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成了一个奢侈的梦想

众生皆苦,何以解忧;世界之大,何处安家。



新年初始,一部纪录片受到诸多好评和推荐,这就是《人生第一次》,通过撷取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断面,将人们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不同人生阶段的“第一次”生命体验鲜活地呈现出来,最近的一期的主题是“买房”,众多辛酸、无奈、抉择......简直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现实写照。

一个房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家的故事。“有些物种天生就有‘房子’,比如蜗牛、海螺,但他们就这样一直背着,也有代价走路很慢很慢。房子啊房子,为之苦恼和快乐的,还有人类。”业主、买房者、地产商、房产中介......,无数个体因为一栋栋楼房编织起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中国,每天有多少人为这个沉重的壳欢喜着、忧愁着。

159.07平米,1580万;110平米,459万......看似可怕的数字,实则是一线城市房价的真实写照。人们常以“我奋斗一辈子在北京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来自嘲,大多数人都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冠名”二代,我们都是平凡的个体,奋斗一辈子只是为了有个自己的家。

年少轻狂不知愁滋味,以为天地之大,总有我容身之处,于是怀抱着理想和期待向北上广深进军,以为大城市可以包容和实现自己的大梦想,却被现实疯狂打脸。别说“立命”了,“安身”都是个问题。

买房,是为了给自己穿上一层“盔甲”

闫姑娘,27岁,黑龙江人,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某教育机构做英语老师。她说:“买套房,就像给人生穿上了一套盔甲,有时候闫晶也会觉得这套盔甲好沉啊,使她走得很慢、很重,但穿上盔甲的人生会拥有分量感,这比漂着强。”是啊,有了自己的家,不用再担心房东什么时候涨租、临时把房子要回去等令人头疼的问题。

生活的最佳状态就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白天看完房,不管多累,闫晶还是要打起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回到16平的出租屋给学生们上网课,看似和所有在大城市奋斗的普通青年一样,没有固定住所,没有亲人在侧,没有挚友相伴。忙起来顾不上吃饭,下班晚了赶不上最后的公交......

其实,相比那些孤身在外没有高薪、没有对象、家境一般的90后来说,闫晶是很幸运的,海归硕士,每月固定收入有一万多块,有男朋友,并且双方父母可以共同各出110万的首付,大大减轻了还贷压力。

“房子啊房子,人们继续为它苦恼着、快乐着。”只有回到了老家,吃到了熟悉的饭菜,才觉得这人间有了烟火气。回到了生活过二十多年的地方,暂时了远离城市的喧嚣,暂时搁置了各种烦恼和压力,享受片刻的安宁与幸福。在大城市里,我们都努力扮演一个情绪正常的成年人,回到了家,我们只是还没长大的孩子,听听父母的唠叨,毫无压力地享受他们的宠爱。

终于,闫晶下决心买了59.5平米的房子,房子虽不大,但足以安下飘着的那颗心。同时,她辞掉了现在的工作,“穿上了盔甲的她,终于敢对人生做出选择了”,开启新的职业生涯,重启新的人生。

我拼命努力,只是为了在北京活下去

黄昆仑,房产中介,河南商丘人,在北京漂泊了六年。

“中介,就是站在中间把双方往中间拉”,一套四百多万的房子,为了获得两万快的提成费,不断周旋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在两者之间打游击战,但即使磨破了嘴皮子,还是因为两万元的差价,导致谈判失败。

成长就是将哭声调成了静音的过程。在和父母的通话中,黄昆仑对自己工作上的委屈与辛酸只字不提,听着母亲讲着生活的琐事,他将自己手中的资料翻来覆去得整理。

疫情期间,帮助房东处理发霉的屋角,帮助业主收快递,只是为了房主在买房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他。

安家,太贵;租房,太累。为了安家,几代人共同努力着、付出着、隐忍着。就像电视剧《安家》中所说:“房子不光是房子,也承载着这一家人一辈子的幸福。”

在诺大的城市里,万家灯火通明,却没有一盏为我而留,忽而觉得“我想有个家”竟然也成了一个奢侈的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有个家”成了一个奢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