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生涯,问大师要智慧

读书君说

职场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职场难题。比如,是继续在目前的公司工作,还是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怎样拓展自己的人脉圈,打造个人IP?5月21日晚,分享嘉宾杨彬老师以《遇见生涯大师》一书内容为主,并结合她的实践经验,给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涯分享活动。



1



2015年4月,一封仅有10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调侃说“钱包这么小,哪也去不了”,结果就是“好好上班”。可见,现实与梦想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呢?也许,《遇见生涯大师》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为了帮助劳动者迅速进入并胜任职业角色,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于1908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职业指导局。第二年,帕森斯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首次提出了解自己、职业、人职匹配的职业辅导模式,并在实践中建立了职业规划的“特质因素”理论。



如何规划并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识三类人。按照对信息感知的敏感度,职场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先知先觉的人。他们时刻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在政府出台相关产业、行业的具体政策之前,就敏锐地感知到将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二种是后知后觉的人。政府对他们所处的行业政策发生变化之后,才意识到将要面临的困境;第三种是不知不觉的人。比如,许多朋友对粤港澳大湾区丝毫无感,认为与自己的生活关联不大,没必要放在心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新的机遇意味着新的挑战,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职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为了避名成为后知后觉或不知不觉的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要清晰认识就业环境和自身特点,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2


也许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遇见生涯大师》的作者吴沙初开始做大学辅导员,学校每年都会安排校外培训。


一次,贾杰老师的职业生涯分享让吴沙受到启发,知道了自己想要走的路。他从学校辞职,去北京做商务培训师。从非常稳定的职业跳到异常不稳定的职业,一切要从头开始。他从学徒做起,由初级培训师做到中级、高级培训师。让他终生难忘的是一次培训的经历,连续三天的魔鬼式培训,极度疲惫的他开始各种瞎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自己活得不值。


守得云开乌云散,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理想的回报。提起那段经历,他感触颇深地说——最困难的时期便是起初的生存期,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你收获的不仅是在职场中渐入佳境,也会收获更宝贵的礼物——在重重困难之中抗压能力的提升。


3



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对自己都会有所帮助。职业生涯的彩虹图提出者舒伯认为:个人一生中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就像彩虹拥有许多色带一样。我们在家庭中是伴侣的妻子/丈夫,是孩子的妈妈/爸爸,是老人的子女,在工作中是领导的下属,是下属的管理者,是客户的伙伴……我们是否达到每一种角色的要求,与个人渉入的时间、情绪控制均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常常思考:如何实现事业与生活的平衡?其实哪里有什么平衡,只不过不同的人生阶段,侧重点不同而已。



从专业角度来看,全世界共有14800各种各样的职业,大多人的选择仅局限于400种左右。不论找合伙人,还是找对象,大多靠眼缘——你就是我要找的人可问题在于,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却无功而返。而另外一群人,他们在不同节点均能精准把握,快速达成内心所愿。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内在的自我(自身条件)与外在的现实(别人的要求)是否可以互相妥协,迅速达成共识,一起携手并进。



4



积极、乐观、容易满足的人容易找到匹配的职业。如果找不到匹配的职业,怎么办呢?比如说,我在某家电信公司做保安,每次国家法定节假日都要值班,无聊又闹心。我不想干了,是选择调岗还是离职好呢?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呢?咱们换个角度想一下,既然节假日值班这件事,不是我能决定得了的,我可以掌控什么呢?虽然我决定不了值班与否,但我可以决定怎么上班。我可以带上最爱吃的小龙虾,待午饭时间享用。上班之余,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电,提高自身价值,为换工作做准备。


你每天兢兢业业,是领导眼中的得力干将,却鲜有时间陪伴家人。制定了陪伴家人的计划,未来一年准备执行,却始终走不出一直忙的怪圈。生涯大师克朗伯兹如是说:不是有了计划才行动,而是有了行动才做计划。工作与生活缺乏反思,失去平衡,想要改变,需要打破不停的重复,主动尝试新的事物。迈出这一步之前,需要先了解自我:包括兴趣、爱好、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然后了解外部世界,从而完成内外匹配。


职业指导大师帕森斯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是游走职场还是持家看娃,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加以运用,以利获得最好的结果。



问答环节



一位85后美女问:在一家公司工作已经8年,现任中层干部,喜欢这份职业的同时,不免产生了倦怠情绪。周围朋友说自己年龄已经30+,不适合跳槽。是继续待在公司还是果断跳槽?


杨彬老师反问:未来三年,最希望自己身上出现的3个关键词分别是什么?


美女答:情感探索、职业探索及自身探索。可在目前的行业,自己很难完成这3个目标。


彼得森的CIP决策理论给我们提示:对比选项没有意义,跳过选项看清目标。所有决策都有风险,没有行动就没有决策。决策需要行动,但行动没有完美。99%的人询问咨询师,实际上是在寻找跟自己意见一致的人。


80后帅哥问: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工作10年,做管理5年。因原来老板给的薪资较低,选择了现在的500强企业,依然做管理。工作半年后,感觉压力山大,虽然工资比原来高出一大截,纠结要不要回去小公司?


杨老师:钱多事少离家近,不要指望这样的工作会存在。明尼苏达适应论说得好:快乐=能力-欲望。考量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在工作时是否开心很重要,同样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薪资是否匹配也很重要。选择是否回去小公司,关键看自己在意内在(开心)还是外在(高薪)。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生涯,问大师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