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怎样找回内心的力量?

一想到每年只有12次写月复盘的机会,便格外珍惜,觉得不能浪费,可仔细一琢磨,我该写点什么呢,好像没什么值得说的,便也格外焦虑。

学习工作多年后,却发现连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竟也变得如此困难。今天忽然想到,初高中的时候,能接触的书籍很少,便喜欢阅读,作文也就写得不赖,虽没参加过什么比赛,不过考试中的高分和平时作业经常被表扬,竟成了写文这件事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还发生在多年以前,不禁悲从中来。

如今,有幸遇到如此多优秀的各自身怀技能的小伙伴,便也开始像婴儿学步一样亦步亦趋地开始自己的书写,不为别的,只想自己不再干枯。跟朋友聊天,突然明白该如何描述这种干枯感:

就是内心没有力量,丢失了对于细节的体察和感知能力,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能量何在。

认识到这一点,就想要改变,可怎么改变呢,又是个大难题。真的这么难吗?又或者说,是大脑告诉自己这个很难?

于是我发现自己大脑的懒惰:不想深入思考的懒惰。

顿时,被击中的感觉。一些表面现象,如果自己不去深究,不去追问“为什么”,还是一贯地自我安慰,可能会导致自己滑向深渊无法自拔。顿时感到惊心,而后庆幸。

那就来问问自己为什么吧?

真的想要不再干枯,首先当然是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干枯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年来,似乎没有充足的养分补充,另一方面,内心关闭了吸收的通道或者通道被别的大量不晓得是不是养分的东西占据了。

没有充足的养分补充,我首先想要的就是摄入优质内容。现在每天拿着手机滑来滑去的时间不少,可仔细想想,到底多少是资讯,多少是养分?再一个,看过的优质内容,是过了眼睛,还是过了脑子?优秀的文字自有它摄人心魂的力量,当时过了脑子,没过多久恐怕也就抛诸脑后,变成了豆瓣上“读过”的标记和清单中的对勾。

那怎么办?想来想去,因为大脑空空如也,那就简单点儿,泛读和精度相结合。

泛读好说,根据兴趣去读书、看电影、纪录片都可以。至于看了有什么用,先别想,多看看再说呗。

精读,方法很多。自己先从最简单的从标记和摘抄开始吧,这像极了小时候划线和写摘抄本。平时有任何想法和灵感 的表达欲,先记下来再说。

围绕这个“写”,结合小伙伴的讨论,给自己提出了3个方法:

1、要写阅读笔记。

纸质书阅读时用彩色便签随时标注,电子书就更方便了,读完后用幕布统一整理并保存至印象笔记。

2、无论有什么样的感悟,都要或多或少写几句,豆瓣就是个非常好的平台,长评写不了,那就写短评和摘抄。

3、训练大脑。

这个难度会比较大,看技能或知识类的工具书,训练大脑思考。比如,看到一个知识点,回想自己的做法,思考有没有结合的点。已经预料到,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大脑一定会陷入懒惰,没关系,有意识地训练,慢慢来。

以上,是暂时想到的给自己补充养分的方法。

下面,再来反思吸收通道的问题。

人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先不说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问题。就只说,内心关闭了吸收通道的问题。最近强烈的感受就是如果整理不好自己的内心,哪怕工作生活看起来一切正常,自己也知道,如踩云端,恍恍惚惚,没有根基,不踏实。

朋友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觉得我身体和心灵都不稳,没有力量支撑我。

从身体上来说,觉得我双脚不实,脚后跟不稳,感觉不到与地的连接。这有可能是仪态方面的问题,从运动方面来讲可能是核心不够好或者其他。

从心理方面来讲,我觉得就是没有力量或者没有信仰,依旧不踏实,浮躁。生活节奏太快,被各种消费主义影响,沉迷于其中,逃避自己的弱点。

我深感这跟自己情况非常相似,只是跟朋友相比,我不太受消费主义影响,受家庭的无意伤害要少得多。

因为处于这种恍惚状态,内心就会对一些东西产生抵抗,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对的,但提不起劲头。明明该干一些计划内的事情,却任由自己去做完全违背的事情,或者大脑放空状态,无意识发呆。

这个状态,我称之为关闭了自己内心的通道。

那该怎么办呢?

我给自己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用一套效率系统,帮助自己培养执行能力。

关于这个效率体系,我再次感谢麦子,因为麦子的效率手帐课,让我重新定义和认识了手帐。“目标—计划—执行—复盘”的手帐体系深入脑中,配合着几项工具的使用,麦子的社群,小伙伴的榜样作用,我开始在执行中思考,在执行中审视自己,逐步面对真实的自己,在审视中想办法解决问题。

写完这些,我才觉得,已经不再逃避,开始正视自己。希望自己能诚实勇敢、缜密审视,找到内心的力量,走向宁静和内心丰盈。

姑娘,加油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要怎样找回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