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给我们的启发

Scalers点评:

大家好,我们又读完了一本“教育学”巨作《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这本书讲了很多学习的硬知识、硬内容。今天准备了两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一篇讲学习方法,一篇讲启发。

相关阅读:

世界读书日,聊聊为什么持续读书

超难搞的《教育神经科学》,我们怎么读完的?

读完《教育心理学》,我们有什么收获?

给自己最好的教育—— “教育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

Q107 请写五条《剑桥》给你启发的观点并写出你的理解论述。

@[16队][S173]小燕子-武汉  

启发3:涌现是复杂系统的研究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它表示了复杂系统元素在微观层面的局部的交互作用时如何促进高级、宏观的模式的建立的,该模式可能存在性质层面的不同特征。(出处P336)

论述3:对涌现的理解,我更倾向于“厚积薄发”的那个瞬间。微观层面的不断累积和递进,在早期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经过不断地累积之后,在某一个瞬间可能达到喷发的效果,这就是涌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单一和孤立存在的,因此这都是复杂系统中的任务。涌现就像我们解决问题是灵光一现的那道光,可是要达到这种“一现”的效果,前期的不断累积和发酵才是关键。通过对涌现的学习和认识,也能让我们充分了解到持续行动的深意。我们生活的复杂世界有太多的影响因素,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追求即时反馈的,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即时反馈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忍受长久的努力和持续行动但是见不到成效,但是若将时间线拉长,我们会发现很多变化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的,但是中间的过程中若是经受不住诱惑放弃了,可能我们就见不到最后的“喷发”了。

@[14队][S578]宝玉-成都

启发6:(出处P447)批判能提供效度检查机制,自己只能提供12%,即使提出批判的人可能有认识的缺乏,但其提出的批判仍然能促进更深的探究。

论述6:我们有时候不喜欢别人的批判,觉得别人不懂。但是事实证明就算人家不懂,仔细思考了人家的批判也可以促进你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所以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批判——这个行为本身对自己是有利的。

@[14队][S480]Luffy-宁波 

启发一:着眼于活动客体的延伸可以给概念化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方式。我们指出了两方面的扩展,一个专注于客体,另一个专注于学习的环境和参与学习过程的方式。P149

论述一:与个人学习不同,集体学习的学习活动更具有扩展性,这种扩展来自于丰富的学习参与者(活动主体),也来自于丰富的学习内容(即活动客体)。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还会着眼于同学老师间的交互,更多的人会带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实践,使一个知识点变得更具象更完整。由此可见,学习不应该设太多限制,遇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学习内容时,不要马上忽略或者反对,而是检视下自己是不是需要扩展对该知识点的认知,是不是需要放开对学习范围的限制。

@[11队][游学]suzy-广州  

历史并不是什么常识,而是一种主观的观点。这一观点突破了我之前对于历史的所有认知。我认为历史是客观性的,不存在主观观点。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肯定是以真实的证据为基础进行客观的评价。事实上,人都有七情六欲,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一样。历史学家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编写历史书籍,而这肯定是存在撰写者的主观思想,编写的历史书籍,也是代表该历史学家的一种观点表述方式。

@[13队][S334]lynn-武汉

启发2:压力与认知能力之间呈倒U型关系,与学习能力之间也呈倒U型关系。适当的压力可以激活状态,促进个人的表现。(出自P308页)

论述2:情绪加入在信息加工阶段,可以促进记忆的加工深度。而在信息提取阶段,也有助于信息的提取。压力对于认知表现以及学习表现可以呈现激活状态,也就是说,适当的压力是有益无害的。我们要害怕的不是压力的存在,而在于压力水平的调整。过于无压的环境,会造成状态的下滑,滋生倦怠和松懈的情绪。人要有目标的激励也是压力的一种表现,状态需要维持。

@[11队][S292]YD-西安

启发2:概念是任何领域中深入学习的基础。(出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上P149)

论述2:我们建造房屋时的一块块砖头,单独看时,觉得它无足轻重,但是要建起高楼大厦却离不开它们。砖块是高楼的基石,正如概念是思想的基石一样。我们常被高楼大厦的外形所吸引,但却忽视了其基础的牢固。我们常感叹一个人思想的丰富、专业的精深,但却忘了那背后是每一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新手学知识容易进入的误区是追求速成,这往往会让我们忽视掉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导致学习先快后慢,越往后越学不下去。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抓住了概念,吃透并理解概念背后的逻辑,那么往后会越学越快,因为基础打的牢固。

@[9队][S313]小艺-上海

启发3:如果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教育系统能够让我们取得最好的成绩,那其往往是通过消耗我们对知识的热爱、对灵感激发、对批判性思考能力培养得来的。(出处P167)

论述3:短期内获得高的成绩可能会损害到长期的学习意愿和动机,这种行为会影响我们对学习习的热情,或者能够自发应用到实践的迁移能力和意愿。因为我们接触的学习环境中都是为了考试内容准备,与真实世界学习结果非常遥远,这样的学习情景甚至会让我们对学习动机产生认知偏差,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可能会付出长远的代价。比如我在初高中的时候对学习的知识有很大兴趣,但是整个教育氛围促使我将这种热爱转变成对分数的焦虑,这种观点变成了身体和认知的本能。在成年之后即使没有任何焦虑和压力,我也没有办法自然而然的去探索知识,必须再重新花力气培养对学习的认识和热爱。

@[8队][S713]江湖怪客-东营

启发4:(出处P440)在人际情境的信念影响团队的学习行为表明:学习中同样需要团队需要人际情境的交互。

论述4:之前所接受的知识告诉我学习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我并没有学会学习。也没有找到一种归属感,直到加入成长会。成长会具备了团队学习中社会交互的所有优点:任务凝聚力(完成小组活动的承诺)、依赖性(没有成长会的督促我自己很难在毕业这么多年后重新进行读书)、心理安全(在这里无论怎么剖析自己不会有人嘲笑自己,有一种相对的心理安全感)以及团队潜能(对未来的共同期盼)。所以对于不会学习的我来说,在这里我可以获得团队学习中的人际情境的交互,所以我能坚持下去。

启发5:(出处P631)所有的学习,练习都是必要的,熟练程度决定深度。

论述5:熟练程度更高的阅读者更有可能识别重要信息。熟练的阅读者阅读时会监控他们的理解水平。换句话说,他们能够进行理解监控。因此在所有的学习中都需要大量的练习,之前我一直认为读书不需要大量的练习;然而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发现自己错了,熟练的阅读也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实现的,前期的大量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近期我一直在做一件事:翻阅知识星球小伙伴的年终总结。截至至今刚刚看完100位小伙伴的年复盘,我的最大感受:大家都在强调复盘的重要性,包括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年复盘。而这些恰恰就是一种练习,就是日积月累练习的过程。因此,复盘工作抓起来很关键。

@[11队][S31]银子-南京

启发4:在这个信息开放的世界中,人们需要培养从碎片化信息中建构内容连贯的知识的能力。(出处P418)

论述4:正如S老师在晨读大课上所说的一样,研究事物时不要带有偏见,不要觉得抖音是一个娱乐化的平台,就觉得没有可能利用它来辅助学习;同样,不要因为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就觉得这些信息都是无用的垃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要有能沉下心读大部头的素养,也要培养从各类碎片化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信息在知识建构中都有其价值。而要培养自己从碎片化信息中建构内容连贯知识的能力,也需要有丰富扎实的领域基础知识打底,在头脑中已构建了相关的图式,才能将碎片化信息中有用的、关键的部分择选出来,融入已有图式,建构对知识更完整的认知。

@[9队][S850]一一-金华

启发1:学习校对自身的学习行为。P70

论述1:校对即个体对自己表现的预判断和实际结果表现的比较。校对可以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协调。因为潜意识觉得考不好,害怕直接面对失败,所以都不敢去对答案、估分,去了解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好与不好。等到成绩出来了,要么成绩很好不需要再做了,要么成绩很差再重新去做,往往间隔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动力。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试着去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行动改变。同时,我的情绪也会因为分数有很大的波动变动。如果学会校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那我可以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可以设置更加适合自己的目标与计划。通过一次一次的学习行动、学习校对,不断去改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8队][S63]把我叫醒-广州

启发:(出处P273)前提性结构指一些知识要先于其他知识学习,因为后学的知识需要前面的知识才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忽略预设的主题,因为认为某个预先设定好的主题跟后面的内容没有大关系。但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忽略预设的结构对学生是不利的。

论述:虽然知识理论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该有先后之分。但对于水平有限的人来说,我们接受知识确实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由浅入深。如果我们太早开始啃硬骨头,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放弃学习。最近自学二外就发现如果前面的知识没吃透,后面会很吃力,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时,该下的功夫一定要下,把基础打牢,走路走稳了再考虑跳一跳。另外,对于入门阶段的人来说,最好能够系统进行学习。可以考虑用比较经典的教材进行学习,不要自己到网上找各种各样的总结资料,那些资料整理了很多知识点,但实际上都是很散的,我们光看那些要点,其实很难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启发:(出处P587)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需要时间、方法层面的指导和持续努力。学习者对学科内容深入理解的发展是有组织的“循环”的结果,例如有丰富的概念化观点的结构化活动序列,是反复的抽象层面的交互带来的。

论述:感觉如果今年看了《开端》这部剧,对“循环”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其实它展示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有可能的条件下不断重复,挖掘每一个细节,并在一次次排查中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把握住本质,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问题的关键可能在意想不到之处,但那细微处只能通过一遍遍审视相同的东西才能发现。我们作为普通人,更要有耐心去不断重复、循环。放弃“一次就能成功”的幻想,也许更可能把事做成。

@[9队副][S489]Joyce-北京

启发3:

微观发生法有三个主要的特征:

1)观察要能够跨越能力迅速变化的时间段;

2)在这个时间段,相对于技能变化的速度,观察是高密度的;

3)对于观察的分析是很密集的,其目的是基于观察对表征和进程进行推理。(出处P181)

论述3:

微观发生法,顾名思义,就是放大学习的过程,把每一个步骤、细节都分析记录下来,从而可以动态感受自己学习的变化和进步。我们答题之前写出答题思路,就是应用了微观发生法,比照答题思路和最后的答题成果,我们可以审视自己从看到题之后到答完题目的想法变化,进一步,我们可以把本期读书当做一个学习周期,比较自己最开始的答题质量到最后的答题质量,如果我们认真答题不放水,就会清晰感受到自己的答题逻辑、思路、想法都上了一个台阶,我自己是能够感受到这种进步的,如果说第一本书我大部分答题还是处在应付、不知所措的环节,第二、三本书很多时候我都在刻意让自己的思考变得全面、逻辑变得严谨,偶尔也会写下自己的启发和思考延展。

S老师说微观发生法是思想的照相机,持续写作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持续写作记录自己的思想状态,我们的思想和认知变得有迹可循,三五年后我们回头看自己的认知变化,会发现,只要在持续做事情,努力过,学习过,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会更加深刻,思想会随着努力变得更丰盛。所以我们个人成长可以采用微观发生法,捕捉自己的想法跨越时间的变化,用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想过程和情绪变化,让自己的成长可追溯。

@[14队][S632]琳琳-郑州

启发:(出处P759)未来的教育,整个国家都以在线家庭教育为基础,在社区建立小型学习小组,而所有的活动都通过高速网络软件组织。

论述:书中对未来教育的描写,让我不禁去思考,接下来教培机构的发展方向。在双减政策的严厉打击下,也许进入社区成立小型学习小组,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14队][S667]果子酱-北京

启发3:对话是一种过滤器,决定着什么能纳入合理的信念标准之中。对话通常具有创造性的功能——提升观点,而不是仅扮演一个批判性过滤器的角色(出处P417)

论述3:以前我理解的学习是看书、记忆、做题,甚至认为合作性质的大作业、发散思维的辩论浪费时间。但在成长会,我看见了协作对话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在小队群里,热心的小伙伴每天都会分享读书做题的感悟;活动规则中要求“全面分享”,每个人都需要结合书本和自身经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享,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讨论;小队积极组织辩论活动,让大家体验在对话中学习。这些美好的体验都让我重新认识了对话学习的意义,并且感觉到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


启发4 :程序以自我的方式起步并以破坏最初设计的目的进化。程序本应进化,问题在于如何使程序以我们期望的方式进化(出处P419)

论述4 :我们总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方案或计划制定好后仿佛就不再听我们的话,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打的我们措手不及。这个时候要明确一点,所有的事情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突发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不可控,在计划和结果之间,我们要发挥元认知的监控作用,做好调度、调整与执行,让计划按我们期望的方式发展。

@[4队][S1245]媜雪-广州

启发5:必须自动化低水平技巧,才能学习高水平技巧。(出处P636)

论述5:第30章《学会读与写》提出,由于人类大脑的记忆容量有限,在掌握字母解码和单词解码的低水平认知技巧之前,是不可能学会理解高水平认知技巧的(比如理解议论文等体裁)。这启发我在学习高水平技巧前,必须自动化低水平技巧;在学习跑之前,先学会走路;想要读懂有难度的文章或书籍之前,需要读懂具体的词语和段落;想要写出好文之前,先要开始练习写,别总想一口吃成胖子,慢即是快。

@[4队][S877]刘莉-广州

启发2:概念转变是在旧观点的情境中建立新观点,强调的是“转变”而不是简单的积累(出处P091)

论述2:当迷思概念产生冲突时,才能打破旧概念,接受新概念,但概念转变是抑制原有的旧认知,而非取代,前概念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每次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很难的原因在于我们要有意识的抑制原有旧概念,才能建立新概念。同样,我们很容易用类似的知识点理解新的概念,就容易产生“我懂了”的错觉,实际原有的旧概念没有产生冲突或抑制,就不能建立新概念的链接,所以要警惕“我懂了,很简单”之类的想法。

当时优秀队员的分享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因为抑制很难,所以我们要前置学习,在很多新概念还不懂时,反而是在构建框架,前期打好基础,避免后面抑制;比如说英语音标的发音练习,建立正确的发音比纠正发音容易的多。

@[1队][S8]杨杨杨-广州

启发3:(出处P120)对整体活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有助于学生弄清楚他们正在执行的子任务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论述3:全局思维对于学习者有帮助,对于打工人也有好处。当我作为职场新人的时候,导师让我了解上下游的工作并且弄清楚自己的工作的影响。当时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含义,但也没有想太多,就照着做了,但是后面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就是我合理安排工作的进度,也能自检工作结果,跟同流程的人沟通也比较顺畅(因为我明白流程的最终目标,也明白大家说的点在哪里,有时候甚至能帮忙领导协调一些事情)。

@[3队][S346]Hanna-上海

启发2:脚手架的时间:老师给予支持的时间是很关键的。在实现不给予支持而是在学生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提供支持,这个时候更有益于学生完成任务。(出处P119和p692)

为学习而设计兴趣动机和参与:如果老师或者父母认为学习者对学习感兴趣,但没有为其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学习者的兴趣就会降低、转移甚至完全消失。

论述2:这里让我意识到脚手架并不是我们甩一个给学生就有用,或者是期待学生能在自己不会的时候自发去找脚手架,而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关注学生给予他想要的帮助,并且在他有兴趣的时候做锦上添花的支持,兴趣也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在发现苗头的时候去增强的,他是需要保护的。中间的耐心往往容易让人忽略。

@[1队][S317]远音-上海

启发4:学生通常会假定过去的人和他们有一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而专业的历史学家能够理解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中会有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历史思考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能够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不同的时间之中,以不同的世界观来看问题。(出处P612)

论述4:不仅仅是在如何看待历史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说要有同理心,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只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来思考对方的问题,而不是真切地将自己代入对方所处的环境,对方拥有的价值观,去为对方考虑到底该怎么做,那自然也无法有效地帮助到对方。虽然,即使我们这么做,也不一定就代表可以解决对方的问题,但起码我们可以给对方一种被接纳,被理解,提供了我们可以提供的情绪价值,也可以说是有情商的表现吧。

@[2队][S367]FS-嘉兴 

启发3:反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其他人比较行为表现,另一种是用一套表现评测标准比较自己的行为表现。有效的认知学徒制要求学习者在做事之前预先思考要做什么,尽力执行规划的任务,事后反思自己做得如何,如果他们能明确评估自己所做事情的标准,那么这将有助于他们规划下个周期要做的事(出处P128)。

论述3:遇到什么事情,感觉自己做得不是很好,经常会说我要好好反思。那么反思什么呢,怎么反思呢。在认知学徒制那章,告诉我们反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其他人比较行为表现,另一种是用一套标准来比较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两种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在做事情前预先思考要做什么,做的时候尽力执行,事后再反思自己做得如何。这个方法我感觉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做事情都该遵循这样的思路,做前先想好要怎么做,自己做的事情标准是怎样的,然后在执行过程中就尽力去按自己想的执行,做完后就要不断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逐渐改善。

@[15队][S443]陈妮-深圳

启发4:认知路径。路径存在环境中,同时也是认知的客体;他们基于经验同时持续地受环境的影响。(出处P147)

论述4:我先讲下我对认知路径的理解。比如,我自己2006年刚毕业就到了一家家电连锁的某电器集团工作,因为自己是管理实习生,从门店干起,后来又在总部工作,了解了门店、分部、大区、总部四层架构,对全国不同分部,不同门店有了很多具身感受。后来,我离开公司后,每当接触到公司管理和组织架构的知识点,我总想到以前老东家的组织架构,以前老东家这个组织架构就是我理解大公司的认知路径。(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大学毕业生要先到一些大公司大集团工作,从认知路径的角度说,大公司大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是你今后理解职场的认知路径。)

回到做生意这个角度,我们目前行业公司的几个老板,之前一些机缘巧合,谈过一些行业联盟的想法,大家聚在一起聊过。彼此知道大家的出身和当年为什么要创业自己单干开公司,现在看书回想起来,这几位公司老板创建自己公司都与他们个人的“认知路径”息息相关。

在这里,且不论行业老板们的模式的孰优孰劣,但看到认知路径这个概念,让我想到很多,我们可以依赖于认知路径,但一定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认知路径,一定要多开辟,多反思。

@[11队][S31]银子-南京

启发4:在这个信息开放的世界中,人们需要培养从碎片化信息中建构内容连贯的知识的能力。(出处P418)

论述4:正如S老师在晨读大课上所说的一样,研究事物时不要带有偏见,不要觉得抖音是一个娱乐化的平台,就觉得没有可能利用它来辅助学习;同样,不要因为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就觉得这些信息都是无用的垃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要有能沉下心读大部头的素养,也要培养从各类碎片化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因为所有的信息在知识建构中都有其价值。而要培养自己从碎片化信息中建构内容连贯知识的能力,也需要有丰富扎实的领域基础知识打底,在头脑中已构建了相关的图式,才能将碎片化信息中有用的、关键的部分择选出来,融入已有图式,建构对知识更完整的认知。

Q106 《剑桥》一书讨论了学习的哪些方面?全书是如何组织结构、如何展开阐述的?

@[14队][S578]宝玉-成都

一、 全书的组织思路是先综述,再讲全书都会用的基础理论,然后讲有效的实践(根据他们的特征简单分了下类:一般性的,协作性的,学科性的),最后是为了保障有效的实践,需要考虑的方面(政策,教师,个体意愿,个体问题),最后展望未来和目前通往未来过程中的坑

二、 有效的实践包含

1、 一般性的:项目,情景问题,考虑复杂性,考虑可视化具象化,考虑自身感知对学习的作用,考虑视频游戏中参与感和支持性对学习的影响。

2、 协作性的:考虑知识的共同建构,社会交互对团体学习的影响,辩论如何促进学习,博物馆和未来更高的非正式学习如何才能有效,考虑有更多的方式可以支持协作同时更好的支持学习。考虑新的技术对学习的影响。

3、 学科性的:考虑数学,科学,历史,艺术,语文中各自学习中的异同,特别是其各自学习中的特质,如何可以依循这些特质更好促进学科学习,同时这些学习如何反作用于一般性学习。

@[4队][S122]旺仔-北京

一、《剑桥》写作的动机

学习学科研究的动机产生于“教授主义存在的缺陷”的改进,并提出了学习学科的新要求——学会实践,情景化学习,主动建构和增强元认知。

二、学习学科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学科是结合来自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专家协作研究的成果,他是一门实践驱动的学科。《剑桥》一书弱化了基本理论的探讨,总结了基于实践的顶层设计原则,并用于指导老师、家长、管理者等多方面需要教育的人士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三、本书结构总结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础的概念,包括脚手架、建构主义、认知、元认知、协作学习等。这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在后面章节中多次提到了上述基础内容。类似于数学建模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理论。

第二部分是方法论,介绍了科学家在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时应用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切入,例如研究认知是如何发生的微观发生法,研究如何进行协作的方法,如何利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如何进行教育评价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等。

正如这一部分所言,这些方法是学习科学家在进行设计时的工具。

第三部分则介绍了多种学习学科的创新实践,并运用理论和工具为这些实践提供了可靠性的说明。这部分是学习学科具体的通用的研究模型,结合这些通用的模型可以帮助其他人设计个性化的创新实践,例如基于项目或者问题学习。

第四部分则阐述了如何利用技术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学习。这部分首先介绍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基础,利用计算机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同时从研究者的角度谈谈我们对于知识创造的迷思。然后讨论了如何借助计算机、ARVR技术、移动媒体进行在线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章的基调是谈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情景化、异步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便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促成这种便利。

第五部分则是从学习学科的角度思考具体学科如数学、科学、历史等教授主义指导的学科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如何从学习学科的角度更高的改善这些学科的学习。并从这些学科中得到如何指导学习学科的经验。

第六部分探讨将学习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与真实生活中的实践应该如何做,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学习学科本身是一门指导实践的学科,因此他必须从实践中提炼研究内容,再指导实践。这一部分则是从多个维度,如政策制定、提高学习兴趣、动机,注重个性化文化建设,以及如何指导教师学习介绍了方法和成果。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思考学习科学在进行对传统教授主义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

四、我的思考和启发

回顾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想要抒发感受的冲动。因为我实在是太佩服这本书的主编了,他能够划定每一部分的主题,组织不同的人对主题进行阐述。借助本书的观点,他在进行从宏观的引导、统筹到微观的每章每节的内容规划都处理得当。他是一个学习学科的本身的践行者,实践者。

而梳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近年来我们为什么会质疑教育、质疑我们的创新。这本质上是时代演变对教育目标提出的新需求,育则由于具有极大的滞后性,无法跟上演变的潮流。因此这些问题则被反复拿出来鞭尸,却似乎得不到好的解决。但我们不应该忽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小撮人,在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他们的努力,改善教育。"

@[5队][S279]Mikado-英国

《剑桥》对学习的讨论基于学习科学,一门研究教与学,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脑科学、教育学、设计研究等的综合学科。

《剑桥》对学习的讨论大体遵循了书中各部分的划分,分别是:

1. 学习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通过探索学科史探讨了学习这一复杂系统的本质和学习中认知的变化。

2. 方法论:这一部分看似只是学习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论的探讨,但其中的方法论很多都可以应用于科研之外。

3. 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一些已经证明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工具或方法论。

4. 共同学习:这一部分从个人转向集体,探讨了各种课内课外、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学习,也是从这里知识建构的概念开始引入。

5. 特定学科的知识学习:学习科学家对数学、科学、历史、读写、艺术等特定领域学习模式的研究。

6. 对学习科学成果引入课堂的探讨:这一部分反映了学习科学中体现的政策导向,主要受众是教师和相关决策制定者,但其内容同样可以通过重构应用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

与其他的《剑桥手册》相似(如《剑桥仲裁裁定司法审查手册》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Judicial Control of Arbitral Awards),《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也采用了基础概念——学科方法论——领域通用知识——特定细分领域——政策建议/结论的顺序组织结构。具体到每一个章节上的论述结构也相似(概念/研究起源——当下研究——批判性评估/具体运用——未来展望)。这可能是因为《手册》有固定的系列主编和出版有具体的行文要求的缘故,所以虽然作者不同,格式是统一的。

@[16队][S25]吴风静-北京

1.全书讨论学习的以下方面:

(1)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提供学习科学的基本逻辑、原则、观点和立场。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学习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令读者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主题、采用的方法,和进行研究前已经形成共识和研究起点的理论,例如脚手架、元认知、认知学徒制等。这些基础理论的观点将贯穿全书的所有研究内容,是后文进行讨论和分析的基础。

这一部分起到的作用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基本的共识,即对于学习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基本观点形成一致的认识,以支持接下来的讨论。

(2)第二部分 方法论:进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围绕展开学习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展开,每一章介绍一种已经在成熟运用、发挥效果、并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在介绍过程中,不仅会为这种研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推理论证,还会提供展开研究的基本思路、原则、步骤,以及一部分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并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提出要求和展望。因此读者阅读完一章后,就能初步掌握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可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或研究中去。

因此这一部分起到的作用是为读者提供工具箱,即令读者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运用于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各自有什么具体的特长效果和局限,将如何发挥作用。

(3)第三部分 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从设计的角度介绍促进学习的方法、思路和原则。

描述了几种基于学习科学研究的课堂创新实践。不同于上一部分提供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提供的是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 而且其视角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展开的,从实践框架、设计原则和思路的角度,提供了促进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虽然标题中给出的是“实践”,但是本章实际上提供的是实践的原则和思路,而非具体实践方式,读者在进行运用的时候,实际上需要通盘、综合运用其中每一章的方法来展开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通常会同时出现在学习目标和框架结构的设计中;而有形界面、全身界面和具身设计的运用也是相互交织的。

(4)第四部分 一起学习:提供促进有效学习的具体情境和方法。

描述了如何设计学习环境以促进协作学习。上一部分提供的方法更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即学习设计的原理、原则和价值取向。这一部分提供的方法则更加具体和有形,重点关注在不同情境中,如何利用学习科学的理论和各种技巧,令情境、组织和各种资源都为学习者服务,实现有效的学习。

所以这一部分类似于综合利用前面三个部分的所有理论知识,来展开具体的、类型化的实践,按照不同的情境来展开章节,例如博物馆中的学习、虚拟世界的学习。

这一部分起到的作用,是引导读者综合理解和运用上册所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为读者提供学习科学的具身体验、具体案例、可行的方法和实际的作用等,引导读者更深入理解学习科学的理论,并且尝试展开实践。

(5)第五部分 学科知识学习:讨论不同学科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上一部分以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展开讨论,这一部分则以不同学科中的学习展开讨论。

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学科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体现不同学科学习中需要考虑的不同侧重点。同时,又分析不同学科学习中共同体现出的人类学习的共性,例如通过对于数学学习和科学学习的讨论,更加突显了前文讨论的具身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因此,这一部分除了继续提供学习科学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经验之外,还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

(6)第六部分 将学习科学研究引入课堂:讨论如何令学习科学研究成果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

这一部分试图将前五个部分所讨论的所有理论和实践,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去,给出具体而可行的建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讨论了教育政策、学习设计和教师学习等主题,最后得出“将教育创新建立在学习科学的基础上”,这一体现全书价值观和行动指引的结论。

不同与前面几个部分基本上都能给出确定性的结论和指引,最后一个部分的探讨成分更高,因为教育实践是比学习科学研究更加复杂、牵涉更多利益群体和社会变化的主题,因此这一部分更多是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导读者去试图践行学习科学的观点改造课堂。

这一部分既是全书的结尾,也是读者展开自己行动的序章。


2.全书的阐述方法和结构组织:

上文在描述全书内容时,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下变换角度再次进行阐述——

(1)章节的阐述方法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个综述性质的学术论文。

首先,每一章都试图围绕主题解决一个问题,因此每章的基本结构都是: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回答每一个细分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第2章《学习科学的基础》,提出的问题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是什么?然后分别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原则和主题,以及作为设计科学的学习科学的基本视角、系统视角和反思拓展。最后得出结论:学习科学是一个在多学科的历史交叉中重点关注学习和学习环境设计的跨学科领域。将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相结合,并认为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因此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基于问题或者基于项目的具体阐述、分析和推理。

其次,每一章都是综述性质的,综合介绍了相应主题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展示了从不同角度针对一个主题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以及严密的推理。

例如第3章《脚手架》,介绍脚手架的历史根源、如何促进学习、如何转变学习任务等主题时,都引用了大量研究成果,展示了学者们的理论推理和实践验证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引导读者进行推理、分析和思考,展示了一个理论主题的研究路线图,这实际上也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学习概念的脚手架。

(2)全书的组织结构

全书围绕如何展开学习科学研究和如何运用学习科学研究成果展开,分为前文所述的六个部分,即围绕基础理论、方法论、设计方法、情境实践、学科实践和教育实践六个下级主题展开阐述,这六个主题的推进是符合学习认知的基本逻辑的:从学习科学的目的、基本方法开始,到学习科学的具体实践和运用结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

这六个部分还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上册提供理论依据,包括学习科学的目的、原则、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学习科学设计的方法,从研究和实践两个角度阐述了第2章学习科学的基础中指出的“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的基本理论。下册则提供实践路径,从不同学习情境中的设计,到不同学科中的设计,再到把学习科学的设计方法运用到教育系统的改造中,依次深化讨论了更加复杂的场景和系统中该如何运用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成果。而且在上册主要讨论研究理论、下册主要讨论实践方法的同时,上册也为实践方法提供深入的逻辑支持、下册也为理论概念的理解提供具体的经验积累,整本书呈现出研究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6队][S704]wing-深圳

《剑桥》从六个大板块来讨论学习,分别是:基础理论、方法论、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一起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以及最后强调将学习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引入课堂的综合论述。

2.全书如同搭建高楼一样:

(1)从最基础的理论入手(打地基):了解有关这门学科的基础,贯穿全书提到的脚手架理论、元认知、学习过程的发生与转变(概念转变)、认知学徒制(最原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习(强调在情境中学习);

(2)接着提供了建筑楼房的工具——方法论,研究学习科学的方法,包括了:基于设计的研究、微观发生法、协作学习研究(后续许多章节都提到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还包括了前沿的科技技术的发展,利用了数字视频、数据研究的手段来改变学习方式与评估手段;

(3)再为楼房建立骨架、丰满血肉——

第三部分的通过各种能够促进学习的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方法(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学习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层面、不同学科、利用身体与学习的互动(具身的学习及设计)、游戏中也能够学习;

第四部分,具体围绕学习的不同资源与情景、工具、环境来谈更好的学习,都强调了共同与协作(协作学习中的社会交互、辩论学习)、利用学习相关的资源(博物馆中的非正式学习)、技术支持(计算机、移动设备、虚拟世界中的学习);

第五部分,从学习中的各个学科来谈不同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科学、历史、读写、艺术);

(4)最后楼建好了,基于入住的不同住户对于楼房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行装修装饰;

第六部分,学习科学引入课堂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更助于学习者的学习。综合谈论有关学习中的参与元素:课堂的设计、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兴趣、动机与参与)、抽象学习与教学的环境(文化过程、多样性来实现公平),以及最后作为教授者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师的学习给整个教学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学习的研究)。

(5)最后展望整个学习科学的未来。

@[12队][S751]风筝-广州

一、本书总结

一句话概括:综述了科学家,或者说整个学习科学的共同体,对“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所建构的发现。

具体一些的介绍:

学习科学当下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研究与实践取向:

取向1、致力于“人脑如何工作”的脑与神经科学研究取向,通过脑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理解学习、形成理论并介绍给教育实践者。上一本读的《教育神经科学》属于这一取向,也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收获,比如“知识本质上可能受背景的约束”、“复杂因果推理过程会受到心理预期的影响,常常遮蔽准确的感知输入”,但直接迁移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是有难度的。大部分时候是我知道了,好的,然后呢?

取向2、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认知与行为研究取向,视野放置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这里我了解还不是很多。

取向3、关于“教育应如何设计”的设计科学实践取向,就是本书了,一门更加务实的、将研究与实践整合起来的“设计科学”。他们从多学科的交叉点重点关注学习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应用学习科学和新的计算机技术来设计有效的课堂内外环境。如果想要“给自己最好的教育”、用读书来指导自我教育和个人发展,从这本书开始是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剑桥》一书很实在,他研究的是基于现实情景的学习,读起来感同身受又高于自己的感悟和总结,也提供了“事情该如何做”的解决方案,方便借鉴和迁移。

二、第二版的章节结构

《剑桥》第二版相比于2006年的第一版,内容丰富了很多,增加了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之前从学校图书馆借了第一版来看,远不如第二版精彩、丰富,走了一些弯路。全书有36章,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1、基础理论:系统回顾学习科学的基础理论并介绍最新研究进展,每一章聚焦一个基础概念,包括脚手架、元认知、概念转变、认知学徒制、在活动中学习。每个基础概念都是平时自己在学习工作中有一些感悟和自我总结的,这一部分的阅读像是概览和升华吧,站在学习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上再次认识这些基础概念。

2、方法论:这部分聚焦的是创新的方法论,包括学习科学共同体开发的,将研究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因素分析和系统分析之间架起桥梁,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微观发生法、协作学习研究。

3、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每一章都是一种基于学习科学研究的课堂创新实践,展示了学习结果是如何逐渐改善的,对于自身发展和(将来可能会有的)子女教育都是一种很好的案例借鉴。这一部分包括与我目前日常学习方式息息相关的、可以直接迁移的主题,比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复杂系统和学习科学;还有一些与我习惯的学习方式区别很大的主题,比如学习中的有形界面和全身界面、视频游戏与学习,这些“脑洞大开”的实践让人打开了思路。

4、一起学习:这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借助互联网和种种科技设备来协作、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我自己喜欢的章节是总览性质的知识建构与知识创造的理论、教学和技术,辩论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也可以利用章节相关知识与朋友一同探讨如下热门话题:知识付费行业,元宇宙教育,使用手机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5、学科知识学习:这一部分具体到学科,面向各个学科的教育研究者和学习者,聚焦基于学科内容的独特认知论、实践和发现改变了哪些我们对学习进行一般性思考的方式,以及学科相关的学习研究如何丰富我们对学习的普遍认识。我个人认为最为精彩是第27和29章。数学教育研究:关于人类的学习,它能教我们什么?这一章,获得主义和参与主义看待数学教育的不同观点,呼应了我自己在应试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思考转变过程。学习历史概念这一章,学史使人明智,但如何科学看待历史?要知道叙事是理解历史的工具,但并不是历史本身;如何科学学习历史?这一章会给你答案,功利一些说,利用历史、迁移学习历史的思路来提升自己的情商。

6、将学习研究引入课堂:这一部分的站位很高、想得很远,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总结学习科学中的关键信息,探索教育工作者采纳学习科学的发展并应用于变革学校、课堂和教师的实践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每一章都值得一读!



近期活动 

0、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上市啦,欢迎选购。《来了!<学习的学问>新书预售启动!》,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来。

1、后期将开展《学习的学问》新书共读活动,详情参见《<学习的学问>共读前的三件事》。

2、2022年的全年S成长会2022,参见《打破小透明——S成长会2022报名须知》。

3、另外,已经启动的活动还有《又一年!<新概念英语>第七轮朗读持续力训练启动!》,也可以参与。

你可能感兴趣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给我们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