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传习录(卷中)


【一九三】除去遮蔽,良知洞然


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一节,至当归一,更无可疑。此便是文蔚曾着实用工,然后能为此言。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人或意见不同者,还是良知尚有纤翳潜伏,若除去此纤翳,即自无不洞然矣。

已作书后,移卧詹间,偶遇无事,遂复答此。文蔚之学既已得其大者,此等处久当释然自解,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但承相爱之厚,千里差人远及,谆谆下问,而竟虚来意,又自不能已于言也。然直戆烦缕已甚,恃在信爱,当不为罪。惟濬处及谦之崇一处,各得转录一通寄视之,尤承一体之好也。

以上南大吉录


[译文]

你谈到“尊德性而道问学”这段,认为其间是恰当统一的,再无可疑之处。这是你踏实用功之后才能说出来的话。这本不是什么生僻难懂的道理,有的人之所以有不同意见,还是因为他们的良知中有纤尘潜伏,如果除去这些纤尘,那么自然没有不豁然开朗的。

信写完后,移卧屋檐下,偶尔无别的事,就又添了几句。你的学问已将关键问题抓住了,这些问题待时间长了之后自会理解,原本无需作如此的琐细讲解。然而,承蒙您的关爱,不远千里派人赶来虚心请教,为了不辜负你的一片心意,当然不可不说。但是,我又说得过于直率、琐碎了,依仗你对我的厚爱,我想不会得罪于您的。我这一封信请转录几份,分别寄给惟濬、谦之、崇一等人,让他们同承你情同手足的好意。

释疑:

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只是因为有些人的良知里还隐藏着纤尘如果清除了这些纤尘,就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这一篇中,先生特别直白地点明了致良知的要领:良知只是个真诚恻怛,对父母是孝敬,对兄长是尊敬,对百姓是仁民爱物的仁政,对敌人是制胜之妙法,但其核心都是一个真诚恻怛。秉承这样真诚恻怛的良知行事便能“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人们的意见有不同,还是因为良知被挡住了,被遮蔽了,还在潜伏中,若除去此遮蔽的东西,即“自无不洞然矣”,就朝朝自明了。

从这节能看出阳明先生对聂文蔚的偏爱。聂文蔚可能天性高,官阶也高,先生很耐心。一般人问这些,阳明先生不一定会这么耐心回答。阳明先生死了以后,聂文蔚对其牌位磕头作礼。聂文蔚后来主张良知在寂静处,是守静的那一派。这个也很让人意外。


这是绝笔的最后一部分。阳明先生将信写完以后,就移到别处躺着。意犹未尽,就拿笔再添一段,足见阳明先生对聂文蔚情深绵绵。

这封书信是阳明先生的绝笔!看他如此传道,我深受震撼。他真是在致良知啊!艺术的魅力在细节,因为最感人的是细节。阳明先生心细如发,对聂文蔚的问题不避琐碎,还惦记着让其他学生看看,老师做成这样真够伟大。


批注:

①尊德性。参看第二十五条,注五。《中庸》第二十七章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同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②谓。南本、施本、俞本均作“论”。


③尊德性。参看第二十五条,注五。


④惟濬。陈九川,参看第二〇一条,注二。


⑤谦之。邹守一,参看第三一四条,注二。


⑥崇一。欧阳德,参看一〇四条,注一。


⑦此段南本、施本、俞本语多省。


⑧南本无此五字。三轮执斋云:“此卷一(即今《传习录》卷中)本以《答人论学书》 (第一三〇至一四三条)为第一,以《答周道通书》(第一四四至一五◇条)为第二,《答欧阳崇一书》(第一六/\至一七一条)以下为第三,《答聂文蔚二书》 (第一七八至一九四条)为第四,《训蒙》(第一七五条)之前载‘立志说,一条,合为第五。于终书‘右门人南大吉录,七字。据《年谱》曰:‘大吉取先《论学书》复增五卷’,见嘉靖二年(一五二四)。则是似为得之焉,然卷首德洪小序言摘录先师手书八篇,而历举之而末及《立志》《训蒙》之二条。而所谓五卷者,亦未知其元本否。则是恐后人所增,而非元善之旧矣。”佐藤一斋云:“案:《立志说》《训蒙大意》,并系大吉所录。则此五字当移入于卷末。”捷:《示弟立志说》日本各本均载于南大吉所录之后,《训蒙》之前。《全书》则不采入《传习录》,而载于卷七(页五十一上至五十四下)。故我国《传习录》除孙锵《<传习录)集评》外亦无《示弟立志说》。三轮执斋谓南大吉以《答聂文蔚两书》为第四,未知何据。中卷“钱德洪序”明言《答聂文蔚第一书》仍元善所录之旧,而第二书则为彼所增录。今置于《右南大吉录》之前,盖以示敬意耳。


⑨南大吉。字元善,参看中卷“钱德洪序”,注二。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