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因工作需要在办公室加班,写到饥肠辘辘之时,突然怀念起附近的一家老字号凉皮米线了(之所以说是老字号,是因为这家路边摊足足有20年之久)。既想起就得吃上一口,否则我这馋虫作祟的肚子是不得安生了,于是我背着包就来到了这家路边摊。
阿姨一看见我就笑嘻嘻地说:“哎呀,你今天怎么过来了?好久都没看到你来了。”
“是的呢,阿姨。今天我正好在附近有事,就馋你家米线了,这不就来了……”
阿姨赶忙忙了了起来,一手戴起手套开始抓米线,一边问我:“还是老样子吧?辣要多点,不要醋,是不是?”
“是的,阿姨记性真好。还记得我的口味。”我有点吃惊地回道。
阿姨笑着说:“当然记得。巢湖有几个老客户,像你一样在我就吃了近20年有了,我都记得。”
“是的,阿姨。想想是有20年了,第一次吃的时候我才上初中,现在我女儿都12岁了。”
阿姨惊讶地说道:“你儿女都这么大了?我还以为才上小学呢。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一边吃着“老味”米线,一边与阿姨闲话家常。无意间,我环顾四周竟然发现这一条街除了我一个人,居然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摆摊做生意的小贩,就是冷冰冰的迎街店铺,关的关,冷的冷,没有一点生气。
我想起来几年前,这条街还是曾经的主商业街,不说车水马龙,也是人潮涌动,如今却变成了这般模样。记得小时候,每次从乡下到城里来买衣服、买书,逛吃,基本都是在这条街。一到节假日,这条街上到处都是人,那人气不要太火爆。
看着眼前这门庭冷落的场景,我不忍感叹道:“以前这条街可是主商业街啊,现在人流量都这样惨淡了吗?”
阿姨撇了撇嘴,叹了口气回道:“是的哦,现在就是这个样子,生意都没法做,要不是偶尔有些老客户找来,我们都要喝西北风了。”
说着阿姨用手指了指对面几个摊位,有卖麻辣烫的,有卖八宝粥的,又卖玉米烤肠的,这些面孔我都很熟悉,他们都是在这做了有10年以上了。
阿姨说道:“你看,就剩我们这些老家伙了,前段时间有几个摊位不干了,跟人出去打工了……”
我有些难过地安慰着:“阿姨,你可要撑住啊,你要是不干了,以后我就吃不到这么好吃的米线了,都吃了这么多年了。”
说着阿姨又叹了口气:“不干这个我这把年纪又能干什么呢?这么多年就干米线了,其它啥也不会,不干也不行,只能死撑着了。”
跟阿姨聊天的间隙,我突然懂得了他们的辛酸与无奈。
一个坚守了20年的小贩,她的一生有1/3是给了这个事业,用阿姨的话讲,能坚持一件事并做好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拿做米线来说吧,20年前凉皮米线刚刚在小城市兴起,大家蜂拥而至,一股脑地全学习做米线,然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凉皮米线的。你要想在这众多的米线中脱颖而出,那就得有超出旁人的味道。是的,阿姨说那个时候她脑子里每天除了米线,就是如何调制口味,尤其是汤汁,那是决定凉皮米线口感的关键。阿姨不停的研究,调制汤味,慢慢地经她调制的凉皮米线越来越好吃,也因此累计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像我这样的老粉巢湖有不少。
阿姨还说,这20年来市场不停变化,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好多人都是跟风跑,做米线的看到其它的新潮,又开始改行做其它的。她说我就不换,我就做米线,什么来了我都不换,这一做就是20来年。好在我也终于熬出自己的特色,有一批支持我的客户,所以这些年也还算可以,不说挣多少钱,挣点小钱保持家庭生活,我也就满足了。
说到这,阿姨无奈地叹了口气:“可眼下这前景,真不好说了。我也不知道能干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去年我去阿姨摊位这吃米线时,还有很多人在等位,今年竟差别如此之大。
疫情之下,她20来的坚守确实换来了一些“老粉”的支持,但随着疫情的影响,似乎人人都在喊“手头拮据”,大家能省的都在省,外出的消费和支出也在大幅度下滑,再加上没有流动客户的注入,仅靠这些老客户来维持买卖毕竟有限。
像阿姨这样年事已高的普通人,用20年甚至半生坚守得来的“事业”,如今却在面临着崩溃,而且他们已别无选择,只得继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