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自体基质血管成分细胞移植对促进诱导扩张皮肤再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此项RCT研究针对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患者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扩张皮肤为二期手术创造良好条件进行了探索。由于基质血管成分(SVF)可发挥容量支撑、免疫调节、神经再生、造血支持、血管生成、组织细胞再生等各种功能。如果将自体基质血管成分用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否能够促进皮肤扩张值得进行研究。

一、实验设计

研究团队设计了平行组、单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分别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给予SVF成分的注射,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检验显著性α=0.05,双侧,设计至少16名,每组8名患者,预计损耗率为20%,招募至少20名患者,随机均分每组10名。其中随机化采用电脑软件生成随机数表的方法进行1:1比例随机分配;盲法则采用单盲设计,招募者、术者知晓分组情况,而效果评估人员及数据采集者不知情。试验志愿者的排除标准为:①有严重疾病史,包括癌症、肝炎、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和肥胖(体重指数[BMI]>30);②扩张区存在感染;③毛发区域存在扩张的皮肤;④登记前吸烟或戒烟时间少于6个月。

试验组采用1ml注射器中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6个细胞/mL进行治疗,通过30G针头往扩张皮肤的皮内注射SVF悬浮液,每隔1cm注射约0.1ml,(1×10^5个细胞/cm2)。然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都按照每3天扩张1次,每次都使用压力机监测当膨胀压力达到100mmHg时停止注水扩张。

试验观察12周,评估有效性指标,其中主要指标:12周皮肤厚度。次要指标:4周皮肤厚度、8周皮肤厚度、12周皮肤扩张指数、12周皮肤纹理主观评分。随访2年,评估安全性指标。

其中有效性指标具体定义及数据采集方法如下:

1.扩张表皮厚度:使用彩超沿纵轴在八个均匀分布的测量点处测量皮肤厚度(mm)。在超声图像中,皮肤在空气表皮带和低回声水平皮下带之间表现为一条清晰的线性回声带。表皮厚度定义为最浅、清晰可见的高回声水平带之间的距离,真皮厚度定义为表皮带下方中等回声带之间的距离。

2.膨胀指数:记录并汇总每次就诊时的注水量。扩张器根据设计具有最大容量,使用膨胀指数(EI)来测量膨胀过程的效率。EI=注水总量(mL)/扩张器总容量(mL)

3.扩张皮肤纹理的主观评分:研究者对扩张皮肤纹理的主观评分按下述标准进行——3分:表明皮肤纹理得到了显著改善,获得了最佳预期结果;2分:表明皮肤质地明显改善,但需要进一步治疗;1分:表明皮肤质地略有改善;0分:表示皮肤质地与治疗前相同;-1分:表明皮肤质地比治疗前更差。同一位研究者盲评所有分数。

4.组织学检查:在皮瓣转移手术中收集扩张的皮肤标本,进行如下组织学观察: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组织学差异;②Masson(MT)染色测定胶原体积分数;③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评价SVF促进皮肤细胞增值作用;④CD31抗体评估皮肤中血管生成。共聚焦显微镜计算阳性细胞量

二、统计方法与结果

考虑到评价指标分别为皮肤厚度(mm)、 EI、主观评分、阳性细胞数量,其中皮肤厚度、EI值、阳性细胞数量均为计量资料,而主观评分实际上是一种等级资料。为此,该团队选择了适合的统计方法:

①在术前、4周、8周、12周的时候采集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皮肤厚度数据,在12周后行二期整复手术时取部分皮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记录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为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该团队选用了方差分析Sidak多重比较。

②以术前数据为基线数据,4周、8周、12周的时候采集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皮肤厚度数据,想分别按各个组进行组内数据与基线数据对比,考虑到组内后续数据实际上为相关配对数据,因而采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

③对EI增量进行组间差异比较,考虑到两组数据独立,因而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

④皮肤质地主观评分仅进行分级的计数,未进行统计分析。

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1)基线资料对比。在这个研究当中,该团队对基线资料当中的年龄、BMI等资料进行了检验,得出结果基线资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术后12周皮肤厚度组间对比。在术前基线对比两组患者的皮肤厚度相似,对照组为2.03(0.48)mm,试验组为1.93(0.38)mm,p=0.957。但在治疗后12周,试验组的皮肤厚度2.14(0.54)mm明显高于对照组1.48(0.50)mm(平均差异为0.65,95%CI(-1.30,-0.01); p=0.046。而12周时,试验组的皮肤厚度仍然大于基线检查时的皮肤厚度,而对照组的皮肤厚度却显著降低。

(3)术后4周和8周皮肤厚度组间对比。试验组的皮肤厚度在4周时显著增加至2.36(0.65)mm,组间平均差异0.49,差异95%CI(-0.80,-0.06);p=0.010,并且增加保持在8周皮肤厚度为2.38(0.59)mm,组间平均差异0.45,95%CI(-0.92,0.02);p=0.026。对照组4周后皮肤厚度降低。通过超声可见皮肤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真皮,而两组的表皮厚度相似。与基线相比,试验组的真皮在4周时显著增厚至1.86(0.59)mm,平均差异0.37,95%CI(-0.77,0.03);p=0.029和8周时为1.82(0.55)mm,平均差异0.33,95%CI(-0.73,0.08);p=0.048。相反,对照组的真皮厚度持续下降。

(4)EI增量。12周后试验组EI为 0.940(0.698),而对照组EI为0.440(0.255),组间平均差异0.50,95%CI(-0.00,-0.99); p=0.047,可见试验组实现了更有效的扩张。

(5)皮肤质地。试验组中得分为“显著改善”和“改善”的患者分别为3分:4[40%]和2分:2[20%],而对照组中得分为“显著改善”和“改善”的患者分别为3分:0[0%]和2分:1[10%]。

(6)组织学检查。HE染色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表皮层比对照组厚,乳头层中的乳头下网增加。试验组真皮乳头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分布有序。然而,对照组的胶原纤维组织松散。MT染色(胶原)显示试验组的CVF为71.1(14.7)%/HPF,显著高于对照组54.1(19.9)%/HPF,p=0.04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PCNA+增殖细胞数量显著增加(55.1(33.9)/HPF,而对照组为28.1(19.3)/HPF,p=0.042)(图5f)。在试验组增殖细胞不仅出现在表皮的基底层,而且也出现在真皮的乳头层(图5c)。在试验组中观察到整个真皮的血管密度增加(图5d)(对照组为26.6(12.2)/HPF,而对照组为17.2(6.5)/HPF,p=0.045)(图5g),表明SVF注射后血管化改善。

此外,该团队随访时间至2年,观察到注射后,有12名志愿者(60%)在注射区域出现暂时性瘀斑;然而,症状在一周内消失,没有后遗症。在24周的随访期间,所有参与者均未发生传染性或严重不良事件。在2年的随访中,未发现皮下突出、肿块、硬结或增生。

三、结论

本次临床试验表明,SVF应用在扩张牵拉诱导皮肤再生方面是可靠和有效的。与对照组相比,SVF组(即试验组)在加速皮肤扩张、增加真皮厚度和确保足够的扩张量方面表现出了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原文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献阅读】自体基质血管成分细胞移植对促进诱导扩张皮肤再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