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发迹史

韦伯这本书没有意料之中的那样厚重,这个版本却仅有简简单单的不到两百页,而且字大行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一个版本,仅注释就有178页,非此书能比。有赖于我读此书仅是为了了解韦伯所想传达的核心思想,也无意于做过深的研究,这本小书,可以说正合我意。

全文的核心观点,已由书名传递给了读者。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精神,来源于新教伦理。全书的核心思想沿着这条线索展开,看得出来,虽然韦伯在行文中显得随意自然,但是,很显然他一定是引用了诸多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可惜,在我这个版本中是看不到了。其实,在了解完这本书究竟是在讲什么之后,我还试图在学习韦伯是怎样在论证这个命题的,无奈分析起来,确实没有那么容易。很多我看似是韦伯的废话,或许是论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亦或是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

全书分了两个大专题,第一部分是问题。作者提出了他观察得来的一些现象,比如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新教的信徒大部分是在世俗商业领域颇有建树;还有,便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究竟本书探讨的资本主义精神含义几何;再有便是对路德天职观的研究,因为这个天职观念,是新教教徒们走向世俗工作的一个前奏。

第二部分,韦伯重点分析了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入世禁欲主义,与出世相对。它强调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在现实中修炼自己,为上帝增加荣耀。这入世基础上,“禁欲”即要求教徒克制世俗诱惑过分带来的欲望。在这基础之上,入世禁欲主义形成,而这种观念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也逐渐显现。信奉加尔文宗的教徒们,有一种突出的清教徒精神,这种精神大致是积极劳动,注重节俭,积累财富,回馈社会。由于宗教的影响,这种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有着极大的作用,甚至在今日,也是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一剂解药。这种清教徒精神里面提到了一种极类似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做法。在这里,可能还是需要解释一下“存天理、灭人欲”的本来意思,以免产生误解。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很显然,人的基本欲求是“天理”,过分享受是“人欲”。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这样的观点同样存在,“清教徒又认可理性而实用主义地利用财富,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他们并不想吧禁欲苦修强加给所有富裕的人,而是要求他们出于必需而务实的目的来使用自己的财富”,“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总之,在新教伦理之下,鼓励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这种宗教的“禁欲主义”与朱熹那种看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这本书,需要对西方的宗教知识有充分地了解,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许或妨碍对一些事实的理解,却不能阻挡对一些精神的把握。宗教改革,基督教三大派别的形成,各个派别的矛盾,冲突,教义的矛盾等等,基督教也远非铁板一块,而是像春秋战国时候的群雄割据,只不过奉上帝为共主。在这缝隙之中,各种思想积极活跃,所谓的新教伦理也从此处生发出来。不由得发一个感慨,思想思维的活跃确实需要一个土壤,打破专制之下死气沉沉定于一尊的铁板,才能产生出生机勃勃的各种思想,而伟大的思想也定会孕育其中。从宗教改革后风起云涌的宗教运动,联想到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百家争鸣,历史反复在告诫着我们,思想生机与活力断然不可能来自于一个死气沉沉、万马齐喑、定于一尊、拒绝多元的环境。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多年以来,我们都在反问自己为什么近代的资本主义,近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其实,读的越多越会明白,很多事实背后,一定还是有着充分的原因。从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至今已有五百年了。宗教的思想变革,人们的行为导向,在这几百年中都有着丰厚的土壤。近代的这些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从那时候起就有这隐约的萌芽,仅仅从这本书来说,他们对待财富的观念,对待职业的观念等,都是一种与现代暗合的积极因素,西方的发展不是偶然。在这本书中,韦伯自己也认识到,他的研究确实片面,不过反过来说,又有哪个研究能够做到真正的全面呢?片面不可怕,关键是要多多的了解,多多的观察与思考,用自己的思维串联起这些一个一个的思想珍珠,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发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