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刊】
东晋大臣车胤出身贫寒,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白天帮大人下地干活,到了夜晚寒窗苦读,只是没钱买油灯,常常为此苦恼。
一天夜晚,车胤一边回忆书上的内容,一边望着院子里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忽然想到何不把虫子集中在一起借光读书呢?于是他抓了十几只装在麻制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每当夜晚降临,都能看到他借光苦读的身影,学识与日俱增,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以此激励后人。
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没有机会也要去创造机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吗?不读书会怎么样呢?在《如何有效阅读》里给出答案:如何构筑只属于自己的幸福论。
来自日本的国民阅读大师藤原和博,他是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咨询顾问,也是日本义务教育史上首位平民校长,曾担任大阪府教委教育政策特别顾问。
为了推广本书在日本举办了1300多场巡回演讲,在他40岁事业上做得风生水起时,却毅然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求金钱名利,只想对社会有所贡献。
他在书中写道:我再一次意识到一个事实,如果不能通过读书积累知识,是没有办法拥有自己的观点的。
一、阅读与不阅读的人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在20世纪的日本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按部就班,这就是成长型社会,固定的统一模型犹如拼图,游戏按要求去完成就行了。
而在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慢慢转型为成熟型社会,突出个人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立体。尤其离开学校以后,在社会中有些东西却是学校里没有教过的,这时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去摸索,而不是千篇一律跟着前边的人走。
书中提出,只需读书就能成为“十中之一”的人才,据调查阅读的人在当今社会所占比例还是占少数的,不阅读的人,他的闲暇生活可能是这样:玩游戏、追剧、网购等等。
所以在现实中,我的四周这样的人群比比皆是,经常聚集搓麻将,要么手机玩游戏,要么疯狂刷抖音快手,要么喝酒应酬,显得我格格不入,被隔离开似的。
其实在灯红酒绿下是很难产生价值的,生活浑浑沌沌,作者认为这是没有时间管理意识的表现,不会主动去创造价值。
而阅读的人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与作者大脑链接,给自己施加养分,让自己越来越聪明,所以爱阅读与不阅读的人明显就拉开差距,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像作者的话来说,这个社会已经不按阶级等级来分,而是以阅读的人和不阅读的人来划分。
二、阅读实现人生跃迁
在当今社会,校园霸凌、家庭教育疏忽而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新闻另人触目惊心,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出现这些极端事件呢?
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孩子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他们的内心是敏感脆弱的,在遭遇不理解或欺凌时,很容易让内心封闭,从而做出不可挽回的局面。
作者担任校长期间,曾经被记者问道,“如果学生被欺负了要如何看待?”他说:“不要在学校把欺凌和自杀当成一种禁忌话题,如果不正视面对的话,那孩子们受伤时就会缄口不提,所以要创造一种能让他们更加日常化的开放,讨论这些事的氛围才行。”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就是推荐学生去读书,因为一个被欺负和欺负的孩子如果进行对抗的话,那被欺负的人是肯定打不过对方的。
如果说让欺负人的孩子登上擂台,用什么来对抗保护自己呢?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转移孩子注意力,去书里探索增加视野,拓宽知识面,学习技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作者想到了他的朋友,儿时的遭遇也是遇到同样的事件,很长一段时间,教室根本没有他容身之处,于是一直躲在图书馆里,然后看一本书看着迷了。他仿佛忘记了自己被欺负的事,后来就因为从书中获得知识,他慢慢知道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考古学家。
三、阅读成就真正的自我
作者说自己从小学到高三毕业一直是完全不读书,直到上了大学在一个研讨会上认识了一个学长,被他的西装革履,英姿飒爽的气质所迷倒,然后在他那间公寓里面随手拿了一本书来看。
只是出于好奇,学长是如何身为一名学生,却能把自己打扮的如此跟一个大公司的咨询顾问一样。于是,他把学长家里的书名都记下来,就因为这三本书对他初入职场起了一个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决定了作为商业人士的后半生。
进入职场后,每天忙于各种应酬,直到有一天在通宵聚会后,身体拉起了警钟,他推掉了所有聚餐活动,在那段孤独的时间里,他专心致志的去看书,然后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认为读书是为了创造出自己的意见,对于未来的自己也越来越清晰,不断的在工作上有着突破性的进展,成功的把一个毫无特色的出版社转型为多媒体出版社,并小有成就。
通过读书,作者自认为自己和越来越多的人,大脑碎片相结合,巨大的鸟瞰图出现了。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人的观点,视野更加开阔了,并总结出“人生的大山可不止一座”。
当作者读完300本书后,脑中的语言多的要溢出来,接触了各种事情和现象之后,自己也总想说点什么,于是他开始去写随笔,并有了第一本书籍《处事之道》。
他的处女作品十分畅销,也接连出版了许多本书籍,从此打开了自己真正的旅途。
在热播剧《人世间》,弟弟周秉昆从小不爱读书,长大后面临种种下岗的阵痛,干着最累最脏的活,与周母相依为命。
大哥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风光无限好;大姐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回家探亲时哥哥姐姐受到父母亲戚的热情招待,他却低人一等,一直被周围的人嘲笑。
这时他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那一刻他就找哥哥姐姐的书籍来看,重新燃起了学习的欲望,直到后来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工作上被领导赏识提拔,因为他的勤奋刻苦,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讲到最后
作者其实也是大器晚成,他33岁才开始认真看书,直到59岁,26年间,他总共读过的书超过了3000本,从一个从不阅读的人到养成阅读习惯的转变。带给他的是人生巨大的财富。
对于看书他有自己独到见解之处,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对于好书他会分析阅读,读了50多页没感觉的,觉得是自己选的书没对,完全没意思就没有继续读下去,普普通通的就只是大致看一遍。
有时我们无法提前设计,人生中的奇妙偶遇,和书的偶遇也是如此,所以就靠数量来取胜吧,多读书还是有益无害的。
各个时代的智者都已发现,获取知识的快乐是最让人满意的,也是最为持久的,所以保持阅读习惯是明智之举。
就像作家毛姆写的《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书随笔上所说:
在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我说“几乎”,是因为我不想夸张到说阅读能缓解饥饿的痛苦,或者平复你单相思的愁闷。
所以,人最大的失败应是本该拿起一本书来阅读,却无心看字,全盘否定了读书的意义,蹉跎岁月,最终在寻找自己的旅途上迷失徘徊,碌碌无为一生,何其可悲可叹?
齐帆齐商学院第12篇文章,本篇2696字,累积2195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