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投资时钟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一些基础知识。

1、GDP(居民生产总值指数)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正相关的。GDP上升,CPI也会随之上升,反之亦然。

2、CPI滞后于GDP变化。虽然GDP和CPI两者是正相关的,但是CPI滞后于GDP变化。比如,GDP上升,我们手上的钱也多了,有钱人更加有钱了。更强的购买力使得物价上涨,CPI也就上去了。这个过程的传导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反之亦然。

3、世界各国央行的第一要务都是控制通货膨胀,其次才是促进经济增长。当CPI过高时,央行会采取措施控制,甚至不惜以经济增长为代价。当CPI不高的时候,央行会想办法促进经济增长。

4、央行大多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CPI和刺激经济。当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CPI会得到控制,但是经济会率先受损,GDP下降;当采取扩张型货币政策(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则能够刺激经济增长,GDP上升,但CPI也会随之上升。

5、货币类资产是什么?当别的资产都不给力的时候,就应该投资货币类资产,就好像我们把钱放在货币基金里一样。

6、商品类资产,例如黄金、石油,这些都和CPI正相关,即通胀率越高,价格越高。

学习完了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正式来看看美林时钟是什么啦~

美林投资时钟是什么?

image.png

美国著名投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成为美银美林)在研究了美国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之后,于2004年发表了“投资时钟(The Investment Clock)”这一著名的大类资产配置理论。之后被市场称之为“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用经济增长率(GDP)和通货膨胀率(CPI)这两个宏观指标的高和低,将经济周期分成了衰退期(低GDP+低CPI);复苏期(高GDP+低CPI);过热期(高GDP+高CPI);滞胀期(低GDP+高CPI)四个阶段。经济周期从左下方衰退开始,四个阶段顺时针推进,在此过程中债券,股票,商品和现金依次表现优于其他资产。

衰退期:低GDP,低CPI

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企业盈利较差,股票基本面差;商品价格低迷,通货膨胀率低,商品基本面差;此时央行通常通过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债券因此受益,会表现最好。

复苏期,高GDP,低CPI

不管是由于科技创新还是政策改善导致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股票基本面转好,具有成长性,最具投资价值。经济温和复苏,此时经济尚未过热,因此通货膨胀低,商品基本面差;债券由于低利率环境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潜力已不如股票,是次优选择。

过热期:高GDP,高CPI

人们对经济预期过于乐观导致经济过热,供应不足,需求旺盛,隐性与显性库存增加,经济上行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上行,商品基本面最好;但在加息的预期下,股票的估值会重估,债券基本面最差。

滞涨期:低GDP,高CPI

经济下行,通货膨胀高企,经济下行的同时通胀却上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经济结构转型、降准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油的暴涨、农产品的天灾甚至工资粘性都可能是推手之一。在滞胀期,企业盈利较差,股票基本面差;商品的基本面缺少持续的支撑与动能;通胀上行,债券基本面预期较差;因此现金为王,货币基金是最优选择。

image.png

为什么会失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联储的货币宽松,导致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失效。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失效的本质是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映射关系被打破,经济周期已经不能预测或反映金融周期。传统的投资时钟理论建立在经济主导金融的基础上,然而全球央行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扰乱了经济金融传导机制。在经济复苏动能尚未修复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传导至实体经济信贷端,导致大量流动性直接转入金融市场推升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美林投资时钟理论也就失去了前提逻辑基础而不可避免走向失效。

2015年-2016年上半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股票、债券、商品分别以半年为周期进行资产轮动的牛市,业内戏谑为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被玩成了电风扇。也预示着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在中国大类资产配置理论指导上的失效,其失效的根本原因除了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映射关系被打破以外,还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政策的原因。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虽然在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论指导上失效,但其对经济周期的划分方式仍然简洁高效。两个指标两个维度所以组成4个象限,把经济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滞涨。但是2016年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曾提到,随着经济增长也就是GDP增长率这一指标被平抑,那么经济周期也许只剩下两个象限,那么理论与实际投资之间的迷雾更加浓重。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之所以曾风靡投资届的根本原因大于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大类资产配置是FOF基金的灵魂,资产配置能决定FOF基金70-90%的收益。

也就是在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被认为失效的那一年,2016年,被称为中国量化CTA的元年,随着量化投资理论的兴起,大类资产配置的配置原理发展到风险平价理论和因子配置模型阶段。

风险平价(Risk Parity)策略的资产配置理念由钱恩平博士(Edward Qian)在2005年系统阐释,并一直为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管理公司所践行。桥水基金把该资产配置方式称为全天候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倡导应该基于资产风险贡献,而非资产种类来选择资产配置方案。

因子配置模型策略是指,精细与精准的识别不同阶段行情推动的主导因子,宏观因子(经济增长、通胀、利率等)、风格因子(价值、动量、小盘股、质量、波动率等)和市场因子(股市贝塔、债券久期、信用利差、套利等)。因子配置模型策略在本质上是一种基本面和技术面相结合的量化策略。

但是在2017年中国私募市场上,有一家私募基金叫宽投资产,灵魂人物朱冀——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硕士、博士,已经开始把资产配置策略发展到了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自我进化的量化投资策略这个阶段。

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林投资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