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的精神

酒文化并非中国之特有,但是以文学高度来比的话,应该只有中国最为极致。


源起

汉朝曹操《短歌行》有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在中国被视为酒的发明者,杜康之名也在中国文学中也常常成为酒的代名词,后世多将杜康尊为酒神,造酒业也奉杜康为祖师爷。


据说杜康夏朝人,但中国酒文化的出现,比之还要早。维基百科告诉我们,“中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了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曲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了制曲技术;东汉引进了葡萄酒;宋代出现了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了用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也是非常隆重高雅的食品,祭祀、会盟、祝捷、婚丧喜庆及欢聚迎送等场合均能见以酒庆贺助兴或祭仪。”从自然发酵的果酒开始,作为有一定酒精度数的“酒”,通过文人雅士的金樽,沙场将士的酒壶,凡夫俗子的瓷碗,一口口地灌入肚中,作用于大脑,刺激到神经,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灵魂。


壹:诗人与酒

诗人口中的酒,自然与常人不同,其境界应该说也最为高尚。


酒在杜甫的诗里,是青春最好的陪衬,所以有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酒在王翰的诗里是将士出征前最好的饯行,所以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酒在王维的诗里是朋友临别最好的想念,所以有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在李白的诗里是一个人孤独时最好的陪伴,所以有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酒在白居易的诗里是与诗同等重要的头等大事,所以有了: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酒在苏轼的诗里是寻找无尽答案的利器,所以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贰:文人与酒

而文人笔下的酒,虽没有诗人那么唯美,但也让人印象深刻,耳目为之一新。

德裔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布考斯基在自传性的小说《火腿黑面包》中借主人公之嘴说到:“喝酒是一件感性的事情,它会将你从重复、机械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也把你从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中猛拉出来,摔在墙上。对于我来说,喝酒是一自杀,它有机会让你回归生活,第二天重新开始。杀死现在的你,而后重生。”在他眼里酒成了他的救赎。

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文坛硬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说:“不用去理会那些教堂、建筑或城市广场,如果你想了解一种文化,就去当地的酒吧里坐一个晚上。”在他眼里饮酒的人的表现是一种社会基本面所展现出来的最真实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酒是一种真文化。

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福克纳说:“从来就没有不好的威士忌,只是有一些威士忌格外好。但一个男人50岁之前不应该暴饮,相反50岁之后如果不痛饮,就是愚蠢的。”在他眼里,酒是人生后半程最最重要的伴侣。

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在她22岁时创作的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中说到,“除了音乐以外,啤酒是最好的”。麦卡勒斯一生备遭疾病的折磨,但温过的雪利酒和热茶一直是她的最爱。在她眼里,酒是孤独和病困时的好友。

叁:我们与酒

酒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不消失,为什么呢?主要在于酒中蕴含着一种精神。

文人雅士喝完酒,在酒的作用下,往往才思泉涌,佳作备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白,人们常言李白斗酒诗百篇,虽然夸张,但酒后作诗作文兴致更浓确也是事实。为什么喝完酒人会兴奋呢?原来酒可以解除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对边缘系统的抑制从而产生欣快感,再加上酒精本身是可以刺激内分泌的,喝酒以后人体就会分泌出荷尔蒙和肾上腺素,这种激素是容易让人感觉到开心和兴奋。但是如果是过量饮酒就会导致醉酒状态,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因为受到过度的抑制和麻痹,而使人开始变得判断力失常,语无伦次,步态不稳、活动不协调,昏昏欲睡等,甚至精神错乱、躁狂。具体什么表现,跟一个人的身体机能有关,更与一个人的素养有关。

真正高素养的人,一般不会让自己醉烂如泥,即便醉了也不会酒后失态到颠覆自己的人设,这就是一般精神。我们大姚九剑的精神---容他人难容,为他人难为,向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正是悟透了在芸芸众生中拔萃而出的真谛,大姚才向我们表达了如此清楚的期望,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向内可以为其他人难为之事,向外可以包容其他人难以包容之理。如此这般,我们就真正地强大起来,真正地在“利他,高效,改变,卓越”价值观的匡扶下,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无往而不胜。这就是我们大姚九剑的精神,这就是一个真正素养高的人的追求。

我们大姚九剑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心在何处,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种超时空的心心相印,古已有之,相信我们也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尾记

我辈英雄横空出,以酒会友结群豪。为难容事真精神,利高改卓沧海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