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格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于中国人而言,重庆这座山城犹如它的别称一样,迷离复杂,谍影重重。滚滚长江托起巍巍江城,钟灵毓秀的嘉陵江赋予它一份俊美中的灵动,一抹红色种进白色雾都,血雨腥风的残酷里勾勒出的名字叫中国。浩荡与坚毅在一个生命体中完美融合,这个盛夏,我把灵魂深深扎进川渝大地,慢慢摩挲一座城池的沃土,静静谛听一个民族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于炎黄子孙而言,自孩提时起,扬子江这个名字,早已像民族印记般刻进中国人心底。它是从雪山走来的万里波涛,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清幽孤寂,是李太白携一朵彩云一日千里的昂扬酣畅,是杜少陵“九江春草外,三峡暮帆前”的离愁思念。带着一种仰望长江的特殊情愫,这个夜晚,来到人影如织的长江索道面前,奔赴一场叩问灵魂的神圣之旅。一百二十分钟的等待使拥抱长江的那四分钟显得如此庄重新奇。索道开动的一瞬间,蓦然发觉,儿时书本上的诗词歌赋、笔墨丹青仿佛都变得立体可感,那些文字,有如无数个精灵,排成曼妙的华丽阵型,漾开思想的天空。江枫渔火,廊桥遗梦,几多风雨,几度春秋?

图片发自App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条长江,托起一个中国。红色,是青青山城的另一个面孔。歌乐山、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重庆这个名字背后裹藏的是华夏子孙沉重到不忍回首的历史,穿越历史的长空,我们渐渐懂得,有时,出发不是为了抵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只因为拥有信仰。追溯更不是为了凭吊,回首向来萧瑟处的铭记是为了昂首向前。今天,人民大礼堂旁的中山四路静默到恍如世外桃源,平静悠然之下,谁会想到,七十三年的一九四五,桂园庭院里诞生了“双十协定”,毛主席以决胜千里之外的坦然自若赢得了举国上下的赞誉,二百米外的周公馆里,周总理和戴着花环的邓大姐举行了结婚十五周年的庆典,享受着痛并快乐着的幸福,周公馆还有另一个彪炳千古的名字——中共南方局,今天,只身踏上这座二层小楼,我们何曾想过,曾经的这里,有过运筹帷幄的果敢,听过断壁残垣的炮声。

图片发自App

一城千面大概是重庆最好的代名词,在中华大地,还有没有这样一座城,扛得住刀剑如梦的砥砺,也容得下艺术创作的清幽?老舍的《四世同堂》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告诉我,重庆做到了,北碚做到了。“文章小技挟风雷”,平淡悠闲的生活中,幽默乐观并不困难,难的是在炮火隆隆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依然以笔凿出一条小路,用最高级和豁达的幽默为千疮百孔的贫瘠心灵注上一剂强心针,让人民在最困厄的时刻仍能仰望星空,热爱生活。这种态度和底气,是千年前的李太白刘禹锡留给山城的,也是八十年前的赤子英雄,文人墨客留给江城的,更是这座城里的千万子孙穿越岁月的长烟,砥砺前行里淬炼出的柔软如水,坚毅如钢的生命底色。

无辣不欢,热情似火,今天,这座城里的人用最炽烈的方式经营人生,拥抱世界。不错的,热烈奔放,本来就是你我寡淡人生里最平实本真的基础色彩,光怪陆离的紫陌红尘里,重庆人活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用力,棱角分明到让人羡慕不已,就像飞扬跋扈的李太白,安贫乐道的刘梦得。

图片发自App

是啊,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长江托起的城池,博大而又自然,似乎全无雕饰,却拥有着冲破天际改变世界的宏大力量。大义大利面前,向着正义和阳光,我自岿然不动。

建军节那个正午,三峡博物馆三峡主题展览的出口处,我遇见一面巨大的照片墙,人情风物,形形色色的诉说着这座城的故事。忽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一个男人身上——满面皱纹,胡须浓密,背着扁担目视着渺远的前方,眼里呼之欲出的是无限的忧郁、惆怅、担当,仁忍和说不尽的故事,背后,是虚化的滔滔江水。照片名叫三峡汉子。

图片发自App

那束目光,一瞬间刺进我的灵魂,我想,我必终生不忘。那一瞬间,我想,我找到了这座城千锤百炼里依然伟岸屹立的根源。

我愿把它称为三峡人格,抑或,中国人格。只要那样的目光在,那样的脊梁在,我相信,这座城,这个国家的魂就在。

幸甚至哉,直到今天,这双眼睛还睁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峡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