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之王”人参的中国往事 是谁将它从普通药材营销为灵丹妙药

不知为何,人参这两个字我一看到便会不由自主地和“天材地宝”联系起来,可能是我对人参的印象都来源于电视剧中大侠们费劲心血、跋涉万里,最终在山崖之上挖到一颗千年人参,而他心爱之人也因此起死回生。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如果是的话,估计你就对人参不太了解,下面的内容会给你一个比较全面的人参历史介绍。当然你可能自认为了解人参,甚至你就是种参,卖参的,那估计你不适合往下看,因为我没说好话,全部是实话。

毕竟辽国南院大王,去长白山采参还是易如反掌的

1 一味中药

人参在中国的最早记载是在《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典籍,成书于西汉。

《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个人写得,而是整理前人所留而汇集成书,另相传是春秋人范蠡所作的《范子计然》记载:“人参出上党,状如人者善”,这里没有说明人参的功效,只是说人参长得像人,产自上党这个地方。按此推算,人参极有可能在先秦时期已经被当作药材所用。

不过大多数人认为人参产地最早记载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

我却认为《范子计然》里的记载有较大可信度,而质疑者认为该书是唐代人重新编写。但其实《说文解字》也早已失传,当今版本是宋代人依据各方资料重新校对整理的。而且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时参考了哪些古籍资料,今人无法知悉,当时应该有不少先秦典籍给他做参考,《范子计然》或许就是其一,当然历史讲究严谨,这里只是个人想法。

后面的南朝《名医别录》、唐朝《药性本草》、宋朝《诸家本草》、元朝《用药法象》等历代医书,对人参的药用功能都有提及。

明代之前,国内上党及其周边是国内的人参主要产地。不过自两晋以来,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开始向中原王朝进贡人参,后隋唐时期,国力强盛,而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后向中原的进贡更加频繁,开元年间,新罗国王更是进贡了两百斤人参给唐玄宗。

另据《契丹国志》卷二二《四至邻国地理远近》记载:“次东南至五节度熟女真诸部共一万余户。……所产人参、白附子、天南星、茯苓、松子、猪苓、白布等物,并系契丹枢密院所营,差契丹或渤海人充节度管押。其地南北七百余里,东西四百余里。西北至东京五百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女真所在的辽东也是盛产人参。

自此,中国人参的三大来源地就此确定,即上党,辽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

虽说国内有产,国外有贸易和进贡,但是人参一直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更没有被神话。北宋苏轼曾在给朋友王定国的信中说,“必欲寄信,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哉。”在给章质夫的信中又说,“万一有南来便人,为致人参、干枣数斤,朝夕所须也。”这里可以看出,干枣和人参对于苏轼来说,早晚都要,那他用来干嘛呢?大概率是泡茶喝。虽说苏轼是当时的精英阶层,但人参在他眼里和干枣一样,只是拿来当作寻常副食品消遣食用。

2 开始涨价的人参

到了明代,人参迎来了第一次价位和地位的上升,因为明朝国内上党的人参没了。

在此之前,上党人参的质量被各方人士一致认为是最佳。明代陶宏景云:“(辽东人参)并不及上党者”;《图经本草》载:“(新罗人参等)俱不及上党者佳”。《紫桃轩杂缀》说 :“人参生上党山谷者最良,辽东次之,高丽百济又次之” 。 李晬光在《芝峰类说》也说:“医方言,人参出上党者为上,百济新罗为中,高句丽者为下。” 总之,当时人士一都是一口咬定上党出好参。

李晬光的《芝峰类说》成书于万历42年,而同时代的神医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说道:“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想必大家很是疑惑,虽说当时大家都知道上党的人参最好,可上党人偏偏把它当作危害,给灭了。

好端端为什么要把自己赖以生存的人参给灭了,不种了呢?我们看下当时的背景,或许就有了答案。当时万历在民间大肆开矿,收税,各种名目都有,而像人参这种“地精”之物,自然会被重点照顾,这或许就是上党人不得不灭了人参,再也不种地原因吧。

他们应该流了泪,因为那铲除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植物,更是传承了两千年的记忆,自此,上党人参成为了历史,成为了典籍中记载的一个名词。

上党人参没了,辽东女真和朝鲜的人参自然更受欢迎,有了更大的市场,价格也开始有了渐长的苗头。

价格来源于需求,没有市场需求,那怕没有人参,也没人会在意,而此前两千年来,人参的价格一直维持在底线,朝鲜虽是积极进贡,那是因为他们就产这个,别的也没什么值钱的,而在明朝万历年间之所以涨价如此迅猛,上党人参灭绝有一部分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或许来自于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说:“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包括“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及“痎疾、滑泻久病”等”,这描述的简直是神药,加上李时珍当时是享誉全国的神医,神医一开口,人参的地位和价位便是蹭蹭地往上涨。

人参价格从万历晚期飙升,至崇祯时期达已经到16两白银/斤,而仅仅半个世纪前,嘉靖年间一斤人参只要白银1钱5分。

上党人参灭了后,明朝国内其他地方的人参种植也一度停滞,可人参却从“白菜”变成了宝贝。你放在家里的白菜不会有人偷,可是你家白菜值16两,不好意思,在那个年代,贼是拼了命都要偷得。

当时明朝不少人就看上了辽东和朝鲜的人参,而且偷得都很出名。努尔哈赤在攻打明朝昭告天下的《七大恨》中的第三恨便说:“后沿边汉人,私出境外,挖参采取”。

而朝鲜的史料记载则更为传奇:“每岁三四月间,趋之若鹜,至九十月间尽归。......岁不下万余人。”朝鲜当地政府不阻拦嘛?当然拦了,只是拦不住而已。成大中记述:“我虽百方驱逐,彼终回旋不去。待七月风作,乃举帆西归。”有组织有规模,一点不把朝鲜人看在眼里,好像是自己家里种得一样,春天来挖,秋天就装满大船回家。

3 开了挂的人参

清朝入关后,辽东便不再是国外了,而辽东也成为了国内人参主要来源,清朝先是安排八旗旗主分别各自参山地管理和开挖,后面因为各旗互相竞争,康熙下令改由内务府出具“参票”才能开挖,而且《大清会典》制定了许多惩罚私自采参的细则,自此清朝皇室一直将人参的经营买卖牢牢地握在手里。

清代内务府票

上文说过,其实民间是有人工种植人参的,只是明末期间,赋税名头太多,百姓苦不堪言,人参种植陷入停滞,尤其是上党人士更是自灭两千年的人参基业。康熙年间,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民间人工种植人参便又慢慢恢复,这种人工种植的被称为“园参”,但当时的清朝政府视园参为“充货”、伪品,对人参栽培业加以查禁和打击,总之,不是官方经营的人参一律违法,一律剿灭。

康熙在位时,对人参不太感冒,只是把它当作内库收入的来源。当时曹寅患病,曾奏请赐参,康熙就只象征性给了一丁点,还提醒说,人参不可乱吃,有效再说。此时的参价虽说因为政府垄断相比明末崇祯时期又高了不少,在康熙晚年,人参甚至达到了60两一斤,但是寻常人家咬咬牙还是能够买得起,至于需要咬牙到什么程度呢,现代一个年轻人辛辛苦苦工作几年,一咬牙梭哈买了一辆车的情景大抵如此。当时人参的价格大概就是这种程度,真别嫌贵,毕竟咬牙还能买。

不过到了雍正和乾隆这爷俩在位时,人参迎来了几千年来的最高地位。康熙不喜欢人参,可雍正和乾隆喜欢,乾隆还专门为人参写了一首诗:《咏人参》,“五叶三丫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地灵物产资阴骘,功著医经注大端”。

皇帝亲自做广告,达官贵族,江南富商自然跟风追捧,人参的价格再次疯涨,在乾隆57年,正式突破了1000两一斤的天价。

那个时候人参不仅贵得要命,大夫看病还喜欢开人参的方子,关键百姓还很喜欢,可是这个时候把嘴咬烂,钱也不够啊,但他们偏偏砸锅卖铁也要买人参“救命”。《儒林外史》里有个故事,一个少年得病,大夫开了人参的方子,“每剂要五两银子,自此以后,一连害了两年,把些衣服、首饰都花费完了,两个丫头也卖了”。

当时一位医生徐灵胎还专门写过一篇《人参论》,说:“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便是感慨当时百姓愚昧,把人参当作是最好的药,因为人参最贵,而吃了人参没有用,也不会后悔和埋怨,因为在他们心里,人参救不了的,世间便没有什么可以治好了。

不仅仅是百姓,普通官吏对于人参也是求之不得。清朝礼亲王后代昭梿的《啸亭续录》中描述了一位朝臣受到皇室赏赐人参的情形,“得上(皇帝)赐人参票,喜极过望,感激涕零”,不等皇帝回宫,在天桥路边,他就激动地趴在地上“泥首称谢”。因为得到了皇帝赐予的人参票——以人参票去内务府按票提取人参,官员感动得失态,这表明当时满清皇室赐予大臣人参属于浩荡皇恩,不是一般大臣所能享受的待遇。

不得不说,清朝皇室的垄断和炒作简直做得完美,而人参也就此成为人民心中可以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乾隆以后,人参的价格没有得到维持,嘉庆十五年,人参价格到达240两,降价了?这是不可能的。清朝皇室亲历亲为地代言和经营,如此宝贝的价格肯定只会涨,哪里能跌,此时的240两白银的计量单位不再是斤,而是两,没错,就是十分之一斤

4 民间人参种植

虽说清政府一直竭力维持官方经营人参,只是天价人参实在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毕竟很多人家砸锅卖铁、咬断牙齿也凑不出1000两白银。而人参又是民间心中的灵丹妙药,需求和供需不平衡,结果肯定是有人会打破,因为这是白花花的银子,而当时民间的人参种植和盗挖其实一直在深山之中偷偷摸摸地进行着。

清朝中期后,深山之中的窄小空间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民间对于人参的大量需求,“人参营”应运而生,所谓“人参营”就是一群有组织有规模的人在上山之前建立的营地,这些人的领头人被称作“参把”,而这营地便是“人参营”的雏形。后面外面跑到东北大荒里面的人越来越多,“人参营”的规模越来越大,园参的产量也是节节攀高。

虽说民间园参种植和挖掘肆意扩张,其实一直都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财政十分困难,已无力官办参业,在野生人参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吉林长白山地区的人参栽培业才得以“开禁”。

当时国内的人参来源除了园参和官参以及朝鲜进贡外,还会从国外进口人参,江浙一带比较流行日本的“东洋参”,当地不少富商不喜高丽参,却十分钟爱东洋参,只是因为日本的人参比高丽人参更肥大。至于为什么东洋参要比高丽参肥大,其实不是东洋参药效好,实际上,根据日本学者的考证,东洋参就是高丽参,只是移栽日本后被改良了。

除了进口东洋参,美国的人参在清朝也是很有市场,《清史稿》中记载,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通商章程后,美国人也向清政府要求按照中英通商章程减少进口美国洋参的关税,清政府同意了。可见,在道光年间已经开始相当规模进口美国洋参了,当时美国的人参被称作“花旗参”或者“西洋参”。

1783年2月,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满载了29吨的西洋参,从纽约出发去中国

民国初期,人参种植进一步扩大,其中吉林通化地区最为兴盛,据陈福增等编著的《抚松县人参志》记载:民国初年,吉林抚松县已有人参栽培专业户470余家,年产人参35吨,占全国人参产量的70%。时至今日,抚松县仍是全国重要的北药基地,以人参为主的野生中药材多达870余种,全球人参70%的交易量在抚松完成。

不过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全境,在山区强制推行“集团部落”,合并村屯,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人参种植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直到49年解放后才慢慢恢复。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广人参种植,专门种植人参的参户数量逐渐增多,人参产量稳定增长,几十年间虽然经历过震荡,但是总体趋势平稳,现在人参种植在国内已经较为成熟,2019年,国内人参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34亿人民币。

5 人参到底有没有用

《美国国家药典》分别在1880年和1937年将人参、西洋参删去。美国医学联合会和加拿大医学联合会都不承认人参的药用价值,而且美国FDA也拒绝承认人参的药用价值,只能作为食物添加剂使用。也就是说北美认为人参是不能用来治病的,只能用来勾兑食物添加剂,你要是非要去和他们杠人参多厉害,FDA估计会狠狠地警告你。

国内《中国药典》收录有人参和人参叶两条名录,两者的主要有效成分都是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不过毕竟是作为药用,《中国药典》中规定了这两个有效成分的比例,人参是两者总量不少于0.30%,这比例似乎有些低,不过毕竟是人参嘛,低应该也是有大用,可是人参叶的比例,药典中的要求是Rg1和Re的总量不少于2.25%。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人在意,价钱低廉的人参叶的药用成分竟然比人参(根)高了近10倍。

当然,其实人参里面还多了一个成分,人参皂苷Rb1,那是不是这个Rb1才是人参妙用的根本所在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因为现阶段国内虽然有一些科研论述,但是并没有人真正的发现人参皂苷对于人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也就是说人参的确切功效仍然有待科研工作者的解答。

那你要是疑惑人参难道没有用?那可是错了,大错特错。毕竟有“小人参”之称的萝卜都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更是比梨的10倍。所以,“小人参”尚且如此,人参本参怎么会没用呢,只是萝卜价钱不到一块钱,吃不起本尊,就吃“小人参”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草之王”人参的中国往事 是谁将它从普通药材营销为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