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这句名言二年级的儿子刚刚背过。
从刚上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每天至少要读书半小时,可见现在读书是学习的前提。
我最早喜欢上读书好像是小学二、三年级,因为时间太久实在是记忆模糊了,只记得当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课外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姑姑的邻居家里,和小伙伴玩折纸时瞄见了旁边的一本书,没有封皮,缺失了很多页,挺破烂的。但是我被映入眼帘的一行字吸引了,“巨人被惊呆了,一下子打死七个?他以为是打死了七个人。”就这么一行字,让我对它欲罢不能,虽然都不知道书名是什么,但当时真的是像刘老师说的那种快速阅读,记得读完后,小伙伴还被家长教育了,让她多向我学习呢!
从此对读书的渴望就一发不可收拾,由于不具备读课外书的条件,我只能处处留意,寻找,所以导致接触的读物比较杂,真的是抓住什么就看什么,没有什么目的性,更谈不上有什么喜欢的种类。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发现读没有营养的书籍就如同吃快餐一样,没有什么益处。
不久前,听音频读书时听到了那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刚听时,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莫名的波澜,老是红了眼眶,想着也许是牵动了心底的某个情节吧。于是,听完后,我又跑到书店买了一本回来。
书的作者是吉野源三郎,他在1930年写出了这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那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正在抬头,吉野源三郎或许已经感知到社会的异常与疯狂,预感到战争即将爆发。他无法阻挡战争趋势,但选择写下这本书,试图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传递给年轻人。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14岁少年“本田润一”在成长道路上经历的种种困惑,在与舅舅的探讨中找出了生而为人真正重要的价值。
就像润一所说,人类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水分子,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或渺小,或浩瀚。在狂风大作,波涛汹涌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随波逐流,但这只是状态,改变不了本质。
有段时间,儿子放学路上经常对抱怨,不是前面同学上课拿走了他的笔袋,就是旁边同学拿走了他的格尺,要不就是本子被同学撕坏了,总之是他每次去阻止时,反倒被老师抓包,背了黑锅。他特别的沮丧,嘴里嘟囔着:“老师真不公平,我又没有犯错,为什么要批评我?”
刚开始看到他委屈的样子,我只是心疼地搂着他安慰一番,但看得出来,他的心里并没有释然。于是,我就问他:“我也很奇怪,怎么老师就不批评他们呢?”儿子没好气地回答:“我往回拿东西时正好被老师看到啊!然后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也没有回答出来,但这能怪我吗?”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这就是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尤其是这么小的孩子,他对突如其来的事不会想太多,本能反应就是捍卫自己。
于是,我就问他:“那你为什么没有回答出问题呢?”他坐得笔直歪着头不吱声。我继续说道:“老师批评的是你没有认真听讲,跟别人好像没关系吧?”这回他靠在了座椅上还是不吱声。我又说:“这样的话,这些事情就好像跟老师没什么关系了,为什么说老师不公平,你觉不觉自己也很不公平呢?” 这回他不服气地说:“本来就是他们错嘛,我的东西难道就看着让他们乱动?”
书中舅舅的笔记中写到:人与人原本就应该和平共处,所以当人与人无法和平共处时,会感到痛苦。人本来应该互相关爱、心怀好意,有时却不免互相憎恨、彼此敌对。但只要是人,总会犯错,但只要良心没有麻痹,我们总会在痛苦中汲取崭新的自信。我们拥有决定自己言行的力量,因此会犯错,相反,也能从错误中重新站起来。
我看着儿子执拗的样子,告诉他在课堂上自己直接解决就已经错了,这就和他们一样了,即扰乱了课堂秩序,又无法专注学习。告诉他可以换一种方法去解决,可以让他们先拿着,不用理会,等到下课在去要回,也许不理睬了,他们也就觉得没趣了,孩子们的出发点无非就是调个皮。如果自己实在忍受不了,那就可以求助老师来帮忙。这样即不会影响上课质量,也不会让老师误会。听完这些,孩子终于点了点头。
歌德曾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了,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这本书之所以对我触动之大,正是因为本田润一所经历的种种困惑,我都似曾相识。但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那些该死的麻烦事,也没有想过要找人倾诉,只是默默地沉默忍受着,更多是怕自己的懦弱被人嘲笑。想着要是早些看到这本书,也许性格上就会开朗很多。
虽然当时内心痛苦、难过,但我始终选择走在光明的道路上,虽然走的很艰难,但我还是乐于做一个好人,因为只有坦坦荡荡心里才最畅快,庆幸自己还是很坚强的。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遇到属于各自的形形色色的悲伤、辛酸与痛苦。虽然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了解人类的本来模样。也只有痛苦才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也只有痛苦才能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在成长中活出生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