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40年: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县域发展样板》

顺德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转变政府角色,明晰保护产权,龙头企业带动,尊重市场规律,敢为人先精神。


【商业的联合协作思维——从竞争资源走向竞合资源】:出乎意料的是,顺德人并没有开展传统的面向核心技术的研发投资,而是果断地联合顺德本地各家企业资源,将顺德自己的竞争性资源转变为竞合性资源,进而向全球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顺德人对于商业的联合协作思维方式和不拘一格的合作习惯使得这些当地企业将资源合作形成主流,并因此拥有了三个最大的产业集群:家电、家具、花卉。



【制度创新】:顺德发展的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制度创新。顺德每一次制度的变化,都给资源配置带来新的途径,并无限放大着资源的产出。每一次的制度创新都能给顺德带来新的动力,甚至达到几何级的增长。尽管这之中有些做法招致这样那样的非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政府角色的转变,没有政府甘当顺德的经纪人,顺德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利用市场的手法来聚集大量的社会资源为顺德所用:


改革开放是顺德发展的第一原因。广东在40年改革开放的艰难探索中,多次选择了顺德,很多经验在顺德试点后推向了全省甚至全国。

——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广东四小虎。(三来一补,集体经济,政企不分。三个为主,顺德模式)

——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县,在全国率先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92小平南方谈话,开启产权改革,顺德人把这场改革称为“拆庙搬神”,先精简机构,后转变职能,其目的是政企分开。从政企不分到政企分开,实际上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产权。在产权改革之初,顺德人就认定,经济基础的改革必须要与上层建筑的改革同步进行,否则,产权改革也无法进行下去。要让政府机构通过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政府造环境,企业创市场。)

——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驱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为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经验。

——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试验区”,率先开展了以“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改革”等综合改革试验

——2018年,获批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


【政府角色】:政府重在服务经济,以市场来指导政府的工作。

——工业化早期,大胆用“三来一补”的方式,引进现代工业,培养企业人才,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工业化中期,提出了以工业企业为主,集体企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的“三个为主”,使顺德从农业社会顺利进入工业社会。

——90年代初,启动产权改革,率先建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出“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

(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第一产业要精细发展,第二产业要优化发展,第三产业要加快发展。在三大产业中,每个都要重点扶持三个或者以上的支柱行业。在每个支柱行业中要重点扶持三家或者以上的龙头企业。)

顺德发展的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制度创新。顺德每一次制度的变化,都给资源配置带来新的途径,并无限放大资源的产出。

——初期,制度创新表现在农村饿家庭承包制与股份合作制上;(股权改革)

——中期,制度创新的特点是产权改革,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分离;(产权改革)

——后期,改变主要放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职能转变)


顺德长盛与否,取决于顺德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能否胸怀足够的使命感,这是一个企业和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地区能否立足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是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新技术剧变的时代,就要以应变能力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取决于顺德能否检视自己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核心竞争力。(使命感,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



【产品研发】:

顺德工业过程的“反求工程”,体现了顺德人的敢为人先。(万和电器的卢础其当年就是从日本买回热水器,拿回来拆解研究,最后研制出国内首台自动热水器。当年科龙研制电冰箱,美的研制电风扇,爱德研制电饭锅,都有这样的反求工程经历)

【三条突破路径——设计/科技/品牌】:他们并未满足于这一点,反而开始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品质发展。一方面,顺德人选择了工业设计作为切入口,聘请全球顶级的设计人才来到顺德。美的成为其中领先者并成功拿回世界设计大奖——红点奖。另一方面,顺德人选择了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从引进合作、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超越,走出来一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可行之路。更令人惊喜的是,顺德人还选择了品牌塑造作为制高点,从为世界品牌代工转型到打造世界品牌的战略方向,借助于最近20年的持续努力,顺德企业品牌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充满了曲折与痛苦,其结果是通过农业集体化的高积累和城乡剪刀差的高利润来实现的。在城乡二元格局下,一方面,城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积累;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农民被束缚在人民公社的土地上,通过国家统购统销,以极端低廉的农产品价格换取高昂的工业品,甚至饿着肚子支援城市的工业发展。

哈佛大学中亚研究所创建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晚年时也认为,西方学者普遍公认的“冲击——反应模式”无法解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他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很可能不是“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它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



三来一补阶段,顺德的第一次逆袭——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处于珠江西岸的顺德由于受距离和交通的限制,明显不占优势。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迫使顺德人发挥商品意识强烈、手工业氛围深厚、社队企业完备等优势,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

由于顺德集体企业本身的实力较强,在通过初期“三来一补”的尝试之后,并不甘心于让外商在利润上得大头,于是在偿还了外商投资的设备款之后,立即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合作方式,组建自主经营的合资企业。同时又通过反求工程,通过仿制、升级、创新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形成了自有品牌。

费孝通将顺德这种“不再以外商为主体利用内地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而是相反地由内地乡镇企业为主体吸收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厂生产”的过程,称为嫁接外资的过程,并称其为从“借船”到“造船”的转化。


苏南模式的特点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珠江模式”是指珠江三角洲借助邻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可以理解为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一种经济模式。费孝通还巧妙地借用流行语来表述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四只小老虎各自的特点:“东莞是洋枪队,顺德是地方部队,南海是游击队,中山是国家队。”意思是东莞以外商经营的三来一补企业为主;顺德则以镇办企业为主;南海的村办小企业十分发达,成了“满天星斗”;中山则以市属企业为主。从费老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顺德发展的独特性。


顺德的选择得益于它的产权意识以及工商意识,同时,也得益于它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顺德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之路,也许是因为顺德人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概念,它可以与珠三角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开展交往,以顺德为基点,通向四面八方,可以更主动地去响应中央的政策,而不至于被动地受限于自己的地理局限性。他们创造性地依赖于本地企业,并扩展到每一个可能的市场中,由此发展出自己的模式,使得顺德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欧广源:五子登科论。所谓“五子登科”,就是路子、班子、才子、票子、点子五个当时顺德发展要解决的关键词。

——路子,就是要瞄准一个方向,找到一条顺德发展的路径。(三个为主,以工业企业为主、集体企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路子还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城镇配套

——班子,要配强各级党政班子,特别是提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担任镇委书记。

——才子,就是人才,除了引进人才,还包括改革企业人事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票子,就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借助于银行贷款。

——点子,就是用足用活政策,拿出具体措施。

(班子,顺德的黎子流、欧广源,南海的梁广大,是这一时期县委书记中的代表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着浓重的地方文化风格和家乡情结,有着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又经历过“文革”十年,对基层民众的需求有着切身体会。这样的县委书记,一旦国家政策发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就能敏锐地领会到政策的走向和中央的精神。在落实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能够领导开创性的工作。)


顺德模式的特点是三个为主:公有制为主,工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极大地发挥了政府统筹的优势,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顺德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然而,顺德模式的另一个特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政企不分。所以政府既是投资主体,也是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担保人,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减免和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成长,由此而带来的“投资饥饿症”也进入了恶性循环,“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成为普遍现象。——国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进行产权改革。


拆庙搬神的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起“一个决策中心(市委常委会),四位一体(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体制,市党政班子实行职务交叉,全市一盘棋。

第二步,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不分党委部门或政府部门,一律按照工作性质和职能考虑,一律按四个原则进行撤并或保留。这四个原则分别是:同类合并,重组新建,保留强化,转性分离。

第三步,转换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在机构改革到位后,立即采取“五个行政”(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改革,提高了效率,加强了服务,使经济建设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必须把过去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政策调整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顺德确定了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是优化公有资产结构,改变单一公有制的产权结构,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结构;二是争取在解决人员负担和债务负担上有所突破,解脱政府负担,并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角色;三是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有资产管理,保证公有资产保值增值。)

将企业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原则,既维护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又保障企业独立法人的经营自主权。经过反复研究和比较,最后决定采取“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公有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公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三层架构来建立新的公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一层次: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公资委)及其办公室。公资委是市、镇政府领导下专司公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机构,对公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并代表市、镇政府行使对公有资产的管理权。公资委办公室是公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市、镇政府管理公有资产的职能部门。第二层次:公有资产投资管理机构,是政府全资企业,是独立企业法人的有限责任公司,受公资委的委托,负责经营授权范围内的公有资产,对授权范围内的企业行使经营管理权(包括选择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投资收益权)。第三层次:政府的独资、控股、参股企业。首先按照《公司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独立承担经济责任。政府通过公资委授权投资管理公司行使与政府股权相一致的收益、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同时承担以政府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投资管理公司保障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对控股、参股企业派出产权代表,以股东身份进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担任与出资额相称的职务。)


在顺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在县级区域建立第一家保险公司,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先例。(1991年4月26日,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与此同时,顺德也在酝酿成立保险公司,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先例,中国人民银行起初并不认可顺德成立保险公司,后来,顺德变通了“德安保险公司”名称,改为“德安保险股份公司”,这个名为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实际上只有一个股东,就是顺德市政府。)


顺德政府机构改革试点,特别是两次大部制改革最值得赞赏之处。第一次大部制改革:先精简机构,再转换职能;第二次大部制改革:建服务型政府,匹配市场经济。


【顺德成功的经验】

——第一,路径选择。顺德以一个县域经济的实力,创造了中国创造的奇迹,说到底,还是因为路径选择正确。1978~1985年,顺德外贸加工的产值在连续8年增长后开始下降,但是工业生产总值却进入年递增15%以上的高增长期。李少魁在《解读顺德商道:回顾顺德本土经济30年》一文中指出,这说明顺德靠“三来一补”赚来的钱,没有投入外贸加工的再生产,而是投入了顺德本土的实业经济,启动了本地的产业。李少魁评价这种转变是从外源型经济走向内源型经济,他认为顺德“内外资本之间如此顺畅地潜移默化,两种经济之间如此曼妙地华丽转身”,是顺德本土经济研究中最有魅力的部分。(路子——从外贸加工到本土实业,从外源型境地走向内源型经济

——第二,政企关系(班子)。顺德的政企关系更是顺德模式最具魅力、最值得反思,也是最难仿制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顺德改革每一次都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保驾护航。

——第三,人才,外来吸纳国内外人才,当然还有本地人才的培养。

——第四,不断的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靓女先嫁。其实万般冲突,最后都归于一个问题,即在对企业进行产权界定时,如何对当初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们,特别是创业团队定价?正是杰出的企业家精神、企业领袖敏锐的商业直觉和超前眼光,重塑和改造了企业的命运。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在《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里旗帜鲜明地提出“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他认为需要思考如下问题:“在一个独立于行政权力控制之外的‘公有制企业’里,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存在、怎样存在、如何实际在现有企业制度里起作用、如何被激励以及可能如何进一步变化并影响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

(凡是有改革的地方,仍然会有争论。 产权改革是顺德模式的一条主线,也是最冲撞、最挑战的部分,因为不仅仅涉及利益格局的改变,而且涉及价值观与心灵的冲击。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起初处于试探摸索阶段,没有人知道“对”与“错”的界限在哪里,没有理论给予支撑和指导,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式,一切都有赖于实践,以及实践的结果。就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顺德依然大力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他们从真实的世界出发,从人性的基本规律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尝试,多做少说,保持和上级的沟通并取得支持,他们给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赋予了更现实的含义。在上级领导所赋予的责任之下,他们克服一切障碍,让产权改革虽几经波折,但是依然平稳落地。)

——第五,顺势转型。陈春花指出,新时代下,顺德有两个机会,一是原有产业升级换代,二是全新的产业和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金融、互联网、生命医药等,“这些能起来,顺德就有机会”。“高起点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顺德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新的奋斗目标。

回望顺德改革开放40年,几乎10年为一个轮回。第一个“10年”,顺德抓住了改革开放先机,政府积极引导扶持集体企业,导致顺德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完成了顺德的“原始积累”;第二个“10年”,顺德率先在全国完成了企业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和新的政企关系形成,为顺德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第三个“10年”,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领之下,顺德产业集群发展壮大,2000~2003年,顺德综合实力一直位于全国县城百强之首;而第四个“10年”,“转型”与“升级”成为顺德中心词。顺德变则兴,不变则衰。

顺德政府的第一个导向型举措是努力推动企业进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打出“组合拳”。力争到2018年,推动300家优质企业完成股改,作为顺德进军资本市场的后备力量,因而被视作顺德第二次产权改革时代的来临,“影响顺德未来二三十年”。

顺德区政府的第二个导向型举措,是不惜工本,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1月,顺德“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平台——顺德众创金融街挂牌成立。这是引导和整合区镇两级政府机构和民间资本、专业机构而形成的,众创金融街设有路演大厅、孵化器、企业服务工作站及金融服务工作站等。

——第六,寻找国际舞台,打造产业集群。两家一花——家电之都、家具之都、国际花博会。世界美食之都。发现顺德,全球路演。

——第七,专家、智库平台,不断强化顺德“智力源”。(吸纳社会精英参与公共事务。这是借鉴香港的精英辅政和公众咨询经验。比如2012年11月成立的第二届顺德区决咨委中,36名委员就包括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独立学者李少魁等。委员平均年龄为46岁,分别来自经济、社会、城建、文化、法律、医疗等不同领域。 顺德的民间力量从来都很强大,早在2010年9月,顺德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域公共决策咨询机构,即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珠江商报》于2013年12月刊登了一篇题为《巧借“智力源”,促综合改革》的报道:“区决咨委共提出各类意见或建议1000余条,其中半数以上被党委政府采纳。” 通过举办决策咨询会、座谈会、委员访谈会以及书面咨询意见,民间力量可以对顺德政务“指手画脚”。“这对辅助决策和社情民意征集、政府与社会的沟通、知识与公权力的连接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顺德需要提升的方向】——全球产业分工、品牌升级、设计、研发

推动顺德产业集群升级,成为顺德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要放眼全球,积极融入世界产业分工网络,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为此,要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强化工业基础,提升品牌质量。

顺德“两家一花”产业集群,都面临着一条相同的“微笑曲线”。 这是宏碁电脑董事长施振荣曾经提出的一个企业竞争战略。微笑曲线左端代表技术和专利,中间段代表组装和制造,右端代表品牌和服务,而连接这几个点的曲线代表着附加值。这个曲线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微笑的符号,越靠近中段,越靠近曲线底部,说明附加值越低。因此,要增加企业的附加值,必须向技术、专利、品牌和服务努力,而不是一味埋头组装和制造。

“微笑曲线”低附加值,具体到顺德家电企业是“两头缺憾”,一头是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上严重同质化,生产工艺抄袭和模仿者众多,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产业利润急剧下降;另一头则是品牌战略意识缺乏,品牌影响力较弱。《解密顺商》一书解构了顺德家电业面对的主要难题,特别提及顺德家电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因为“青岛家电企业的数量虽不及顺德,但家电经济总量已超过顺德,品牌仅一个海尔就超过美的、科龙、容声、万家乐、格兰仕5个品牌的品牌价值总量。”“在海外品牌家电市场上,青岛制造在某种程度上等于中国制造。”[1]

创新不足。顺德家具企业的“微笑曲线”洼谷,则体现为原创设计的缺乏,抄袭国外设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对市场变化不够灵敏,对设计潮流和趋势反应迟钝。在网络冲击下,家具实体店销售额下降,家具企业的利润率严重下滑,缺乏创新能力的家具企业濒临倒闭。

改变——产业升级——一是研发(投入研发、打造研发平台)、二是建立顺德品牌。

持续研发:(1)顺德家电求助于新兴产业,不断推动物联网、新型显示器件、LED、太阳能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家电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产业战略布局,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目的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补齐金融链和人才链”。 “带头大哥”美的集团又先行一步。它把2011~2015年定为美的集团的“转型升级年”,进行“智能制造”“产融结合”的产业新布局。此后,便开始攻城略地。 根据美的集团2017年发布的年度公报,美的在过去5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0亿元,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设立了20个研究中心,研发人员整体超过10000人,外籍资深专家超过300人。 投入就有收获,美的在家电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 美的最大的手笔当然是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2017年1月,美的宣布收购完成,持股94.55%,美的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2)顺德家具产业则针对创新乏力的现状,设法引入国际设计资源,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乐从镇正从“家具商贸之都”向“家具设计之都”转型。 顺德区家具协会在2017年年底的总结中说:“尽管‘山寨’是一直萦绕在中国制造头上挥之不去的乌云,但其实我们的企业一直有着求变创新的内在驱动。” 该协会积极打造行业研发平台,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木材及木制品检测站;与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工程示范基地;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推进外贸本地化服务中心建设;还引入环保管家,提供环保设备、环保检测、危废处置等方面的资源对接服务。无论是政策要求还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环保合规都是未来家具企业的大趋势。 (3)顺德花卉行业正努力向国际先进标准靠近,鼓励花木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开拓新品种、新技术、新种植方式、新运营模式,并建立更严格的产业标准。
建立顺德品牌集群营销推广平台。产业与产业间,纵横联合,互相借力,无限延伸。 “顺德家”是获得政府支持与授权的顺德品牌集群营销推广平台,2017年6月推出,目的是把“两家一花”的品牌产品组合销售,利用产业网络,打造顺德品牌的“互联网之家”。 “顺德家”首席执行官李结林解释为何“抱团”,因为同一个客户买家具可能只买一次,但是买完家具后还可以推送地板,买地板后可以推送家电,买家电后可以推送花卉…… 2017年9月,顺德区泛家居联盟商会主办的“全球家·中国造·走出去——中国家居品牌走向世界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顺德家电行业从此纳入“泛家居”概念,对外亮出“顺德家”的国际名片。 “两家一花”还衍生出了新的产业集群,即顺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 2009年1月,广东工业设计城开园,北滘镇的一处旧厂房翻新重建,迎来了几十家设计企业,重点面向顺德“两家一花”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实现设计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共生。 2012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访广东工业设计城,参观后留下了“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们这就有8000名设计师了”[2]的寄语。 如今,广东工业设计城已聚集设计研发人员超过8000名。根据广东工业设计城官网发布的数据,该园区已有253家设计企业进驻,拥有中国工业设计十佳设计公司3家,拥有发明专利和授权专利3191项,创新设计产品转化率近85%,累计设计服务收入近30亿元。 2017年,广东工业设计城更荣获21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顺德城市化】

—— 首先是“并镇该村”,2001年,顺德原来的222个村居重组为197个,其中60多个村委会并改为50多个居委会。

——其次是建设农村新体制,固化农村股份社股权,鼓励农民“携股进城,离土离乡”。政府负担村居干部工资,补贴办公费用,促进村(居)委会职能向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转变。

——城市规划,多中心。多中心”曾是顺德城市早年的发展格局,顺德城市化借力打力,提出了“一片三区”概念,将顺德分成东部都市发展片区、北部都市发展片区、中南部城乡协调片区等,全面开放,多方对接,将自己的地利发展到极致。 比如“十三五”规划中,要促进北部片区与广州融合发展,融入“半小时广佛城市生活圈”,借助广州资金、科技和人才优势,这部分地区包括陈村、北滘、乐从和龙江四镇。东部片区则要与广东自贸区对接,探索与自贸区共建国际市场平台,吸引自贸区高端人才,这部分地区包括大良、容桂、伦教及勒流和杏坛佛山一环南延线以东部分等。 顺德未来20年的城市化方向,将是充分发挥产业、水乡环境和人文优势,初步建成阳光智城、岭南水乡、幸福家园,并有三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与全面实现现代化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新城市景观都只是城市化的初级体现。社会文化中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才是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精神上的城市化。罗西认为:“只有人口的集中,没有人们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变迁,那是假城市化。”


顺德,你很难把它归结为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乡村。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先进的生产线,也可以看到纯粹的手工农活;你可以看到最时尚的产品,也可以看到最乡土的习俗;你可以看到国际化的人才,也可以看到安居乡土的父老乡亲。我们从未把顺德定义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县镇,而是把顺德视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群体。顺德之所以这样独特,是因为其内在的品性上,有一些独特的文化要素:强烈的开放与危机意识、奋勇争先与团结协作的习惯、内敛守规与和睦相处的亲情关系、饮和食德与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性、利尽其用与感恩回馈的财富观念、低调务实与脚踏实地的行为风格。正是这些文化品性上的特征,集合成顺德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也承载了顺德40年的辉煌,以及下一个40年的发展。


【郭文海】

郭文海认为,顺德要领跑,首先思想要领跑,要唤醒当年“可怕的顺德人”敢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对标新发展理念、对标先进地区,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划顺德发展之路。 郭文海坦言,顺德有两件事情让他最揪心:“一是发展空间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增资扩产的需求,导致本土企业不得不离开顺德到外面投资。二是农村基层积累沉淀了较多矛盾和问题,影响顺德稳定发展大局。这都是制约顺德领跑的问题,要有担当,敢去面对。如果没有化解好,产业发展空间也没有,基层也不稳定不和谐,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村级工业园。村级工业园占有大量土地,但利用率极低。顺德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占用了顺德工业用地的70%,占地面积近13.5万亩,平均容积率只有0.78,仅贡献了4.3%的税收。由于村级工业园占用大量面积,顺德土地开发强度高达52%,远超30%的国际警戒线,极大地压缩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中央的环保督察中,村级工业园已成为问题突出的整治重点。

4月16日,顺德召开上千人的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将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政府“头号工程”。会议提出:这是一场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必须举全区之力去打好这场攻坚战。 会议出台了《顺德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实施意见》和《顺德区村级工业园厂房搬迁补偿工作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大村级工业园改造资源统筹的工作方案(2018——2020年)》《顺德区强力实施“三个一百天”村级工业园安全与环保执法和源头整治攻坚工作方案》等“1+3”系列文件,还进一步明确了10个镇街的改造任务和完成时间。 在会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顺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区政府签订了《金融服务合作协议》,顺控城投、中建、华夏城投、华侨城等与区政府签订了《产业引进框架协议》,顺创联投、碧桂园、万科、保利、恒大、美的地产与大良、容桂、勒流、陈村等签订了《村级工业园改造合作协议》。另外,北滘、乐从、勒流、龙江、杏坛、均安分别与企业签约。



什么是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有一个描述,“事业企图心、自信心、竞争意志力、敬业精神、宗教信仰、人生理念和对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直觉等”,他认为这是“企业家”概念不可缺少的部分。创新,是顺德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在《大繁荣》一书中表示,纵观整个历史的繁荣进程,无论是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繁荣最重要的一个驱动力量是社会上出现了广泛的自主创新,这是驱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对此,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有着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可以持续繁荣,甚至超越了所有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周期的预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出现了真正的企业家经济,一个经济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这成为德鲁克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最重要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与敢为人先的顺德企业家有着十分契合之处。顺德的经济可以持续增长几十年,与企业家精神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企业家精神背后的核心便是创新。




总结:政策引领,机构保障(政府机构、社会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造环境,企业闯市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德40年: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县域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