余。有需求剩余的产品价值我们称为市场价值,即为价格。市场价值与价值的差价我们称谓剩余价值。,他是因市场存在需求剩余而存在的劳动价值剩余。商品的剩余价值不在于加班加点,而在于市场需求剩余量的多少。市场需求剩余多,供给少,则剩余价值就大。

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的范畴,在货币经济的商品社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中的剩余价值而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或节省劳动价值而交换。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对立,也只有通过交换,生产商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主观的供需关系。


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意识消失而消失。如同速度是度量物质运动快慢的标准衡器,劳动价值也应该是商品交换时的标准衡器。否则商品价值无法公正交换,也无法计算剩余价值。计算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价值量,我们要看劳动价值,而对于商品交换给双方带来的价值量,我们则要看市场价值即给双方节约和增加的劳动量!如地下的油田,煤矿等,并没有蕴含人类劳动量,但由于自身的能量和特性可以产生动力,节约人类劳动量,因此交换的价值量以能节约的劳动量为最大价值量。以蕴含的人类劳动量为最小价值量!这就解释了如果土地能够使需求者节约大量劳动时间和劳动量,那就按最大市场价值售卖出,寸土寸金;如果不能节约劳动量,则土地无人问津。如果商品是人生产的产品,无人问津则生产商会亏负劳动价值,不再生产。

商品的目的在于交换和使用,劳动产品一旦进入交换便具有了交换价值。劳动者的交换价值在市场中往往大于劳动价值,其决定于需求量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信息费用大,供不应求,都会导致交换价值溢出。产品供大于求,信息透明,则劳动价值卖出。低于劳动价值,无利可图时,商品淘汰。没有人长期作亏本的买卖。

如我们买一个机器人为我们做汽车。机器人每月耗费成本五万只做一个汽车,汽车出厂价五万。这样的机器人对我们来说就是五万减五万,没有剩余价值。资本家不会生产。除非人工成本高于机器人价或提高出厂价。

  又或者我们现在费力做了一顶轿子,卖不出去,入不敷出;或没人使用租不出去。无人交换这顶轿子就无法体现交换价值,价值很低。这是因为我们创造的商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因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节约劳动量的需求,因此他有使用价值(功效),有劳动价值,但没有市场价值。没有交换出的劳动价值量是负价值量。

      总结来说,商品的属性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构成的,商品价值的属性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组成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的,客观的属性;市场价值和商品的效用是供需双方主观的意识评估。效用增加,即市场需求增加,则商品价格变大。,但内在的劳动价值不会增加。交换价值是供需双方依据信息成本和效用评价的不同不断博弈的结果。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以劳动价值为最低基准,根据需求来变化浮动。低于劳动价值,则商品淘汰。商品没有需求,即没有社会交换价值,商品依附于使用价值上的劳动价值就成为负价值,劳动就成为负劳动。如我们做坏了一个板凳,这就是负劳动。从这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需求决定价值。但没有劳动的需求是临渊羡鱼,望梅止渴。

      因此商品价值中,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属性,市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以各自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量。所谓市场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就是价值的本质。

总结来说,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了劳动能量和时间的组合,也是供给完全满足需求的市场表现。我们重视商品的价值,就是因为价值本身具有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我们称之为商品价值二重性。

        四    商品的质和量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特有的共通属性,其中商品的质和量,商品的功效是商品的客观属性,是不会因商品的供需而变化的。

 

A  商品的质

商品的质是人们为更好的使用商品,所运用生产资料种类和手段的一种自然属性划分。如我们所穿的衣服,有的是纯棉的,有的是毛料的,有的是涤纶的。材质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其使用价值也略有不同。衣服如此,食物如此,商品皆如此。商品的质是商品原料的属性和本质构成的。人类通过物品满足了需求,也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质就是商品质量。

    商品的量是商品 在市场交换中衡定内在本质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由数量和形状.等级,范围,规模和结构规定的一种数学数量划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位。如多少吨,多少平方等。

  商品的质和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理属性,是商品的内在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购买商品其目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的质量问题是决定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人们重视质量问题其实就是重视商品使用价值。

        五  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商品价值的质是商品内在的属性和内容,即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劳动价值。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也蕴含在商品的质当中。

商品价值的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需求而变化。然而不同的商品确具有不同的使用用途,不同人的使用,也会因使用目的需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效果。如同一本书,有人是做学习研究用的,有人是作家居装饰用的,咖啡茶点,本来是解渴充饥用的,我们却常用作聚会交流平台。不同的使用功效,就会产生不同的交换价值。这只是说明使用价值的功能评估是人类对商品属性和用途的客观评估;效果评估是人类需求稀缺性评估和对自身需求序数的评估。

复杂劳动价值常常大于简单劳动价值,精神需求价值也常常大于物质使用价值。这就解释了钻石看似没有水使用大,女人确喜欢购买佩戴她。这是因为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它是效用的评估,是人主观的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的。钻石如此,画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观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换。因此,市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也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而交换价值的历史性也就由商品的历史性所决定。如文物,历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导致他贵不可言。

  商品价值的量

是指衡定商品生产价值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商品劳动价值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阐述来说,生产商品价值的劳动价值成本),是由生产商平均必要劳动量和劳动生产率所决定,也就是成本控制和年生产量。但它的交易价值是由双方评估资源稀缺性而定的。如果将价格作j, 单位成本为c, 市场需求为x, 市场供给为g; 则价格j =劳动价值成本c ✘(需求x /供给g )。简化j =c *x /g 。这就说明了天灾人祸来临之际,食品要比黄金珠宝还要珍贵。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值是既具有质量属性和劳动能量的客观存在形式,也具有主观需求的意识反映的评估。可以这么说,商品价值的质是商品的客观价值,商品价值的量是商品的主观价值。商品的主观价值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爱情恒久远,钻石伴流传。价格偏离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商品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时供需的变化。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相互交换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商品的价值。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价值 就高,其交换价值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交换价值增大,价格升高。

  商品的本质是商品拥有者劳动的交换,但由于供需双方评估价值的不同,和交易信息的不同,双方的交换价值也有所不同,双方的交换并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相对交换。由于生产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交易信息比需求者优势很多,生产者得到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需求者得到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就成为社会各阶层追求其剩余价值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品贸易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向其他国家顷销和剥削剩余价值的重要工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节 商品极其价值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