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农村买日常用品要去唯一的供销社。
供销社相当于现在的超市,小件的生活用品一般在大队供销社就能买到,大件商品就需要到公社或者县里去买了了。
那时候物资还是比较紧张,为了限制购买商品的数量,在使用现金的同时,必须提供粮票、布票、食用油票等有面值的票证(关于粮票的介绍,请参考文友莫语撰写的《时代的见证》一文。)
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年末每个生产队在年底根据一年的收成确定工分的价值,好一点的年景有的生产队一个工分能勾(价值)两块钱,有的生产队勾一块来钱。不好的年头可能工分勾的钱是负数,社员不但分不到钱,还得欠生产队钱。
由于社员平时都在生产队劳动,年底才能用工分兑换到钱,平时每家的日子都很紧巴,除了必须的盐、糖、豆油,根本没有钱给孩子们买零食吃。也就是说一家人吃饱都成问题,哪还有什么零食吃呢。
那么,不是吃饭的时间孩子们如果饿了,用哪些东西充饥呢?
夏天,孩子们的零食主要是“小米饭旮瘩”,也就是剩饭团子。
每天下午放学,家里大人去地里劳动还没有回来做饭,孩子们在学校淘气一下午饿了,怎么办?
家家户户的孩子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钥匙开门。事先家长早已经告诉家里没人时放钥匙的地方。孩子们在窗台上的鞋底下、砖头下,或是鸡窝里、仓房上,找到钥匙开了风门子进屋。书包都来不及摘掉就直奔饭盆,用大饭勺子挖一块米饭旮瘩,拿在手里,扔下书包一边吃一边又跑出去玩儿了。
冬季的时候,零食的品种除了凉饭旮瘩,多了炒爆米花、啃冻豆包、吃烧土豆。
入冬后,生产队耗费体力的活计少了,为了节省粮食,家家开始吃两顿饭。可是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们需要靠零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于是,户户都炒点爆米花,给孩子们带到学校当午饭。
炒爆米花之前,先到沙坑挖回两筐沙子。把沙子倒进大铁锅里面炒热,然后把搓好的苞米倒进锅里,用热沙子埋上。待埋在沙子中的苞米粒受热膨胀,外面的包衣承受不了内部热气的压力时,苞米粒开始噼里啪啦爆起来。这时,为了防止加热不均匀爆米花糊巴或是不爆花,要把几根木棍绑在一起,插进沙子快速搅动,这样,爆米花蹦得更欢了,锅台上、地上,到处都是,把大铁锅里的沙子蹦得尘土飞扬。
锅里的爆米花爆得差不多时,用一个小铁盆把爆米花和沙子一同舀出来,倒进锅台上准备好的筛子里,把筛子里的沙子筛到一个大盆里或者地下,把爆米花倒在簸箕里。如果还炒下一锅,就直接把沙子筛到锅里,或者筛到盆里再倒进锅里。
爆米花晾一会儿,大人们就开始给孩子们分爆米花了。
那时候家家都四五个孩子,有的人家七八个孩子,如果不分开吃,你吃多了他吃少了,整天大人拉架都拉不过来。
分爆米花用搪瓷缸子。为了公平,每一轮都是每人一平缸儿,第一轮分完分下一轮,直到分没为止,炒一次爆米花一般一个孩子能分七八缸。
爆米花分到手以后,孩子们连夜各自找地方藏爆米花。第二天兜里揣一些上学去,中午就不回家吃饭,靠爆米花充饥了。如果省着吃,炒一次爆米花能吃十天半月的。
有时候爆米花爆得不均匀,会有很多没爆成花哑巴粒,这种哑巴粒有一种非常酷的吃法,就是把苞米粒高高拋向空中,在苞米粒下降到合适的高度时,用嘴接住,然后再嘎嘣一下嚼好咽下去。
那时候吃得快的孩子早早把自己的爆米花吃没了,就开始四处寻找兄妹们分得的爆米花藏身之所,找到后每次偷一小儿点,生怕被发现。
冬季的第二种零食是冻豆包。豆包是东北冬季一种日常食品。进了冬月,家家户户开始淘米蒸豆包。
做黏豆包第一步是烀豆馅。用红芸豆洗净放到铁锅里,添上合适的水烧两遍开,然后开锅用“豆面杵子”把烀好的豆子搥碎,再用一手攥一个攥成圆圆的豆馅。
第二步是淘米。把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泡好,送去磨成黄米面儿。黄米面磨好后,用温水和凉水和均匀,再装进灰瓦盆里,上面蒙上小棉被放在热炕头上发面。发面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发不到时候或者发大劲儿了都不好吃。
第三步是包豆包。抓一块黄米面放在一只手的手心,另一只手按压一下形成一个大小能包住豆馅的面饼,拿一个豆馅放在面饼上,两手合拢攥成圆球状,一个豆包就包好了。
第四步是蒸豆包。铁锅倒进合适的水,放上锅叉,锅叉上放上高粱秆做的大帘子,把生豆包摆满后,就可以烧火蒸豆包了。蒸出来黄彤彤金灿灿的粘豆包,看着很有食欲。
蒸出来的豆包会摆在帘子上放在户外冻,冻好后装在袋子里,想吃的时后放在锅里加热熥透就可以吃了。
东北的孩子牙口好,喜欢把冻豆包直接当零食吃。放学回来饿了,直接拿个冻豆包,放在嘴里就能啃,一会儿就造下去一个。
冬天还有一种零食是烧土豆。东北的冬天很冷,家家都要用火炕和火盆取暖。火盆是用黄土泥手工制作的,为了防止加热后开裂,和泥的时候要在黄土中掺进剁碎的麻绳。和好泥后,把铁盆倒扣在地上,往上面箍泥,修出底儿,抹好沿,晾干成型就可以用了。
每天早晨做完早饭,大人会从灶坑里扒出一堆燃烧过却还红通通的炭火,用铁撮子或是铁掀装进火盆里。一般早晨的炭火能去暖到下午两三点钟,晚饭做好后,再换一盆火。
冬天两顿饭,孩子们晚饭后如果跑出去玩热量消耗得快,不到睡觉就又饿了,这时候,大人一般会火盆里埋上几个土豆,孩子们回来正好烧熟,扒拉出来拍拍土豆上的灰,剥掉皮一吃又面又香,是非常好的一种夜间零食。
进入八九十年代,也就是粮票取消的年代,农村生活物资慢慢充足了,孩子们的零食品种逐步有了增加。从最早的糖块、炉果、麻花、槽槽糕,到后来的月饼、面包随便能买到,再到后来出现了皮豆、奶豆、辣条、方便面等小食品,孩子们的能吃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饭旮瘩、爆米花、粘豆包、烤土豆作为日常零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