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主席看了最生气的历史,你怎么看?

仰望苍穹,想那遥远的太空中,已然有着人类的痕迹,一则慨叹世间的奥秘无数,二则赞叹人类的伟大与智慧。可谁会想到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万户,是出现在明朝。

明朝,一个被很多人诟病和怀疑的朝代,世人皆说它黑暗,也说它耻辱。尤其是那些作为统治者的帝王们,更是被太多人质疑,要么昏庸,要么无为,或是更应该被称之为一堆的大奇葩。

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也常说看事情要透过事情的表面去看本质,也更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很多事情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是好,或者是不好。尤其是如何去看待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如此。

以史明鉴,向来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而想要从这些过往的灰暗历史中有所得,必然就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去看这段历史。

毛主席就曾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由此可见,明朝的这些帝王们也并非皆是腐败,皆是无能,皆为糟粕。

明朝因为其历史的特殊性,曾被演义出太多的故事,而想要真正地走进历史的真相,探寻事实的过去,那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真相去解析历史,还原历史,剖析历史。

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出版发行的《正说明朝十六帝》,以严谨求实的态度,用平实的语言和平民化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明朝君王的人生轨迹,把他们不同寻常、充满纷争与遗憾的人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许文继,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事徽学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陈时龙,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事明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既然是学者,那对于历史,恐怕有的就更多是“还事实以真相”,他们不是历史的搬运工,却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一、“乞丐”皇帝的上进进阶史

朱元璋被人们熟知,是他坎坷的人生历程,似乎转眼间就完成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华丽转身,也是在转眼间,他就已经是最强悍的,最有能力的帝王,可“王侯将行宁有种乎?”

朱元璋曾自诩:“我起草野,未尝师头。然读书成文,焕然理顺,岂非天生耶?”

事实果真如此?他的成功全都是因为幸运,他治国时候的多般手段,也全是因为天生而来?

在《正说》中,就给出了朱元璋进阶的答案。

所谓成功,并不是轻易所得,朱元璋的成功,首先是他的个人能力和性格使然,再者就是他的积极上进,谦逊好学。最后还有他的兼听严明,用人善任。

说到好学,他也并非是天生就是学习的料,而是从一开始,他就谦虚好学,他网络的一众人才,李善长、徐达、汤河等等,打天下时,一有空闲,他就让刘伯温李善长等人给他讲课。

当然他接纳的一大批儒士也对他助益不少,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分析时势。

并且,他学习的习惯在立国时也没有改变过,他还命人在奉天门建文渊阁,收藏诸多经史子集,设置若干大学士,一有空就在那里读书。

从“乡间田野”而来,可最终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朱元璋的成功可以说与他多年来的学习进阶,不无关系。

也正因为尝到了受教育的甜头,他在位的三十一年,年年不惜血本抓教育,明朝的学堂遍布府州县乡,读书就享受优厚补贴,空前教育福利,叫几百年后常骂朱元璋的清朝人都服气认账:明朝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二、“失踪人口”如何追踪?

明史的第一谜案,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不知所踪。以致于这成为诸多影视剧的创作源泉,他的下落几何,真的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猜测。

在《正解》中,作者一共摆出了八种说法,而这八种说法每一种也都给出了确切的依据,来历。

比如自焚说,是按照《太宗实录》中的记载。再比如,出亡说,有人质疑《太宗实录》的可靠性,那就引用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当然,还有其他诸如漂洋出海说,为僧说等等。

而导致他不为所踪的,不是别人的,正是自己的亲叔叔。

亲叔叔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将他一步步地逼走,是因为他的昏庸无能,引起民愤么?

可他却有着“建文新政”的成就。

建文新政,一是“秀才朝廷”,朱元璋杀伐决断,他留下的朝廷,吏治清明,却也有太多的杀戮气息尚在,让朝堂多少有些凝重。建文帝结束了尚武之风,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委任饱读诗书的文人,多少让文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让他们有了胆量敢于谏言。

二是宽型省狱。朱元璋以刚猛治国,大兴诸多严苛酷刑,建文帝在做皇孙时已然觉得太祖用刑过猛。因此,在他登基之后,实行全国宽政,平反冤狱。不仅是一种仁政,更是一种执政风格的宽大与包容。

三是锐意削藩。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帝事业千秋万代,想要大明朝国祚绵长,在建国之初,便开始为自己的后世子孙想好了出路,他开启分封制,让那些皇家血脉,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只要遵守制度,不出错,日子自然也会过的潇洒顺意。可偏偏,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并不想过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好日子,都想当皇帝。这就有了建文帝的削藩,将主权收归国有,中央集权制,未尝不是每一个皇帝所应该有的基本权力。

正因为建文帝本身并非碌碌无为,却也诸多建树,所以才会在他不知所踪的情况下,让百姓们有了诸多猜想和质疑。

我想,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愿景和期盼,好容易盼来个能干事的皇帝,谁又愿意他只能是这样的下场呢?

三、不想当皇帝的木匠不是个好画家

明朝的皇帝奇葩,却也有着两个不得不说的人物。

一个是明宪宗朱见深,一个是明熹宗朱由校。

先说朱见深,他能成为皇帝,也是几起几落。他的第一个奇葩,是专宠年长他十九岁的万贵妃,即便是万贵妃曾给他吹了不少的歪“枕头风”,他也从来不离不弃。且在他帝王生涯的二十三年,他始终躲在深宫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十天半月难得见一次大臣。明朝皇帝不上朝不上班的奇葩工作模式,便是由他开始。

那他宅在深宫中,就是为了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得过且过么?却也并非如此,他是痴迷于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中无法自拔,他潜心研究,钻研绘画艺术,几十年如一日。他曾独创一副《一团和气图》,把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三位圣人绘制在一副画上。乍一看三人勾肩搭背,仔细一看更发现,三人造型合在一起,竟更合成为一位慈祥老者的画卷。这份造诣,真的是甩了西方西方印象流派多少条街。

他如此这般,这般如此,那正业皇帝还干不干了,可就在他执政的二十三年里,还是有着两大亮点的,一是大江南北天灾不断,大明朝非但没衰,相反对外痛击鞑靼,安置流民,让国家经济民生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朝中文武英才更是荟萃,号称“主昏于上,臣奋于下”。二是文化方面,一朝出了两位著名学者,胡居仁和陈白沙。

因此,作者也说,“我们看成化朝,非但要看到贵妃,看到宦官、佞幸与弊政,也当看其善政及其辉煌的一面。”

二来说到朱由校,临危受命等等就不说了,他的奇葩在于他不仅是个文盲,而且不爱皇位爱木工。

若说古有鲁班,那朱由校的时代,就是现有皇帝朱由校了,他始终痴迷自己的木工事业,根本就无心打理朝政,将所有的大权交给了奸臣宦官魏忠贤。

朱由校的昏庸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文盲皇帝任用了一个文盲的宦官成为他的秉笔太监,替他拟写朱批。用脚指头都能想到,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管理得好一个国家。

在《正解》中,更是将朱由校的诸多荒唐事,还有他晦暗的统治过往一一讲来。他任用佞臣,偏听小人,安于享乐,荒淫无度,最终连他自己的死也成了一件奇葩事,在浅水处的大船上饮酒,继而派人带他去深水处泛舟赏景,可惜景色没欣赏多久,一整狂风吹翻了小船,差点被淹死的熹宗,身体每况愈下,赶忙将弟弟朱由检找来,交待好了身后事,然后就撒手人寰了。

如果说是朱由检亲手结束了明朝这么多年的辉煌历史,那朱由校就是推波助澜的第二人。他先是任用奸臣魏忠贤,且“好猎乐内,嫉谏悦倖,无一不同”。是他,让这一时代始终处于黑暗,百姓苦不堪言。为明朝的覆灭,捧薪添柴。

因此,纵观明朝276年的历史,是一部由星星之火,逐渐繁荣的创造史,也是一段前人栽树,后人却攫根挖树,不留后路的作死之路。说它昏暗也罢,说它奇葩也好,哪个明朝皇帝又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历程已让人匪夷所思。从皇帝到俘虏,又从俘虏到皇帝,从皇帝到和尚,又从皇帝到失踪人口……明朝皇帝们的生活从来都是极其“疯癫”又极其“神秘”的存在。那就且听细说正解,看尘烟往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毛主席看了最生气的历史,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