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我组了一个7月27日前往泰国普吉岛的自由行团,一是想给自己个假期,放松心情,二是想找找同行旅伴,结识一些新朋友,于是就发起了个“约伴”邀请。
约伴邀请响应得非常快,不到2天时间,我就凑齐了个五人团。这里面除了我本人之外,还有一位摄影爱好者,一位小有名气的美食博主,另外两位也都谈吐得当,我又有一手在握的自由假期,又坐拥吃喝打闹都看起来非常有趣的同伴们,简直美滋滋啊。
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天就GG了,我们正在同行群里斗图,商量着出行后谁做翻译的问题,一篇名为《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18人失踪》的文章就打破了群里的欢闹。
“凤凰号”的翻沉,牵动了无数媒体和民众的心,五人团自然也是焦虑惶恐,原本欢快憧憬的氛围,瞬间变成了压抑寂静的沉默。
“那,我们还要去吗?”
“时间离得这么近,我可不敢了。”
“要不集体去找主办方退款吧?”
“唉,感觉都不敢去普吉岛了。”
“……反正我不去了。”
旅伴们纷纷退款退群:“有缘江湖再见!”
“我再也不去普吉岛了!”
我却安安静静地看完全过程,一言未发。
从原本7月5日的18人失踪,经过几天的发酵,到了今天,已经演变成了41人遇难的国际安全事件。
而一向以微信、微博为阵地的一众自媒体们,文章也由“泰国普吉岛沉船,18人遇难”“凤凰号沉船始末最新进展”的客观报道,逐渐转为了“普吉岛还是不要再去了”“海岛游究竟有多不靠谱”等耸人听闻的标题流量党。
原来无良媒体博眼球的资本就在这里——尚未查明沉船事故诱因及责任方的前提下,就敢于听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舆论鼓吹,我惊呼,这样的群体不仅不在少数,甚至达到了“理不直气也壮”的闭目塞听状态。
「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泰国普吉岛“凤凰号”沉船事件是一场“天灾人祸”。泰媒「曼谷邮报」刊发评论文章《普吉沉船事故暴露出我们的冷漠》,知名媒体人普伦佩特·阿塔克表示这起悲剧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游船运营商的“未取消出海行程”“让乘客脱下救生衣”等鲁莽大意的行径,泰国政府官员监管上的失职,“绿旗事件”的责任方追究……诸多人为原因导致了这场让人心碎的悲剧,而原应把事件真相带到大众眼前的媒体工作者们,却正在以“远离普吉岛,远离泰国”的囫囵态度诱导舆论?
船沉了便警示大家不去泰国,少出游,“再也别去普吉岛”,那么按照这种逻辑,大学毕业未能找到理想工作,便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出现了女性被性侵的社会事件,就责备女性衣着暴露吗?
这种所谓“逻辑”,实际上是向无辜大众贩售的焦虑和恐慌,同时将最应当受到关怀和支持的被害者再次推向了舆论漩涡。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对性侵害(Sexual Assault,即强奸)的定义为:在他人反对的情况下,强行进行性行为的犯罪。
简而言之,对于性侵害案件来说,衣着暴露与成为目标并无直接关系。而被害者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遭到侵害也绝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更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如果我穿得很正常,但是仍然在街上被杀人犯杀害了,要归咎于我长了一张讨杀的脸?
前段时间,抑郁症女孩跳楼事件沸沸扬扬,而今也不知多少人仍在持续关注,那一群看着热闹丧着良心的怂恿者,我相信这世间还存在着非常多。
那么,导致他们做出那样的行为、说出那样的言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抑郁症”“跳楼”等触目惊心的字眼已经再不能打动他们的冷漠,唯有血淋淋的人间惨剧和一声声耳边的惊叹才能让他们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
追根究底,是一种名为「焦虑」的内在情绪,让他们,失去了自我思考。
前几日,我在同龄人的聚会上看到了一种现象,几乎所有人机不离手,而90%的人,会在片刻的空闲中,打开王者荣耀。
他们会嘻嘻哈哈地炫耀,自己花了几小时排队喝到喜茶,排了几小时队吃到网红店的午餐,也会为了一个优惠秒杀,鏖战直至凌晨,在电脑手机前虔诚地守候,与此同时,还在没日没夜地刷着微博、抖音、直播。
有那些荒废掉的娱乐时间,赚点零花钱,出去亲眼看看世界不好么?
看过《我不是药神》,便纷纷染上了目前最火的“穷病”,一边感概着一边继续沉沦着。一边说着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一边捧着手机开启长达八小时的人体待机模式?
醒醒吧!
这不是“穷病”!
这是打着“社会艰难”旗号的懒癌!
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那么,这样的社会现象,如何化解?
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布热津斯基所谓的「奶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
一,发展发泄性的产业。
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发展满足性的产业。
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目前来看,这个战略是比较成功的,下列关键词,你中招几个?
偶像剧、明星、娱乐圈、微博热搜、暴力冲突、情绪煽动、阶级对立、低幼化游戏……
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正在席卷我们的大脑,改造我们的认知和三观。
一个营销团队,就是要设计很复杂的环节,以消费者行为作支撑,引入各种文案技巧,将新奇有趣的事物带入你的视野,目的就是让你点进去,赢得流量,消磨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当然,我并非主张跳过所有坑,这样未免活得太过谨慎,太锱铢必较,失去了“人性”和本应有的乐趣。但,请你一定注意,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受到了网络时代过大的影响。
想要学习、想要成长、想要改变,但日复一日,我们总在重复着影响深度思考的事(例如刷抖音、逛微博、等秒杀),潜移默化地培养着自己的精神大麻。
而一旦习惯了这些行为带来的短时期内「低投入、高回报」的刺激,我们就将很难再做那些长时期「高投入」的事情了(例如阅读、绘画、学习、健身)。
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很难再产生情绪波动,很难去投入到一样事物中,很难去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我们活在一个必须要高度刺激才能激起愉悦感的时代,从前得到半颗糖的馈赠就会很开心,现在一整盒费列罗放到眼前,都未必有感。
我特别讨厌部分情感号、买手号、职场号鼓吹的概念,它们用口红、包包、两性关系作包装,兜售着焦虑和恐慌,而那些看到文章的年轻读者,还没掌握有效处理焦虑的方法,便被它们推到了焦虑的面前。
如何有效地处理焦虑,避免上述的不良影响?
>> 杜绝“暴漫语”
暴走漫画经常会在视频中收录的语言,请尝试着杜绝吧,包括但不限于「666」「安排」「就TM的……」「滚」「傻×」等等。
为什么?
因为当有一天你希望形容一个人十分好、有趣、厉害的时候,只会说出666,希望挖掘出其他形容词时惊觉语塞,就会切身感受到那句「语言限制思维」的道理了。
所以,对于日常的阅读,尽量选择一些具备深度的书籍和文章,保持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耐心啃一本难懂的书,尝试打字前先思考。
我曾长时间地处于打字、说话不过脑的状态,别人夸“直率”、“天真”、“单纯”,现在想想不过是在变相地骂我傻而已。而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训练,我能够沉下心开始事业,并有底气地写下这篇文章。
>> 关注事物的本身,而不是别人说了什么
比如说,如果你去看《我不是药神》是因为各种软文、广告,别人都说这部片子好,打动了你,想去看一看,那么你最终看完这部影片,脑内多半是大众灌输给你的想法,注意不到作品更深层次的表达。
不动脑子,能带来短期的愉悦和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别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 设立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的回报
我自己做的就是每天看十篇精选公众号的文章,找出最具感染力的一篇,并记下打动我的关键部分,梳理文案框架。
这件事我已经坚持了四个月,以前的我写文章是没有逻辑的,并且不会列大纲,但四个月的坚持过后,它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还会继续下去。
我这种做法的初衷并非为了赚取一些物质奖励,目前也没有通过这些练习成为领域专家的打算,它的作用,是在我玩游戏、看剧的娱乐之余,提醒我有着比游戏、剧集来说更值得完成的事情。
当原应“因科技更美好”的时代,渐渐变成了“科技瘾更没好”的集体衰颓,当自主思考能力的丧失,也被包装得像模像样,美其名曰“网感强,时代弄潮儿”,当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沉沦于流量工具……
WEworld 衷心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不被焦虑裹挟,不被浪潮冲垮,摒弃掉“再也不去普吉岛”的口号式洗脑,专注于事物本来的样貌。
// ·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
微信公众平台:WEworld国际志愿者
@WEworld国际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