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八日| 人少的时候去人少的地方

                    万里长城长

长城距离市区远,幸好在箭楼一侧有直达的专线到八达岭长城。车上自备导游,交代步行长城的注意事项,解说水长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和水关长城的不同。乘坐专线到八达岭长城的游人很多,碰到了不少从广州的,其中有三位大学生与我们同坐一排(后来各自分开后,在长城上又再次碰面了),彼此说了互相的行程。

郊外风大,严严实实穿上羊绒和羽绒,带上羊绒围巾都还觉得冷。幸好当天天气不错,万里无云,阳光温暖,走着走着也就不觉得冷了。

前段时间看过电影《长城》,隐喻外敌入侵攻克长城是一场硬仗。长城万里长,五步一亭十步一哨,要想突破长城确实艰难,但要守住长城也并非易事,粮食供应、衣物供暖、武器装备等等的运输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长城修建自西周时起至大明,朝代更迭,但凡是统治中原的朝代都在修建长城。隐约猜想,修筑长城,大致除了抵御外敌,应该还有“锁国”的作用吧。

八达岭长城,我们到了好汉坡便往回走了,路上遇到许多山猫,毛色光泽,身材圆润,并不是可怜兮兮瘦骨嶙峋的模样,看起来更像是家猫。很好奇,是不是山脚下摊档的家猫,后来游荡在长城上,变成了野猫,以游人食物和山上猎物为生呢??长城下来,经过“熊乐园”,真替那些熊觉得抑郁,山上的猫是那样的自由。

            神路——少人去的地方

八达岭长城脚下,有专线到明十三陵,也是一小时车程左右。明十三陵是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我们先去了定陵,再往回坐车去了神路。

皇家陵墓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定陵里面确实也没有太大的看头,好听的只是一些历史故事。倒是神路给我们很深的感触。冬日去定陵参观的人也不算稀疏,但去神路参观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整条宽敞的神道,宽约十五米,长七公里,只有一对老夫妻和我们两个年轻人在走着。

大蘑菇说,其实最先去参观的,应该是神路,因为神路是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并深以为然,觉得神路相较各个墓陵更有仪式感,到了神路,联想到就在这里,文武百官跪送先帝入陵的场景,油然而生一种肃穆之感。

神路南北走向,由南至北依序是石牌坊、大宫门、神功圣德碑碑亭、神道和火焰牌坊。石牌坊上的图纹已经风雨剥蚀过,原本概貌也无法想象复原得了。原本应是有各色彩漆,但如今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浮雕刻在牌坊柱石上了。大宫门大概有新修过,红漆还很清晰。大宫门分三门,中为大门,两侧为角门。历史记载,大门两旁原有两竖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但现在也无可对证了。走过大宫门,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由神龟承起,背首刻有龙纹,碑文尚且清晰辨认。碑亭四角各有白玉华表一座,华表上群龙相缠,华表顶部各站异兽,异兽似狮。

神道上的石雕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每座石雕或立或坐或卧,神情栩栩如生。这些石雕,又称石象生,或是石兽或是石人。立形石雕约摸两米高,坐卧石雕高大约一米。石兽共6种12对24座,我们只辨认出狮、骆驼、象、麒麟、马五兽,立坐各一对,大约石狮取其雄壮威武、骆驼取其勤劳耐苦、象取其四方太平、麒麟取其吉祥瑞兆、马取其武力雄厚。石人十二尊,武臣、文臣、勋臣各两对。武臣眼神犀利,仿似睥睨匪寇;文臣眼神睿智,双唇微启;勋臣双眼微敛,神情谦和。石兽石人,身形健美,颇显力量。只是好奇,为什么不统一立姿或坐姿,而是偏要一坐一立呢?

从石象生走过,迎面的便是火焰牌坊,火焰牌坊之后的七孔桥和五孔桥遗址,因没有太大看点,我们便停止前往,按原路返回了。

去明十三陵参观,我觉得若是已经参观过皇家陵墓的,又非有心留意或研究的,可以直接冲着神路而去。我们对神道上的石雕群印象格外深刻,联想起刘慈欣《三体》中,地球最后对于历史的保留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刻在巨石上,更觉得这些颇具历史的石像如今依旧容貌清晰可辨甚至威风不减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皇城八日| 人少的时候去人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