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来,2020年浙江省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满分作文持续引发热议。很多人都读了这篇满分的高考作文,有人为考场能有这样的“临场发挥”暗暗称奇,也有人因为文章过于“晦涩难懂”不得其法,质疑满分是否恰当。一时间引发高度关注……
而这几天,阅卷组长陈建新更是被人举报,因为他“既当阅卷组长又出书”,网上曝出由他主编的高考作文辅导书仍有在售。
面对这样的公众的质疑,显然不是他一句“不清楚”就能搪塞得了的,及时站出来回应,清者自清。
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满足生理安全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之后,逐渐的过渡到更高层次的需要。教育是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在“端稳饭碗”之后不可避免的要求“站稳脚跟”。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简单来说,为什么这样一篇满分作文持续的引发热议?因为它成为了矛盾的集中。到底是生僻连篇取巧文风堆砌典故还是特立独行思想深刻论述有理?到底是辞不配位还是文采斐然?到底作文应四平八稳千篇一律还是鼓励有个性有思想有味道?
首先,我们看一下作文的题目和要求:
浙江一考生《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这样的开题到底讲了啥,我想还有人脑子嗡嗡的,我们不妨把生僻的字义和人物先解释一下:
①嚆矢hāo shǐ:比喻事物的开端;
②滥觞làn shāng: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 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出自《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在原文中,将“滥觞”一词换作“起源”,会更好理解,当然考生将“滥觞”用于此并不准确,因为滥觞一词有“始于某处”的意思,后面要有特定的对象支撑,比如“国人的浪漫情怀滥觞于中国古代诗歌起源”,而“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并非是特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用“滥觞”一词有些牵强。
③无垠,汉语词汇。拼音:wú yín。释义:形容广阔无边、没有边际。
④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
⑤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⑥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
⑦《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
也许你还是不懂到底说了什么,这是因为文章爱用生僻字,矫饰而晦涩的语言,爱用欧化句式,复杂意象,不是学术语言。南北朝的刘勰早就说过,“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寓意深刻的言辞未必要多复杂,简单细小的事情也可以寓意深远。鲁迅讽刺过,烧书不写为烧书,要称为燔典,以示高深,往往却是浅薄的表现。
希望我的解答可以给你更多一些的理解:
现代社会开始于传统瓦解的时代,社会和家庭过往的经验不再那么具有现代的指导意义。但是,面对无限广阔的天空,我不想过早的飞,我想像《树上的男爵》里的小男孩那样,选择生活在树上。
摒弃廉价的批判传统,因为我们本身内嵌在历史图景中,追求真正的特立独行,学会先面壁再破壁。
孔子在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主张回到“尧舜时代”,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历史退化论;一代不如一代,即是前育时代,就是上一代人教授下一代人;而现代,多少带着文明的意味,即后育时代,少的教老的。
既然我们年轻人不满中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又不能陷入急于批判和反抗的虚无歧路中,迷失个人价值,那么我们不如像树上的男爵“柯西莫”一样,将自己翔实的生活蓝图,选择一个与传统观念不远不近的距离,坚定地实践自己的理想,即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土地——升上天空。
从这个角度,文章立意深刻,我们不能因为言语的晦涩而彻底的否定文章。对于这篇作文是否配得上满分,或者是否应当拿高分,外界不必太过介怀。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不一定非要分出高低,我想尊重这种讨论比作文满分更重要。当只有一种声音时我们应该感到悲哀。
02
杜甫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文章承载了太多的寄托。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上的状元文。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这是目前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中举。翌年,廷对以文笔流畅,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时年25岁。他在策对之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同时又对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辞随处可见。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1612),赵秉忠又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也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在充经筵讲官时,启沃甚多。曾上疏请加建文皇帝庙号,历迁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赵秉忠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1625)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1626),又因刘钟英案被削官夺俸,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
赵秉忠丰仪秀伟,论议剀切,敷讲阙廷,多见嘉赏。崇祯初年,朝廷铲除魏党,赵秉忠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衔,按大臣之礼厚葬。 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但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他的《状元卷》也是我国科举制度一千三百余年惟一得以保全的原件。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计2460个字,以馆阁体小楷书写。正文共十九折,每折六行,朱笔断读,典型的八股文。1983年由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现在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内。
赵秉忠在他的对策论文中提出,吏治、君王应带头克服懒惰作风,振奋精神,努力为民树立榜样,再补以法治,整顿吏治,严惩腐败,管理人民,使天下安居乐业。在这篇论文中,他还针对当时某些官"吞噬群黎”、欺压百姓、中饱私囊等不良风气,以高屋建瓴的见解提出了解决办法。文论理精辟,逻辑性强,语辞丰富,文笔流畅,书体飞动,潇洒俊美,无一错处,是-件宝贵的艺术鉴赏珍品。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忠君爱国爱民;依法治国都具有化时代的意义。
03
文以载道,无论是高考满分作文还是明朝状元卷,其背后都是答卷人对于时代的思考与回应。反映的是时代。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二者拿出来作对比。
笔者想说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要始终秉持学习的心态,刨除文物本身的价值,其承载的历史的社会的更值得我们深究。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没有比我们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千百年来,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独领风骚的人,不是时代的必然,而是时代的呼唤,他们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顶峰,令后人叹为观止,高山仰止,在文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从韩愈,王安石,再到苏轼,辛弃疾,无不是大家,无不是饱尝人间冷暖,入世又出世之人。
所以,我一直这样的认为的,文字是有着无尽的魅力,令人心向神往之。连字成章,文章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跃然于纸上,行走于笔端之间。
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尊重不同人的选择,我们能看到赵秉忠的意气风发的少年,也能包容那个生活在树上的男爵。在人人都哭的时代,要允许有人不哭。
一个十八九岁、二十五岁的年纪,在人生的开端,他们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或选择入仕,或选择生活在树上,我们呢?面对这样的人生课题,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明史·本纪第二十一·神宗二》;《崇祯长编·卷三十九》;赵秉忠.潍坊市政府门户网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