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碎片化阅读和经典阅读的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在某种程度上,现在手机变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方法。总的来说,我们在手机上可以聊天、可以看新闻咨询、可以看各种平台推送的文章、可以看视频听音乐以及玩游戏。实际上,如果我们采用某种方式对一天中我们接受的各种知识进行统计,那么可以看到每天接受的信息量非常之多,而且除了娱乐的信息之外,像新闻、百科、历史、评论观点等“有用”的信息也非常之多,按照常规的逻辑,我们每天都在获取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成为了一个渊博的人呢?


       首先,在狭义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所谓的渊博在狭义上说白了就是懂得多,每天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在广义上来看,我们掌握的知识是很多的。这些知识简单地可以分成两大类:百科知识和观点输出,前者譬如电影、美食、新闻、娱乐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些评论性、感悟类的文章。而且,我们甚至还可以说,这些知识是有用的,百科知识不必多说,增长了见闻,而后者,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是很好的谈资——将别人的观点视为自己的观点来表述。


       但是,客观的来看,这样的所谓“渊博”是有可能无益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上学接受教育,都要阅读课本以及一些经典,很多人认为上学和阅读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当然,从世俗观念上来看,我们升学、考试都是在考察知识,这么认为也不为错,但是笔者认为学习、阅读的根本在于改变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也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叫做“读书改变命运”,放在现在的社会中,客观来讲,这句话有些绝对,但是对应的还有一句话我觉得更为重要: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注意:本段落中读书就是阅读经典)。这里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读书改变了一个人的什么?第二,读书如何改变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读书改变了一个人的根本:认识事物的方式被改变,世界观被改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思考一下:首先,经典的书本上的知识是成体系的,我们在阅读这样的书本时,我们会进行大量的思考和逻辑判断,层层递进,非常用心、甚至经历一些痛苦的思考才可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被锻炼,这是在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的素质;再者,由于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所以其中包含的道理是经过了大量的实例所验证的,是智慧的结晶,表现为一种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进行是非得失判定的标准和参考。综上所述,阅读经典是通过锻炼大脑,传授智慧来改变一个人的。如此看来,由于碎片化阅读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可能是无益的,但是为什么甚至是有害的呢?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观点上的“拿来主义”会导致潜移默化的洗脑,一个人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客观的思维方式训练,在读了别人碎片化的文章以后就会困惑,无法分辨对错,无法客观的、批判性的看待事物。比如看了文章甲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在看了另外一篇意见相左的文章乙以后又觉得也有道理,于是简单地和稀泥式地认为这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无所谓对错,而实际上其内心却困惑不已;在比如有的人看了别人的文章以后,十分笃信,认为某些猎奇的观点就是真理,这其实是典型的被洗脑,例如前些年,某些所谓的公知的粉丝们往往比较偏激和片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碎片化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该用经典阅读来构建体系,然后用碎片化阅读来锤炼这个体系,当然,锤炼之前,得现有体系,决不能本末倒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碎片化阅读和经典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