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从三江到太仓---古法七星仓
郑和点头道:“说起航海,除了海图针路必须精确之外,罗盘、望远镜也需要最好的质量;此外各船之长必须懂天象与季风,能牵星问斗者方能确保船只不迷失。最后,招募熟练的水手以及建造坚固的大船两事最为重要。”
小武同意道:“听说你七下西洋时,船队里至少有2万7千余人,数量绝对要比后世西方殖民者的远征海军多得多!可是你从哪里招到这许多水手的?我想,即算其中有一部分是纯粹的军人,可他们也得懂得航海技术不是?”
郑和微笑道:“东南各省懂得造船和跑过远洋的人很多,从大元时起就已经这样了,故招聘水手或造船工人都很容易。永乐皇帝下旨,将东南沿海各省、凡是以前跟航海有任何渊源的人,都划拨到我麾下调遣,以便从中挑选合适之船长和水手。”
“其实那些水手们也很乐意奉命,因为即使是他们以前跑海的历代祖先,又何曾见过如此高大威风的宝船?而作为大明的人,驾驶大明的宝船,不正是跑海人最大的荣耀吗?”
小武点头道:“这倒也是。我现在已经知道元朝时候的海洋贸易是很兴盛的,所以肯定留下了不少航海有关人才。谁能够提供大海船,他们就乐于为谁效力!”
郑和柔声道:“水手的招募解决了以后,就只剩下造船的问题了。以前泉州有一些不错的船厂,但是太祖皇帝龙兴以后,泉州已遭摧毁(报复阿拉伯人助元灭宋)。后来港口虽大略恢复,但泉州要想完全达到以前的盛况,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
“何况,以前在泉州垄断造船业的人大都是阿拉伯后裔;大明跟大元有所不同,恐怕不会容忍此事。”
小武恍然道:“以大明的自尊,加上对造船能力的掌握和自信,那就应该在上海(太仓)建一个比元朝的泉州更大的造船厂!”
郑和笑了笑道:“当然,南京也有非常出色的龙江船厂!我们最初的海船都在这里打造,也便于永乐帝得暇、从紫禁城来到船厂参观和给工人打气。但到了后来,我已知永乐帝有意从南京迁都燕京,便减少了在南京造船。”
“而且南京船厂打造的船只大小均有---不光是跑海的,还有众多是跑长江的、跑运河的;所以后来我建议永乐帝,逐步扩建太仓浏河的宝船厂,以便把专门跑海的大船都移到这里来建造和维修。”
“如此,还可以回避让海船跑长江(太仓到南京段)的风险。否则几万里海路都安全跑过来了,万一最后搁浅在长江淤泥之中,岂不是太冤枉了?”
小武肃然起敬,大为佩服道:“不错。明朝把最大的海船厂设在太仓,完全是你的建议!”
“近代的中国仍然把江南造船厂设在上海,而你那时的太仓也包括了北上海,所以简直跟你是不谋而合呀!不、不、不,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们是后人,完全是跟你学的!”
图表12郑和宝船之模型
图片来自互联网
郑和柔声道:“太仓(包括北上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处,正是最好不过的商贸海运中心。当地浏河港(刘家港)码头原本就被称为‘六国码头’---可通日本、琉球、高丽、占城等地。”
“而且这一带十分富庶,自古道‘财源茂盛达三江’,故可容纳各色人才甚多。从南京迁一些楼船建造高手过去,安置起来也十分方便。”
小武奇怪道:“什么是‘财源茂盛达三江’?是哪三条江?跟太仓什么关系?”
郑和微微一怔,解释道:“三江,指的是娄江、松江、东江,是太湖水系之东北、正东、东南三个方向的三条主要江流。”
“‘财源茂盛达三江’之语,是指商家在全国最富庶的太湖流域商贸能占据一席之地。”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受教了!”
郑和柔声道:“不过,自打东江逐渐淤塞之后,只有娄江和松江算是通的。如果再把松江和娄江两者比较的话,松江(即黄浦江的支流吴淞江或苏州河)相对曲折蜿蜒,泥沙较多、需要疏浚,故太湖粮食出海不走此路。”
“所以,三江之中最后只剩下娄江为太湖最佳运粮水道,其河道笔直通往长江的接口处即太仓浏家港(浏河镇)。”
图表13太湖三江示意图
小武挠了挠头皮,道:“原来‘达三江’是这个意思?我明白了,就是能达到太湖呀!但是,太湖的粮食不是应该顺着大运河向北运输吗?为什么要从娄江出海?”
郑和微笑道:“世人都说‘苏湖熟、天下足’,也就是说,如果太湖东面的苏州和西面的湖州都丰收了,那天下的粮食也就不缺了。”
“不过,太湖流域的粮食经常会丰产,大多数时间根本吃不掉,但又何必运输北上太多?不如运往太仓那里储藏起来,以待真正需要的时候再运不迟。”
小武突然想起一事,点头道:“不错。在你这个时候,明朝首都还没有从南京迁往北京。换句话说,向北的漕运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还不如将粮食顺着娄江、先运到太仓去储藏起来呢;等哪里真正需要粮食的时候再有的放矢、运将过去也不迟啊。”
郑和点头含笑道:“正是这个道理。况且大运河疏浚工程一直尚未完工,粮食运往北方依靠海路才是主流。”
“例如本朝初期伐辽东之时,便是将太仓的粮食装船,从海路北上运至皮岛(今属朝鲜)一带登陆,同时知会征辽东大军去港口接应。是故大明军队极远可至奴儿干都司(外东北)亦无匮粮之虞,最终北元大将纳哈出率蒙古军20余万不战而降!大明尽收辽东、乃至极北!”
图表14明初伐辽东之运粮路线
【太仓->皮岛】
图表15太仓发辽东粮船之皮岛登陆点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张大了口,笑道:“不错呀。难怪明朝将国家储粮中心,就设在长江出海口的太仓!这里必须是朝廷储粮中心!因为这个名字么,就说明它是个大粮仓呀!”
郑和点了点头,微笑道:“太仓之地就是因为建设储粮仓库而得名的。当年洪武皇帝得到高人指点,将太仓设计得极有独到之处。”
“户部的官员先是使用了古法7星仓的概念来设计‘大仓’,并在此基础上又扩大了7倍。每7个大仓合为一组,唤作1个‘太仓’。其上再扩7倍,一共是49个‘大仓’,合计为7个‘太仓’。”
小武惊笑道:“原来,‘太仓’是这么来的呀!因为它比‘大仓’还要大,所以叫‘太仓’?”
郑和也笑道:“不错。通常省一级的官方粮食储运之所,有一两个大仓,也就了不起了;更不要说能拥有一个七倍大小的太仓了。可是这里装满的话,共有7个太仓、合计49个大仓,此种规模怎不让各省望尘莫及?”
小武倒吸一口凉气,大声嚷道:“原来太仓竟然是这么大的计量单位!别的地方根本用不上啊!原来仅仅是一个大仓,就已经达到省级粮食管理规模了!”
郑和笑道:“不错。而每个大仓内又分有7个中仓、每个中仓又分为7个小仓,每一级都包含了7个更小的单位,而分仓会循环轮流使用。”
小武询问道:“为何分仓循环轮流使用?”
郑和顿了一下,耐心解释道:“将粮食分仓隔开,可避免火灾的蔓延和破坏。再者,每年收入太仓和运出太仓之米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去年进仓的太湖新米,按天甲仓、天乙仓、天丙仓、天丁仓的顺序放满,天字仓满了后用地字仓继续按顺序纳入仓库。而出仓的陈米,也是先从最早放满的仓库顺序去取,取光了一个仓后才去取下一仓。”
小武叹道:“这里头的讲究不少呀?好像叫做仓库的‘先进先出’(FIFO)原则?”
郑和并未理会小武讲话,继续道:“这样,一则可以让进米和出米的行为分开,免得千百个搬米的劳工互相干扰,出现人为错误。”
“二则,也可以避免有些米刚放入不久就被取走;而有些米一放多年、却无人去取。那样年深日久的话,很多库存粮食会腐烂而无用。”
“三则,如果中间某仓有人监守自盗的话,其亏空在循环开仓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发现。”
小武身躯一震,缓缓点头道:“如今的国家储备粮库、还经常听说出现‘满仓’突然变‘空仓’的现象,居然几十年无人发现!”
“如果上面认真核查起来,总是有人偷偷放一把火---然后号称‘走水’,‘早已不存在的粮食’就和账本一起被烧掉了!不时有这等事情发生,可见如今的管理水平有些地方还不如明朝呢。”
郑和哂道:“若是仓库官员训练有素,又怎会有如此问题?另外,每仓放满后可即行‘封仓’,只留下很小的通气开口;此后只允许个别仓管人员进入,每次进出均要记录。直到数年后,轮到此仓取米,才可将其完全打开。”
小武点头赞道:“这样一来,可能‘偷粮’之人几乎无空子可钻!”
郑和柔声道:“仓库不论大小,四壁均由防火材料建成;每个大仓必开有独立沟渠、就近接引娄江或长江水源成池,如此则不惧水火。”
“仓库之间也要保持很远的距离,有事则容易隔绝处理,而且中间的空地亦可用来晒粮。”
小武恍然道:“原来仓与仓之间不但管理上要分开,物理上也要保持安全距离!”
“有这样周到的设计,万一有一两个仓不幸毁于水火,也可以迅速出动军队或消防员包围此处,所以基本是不可能蔓延到其它仓去的!”
郑和含笑道:“太仓粮储乃是国家之根本,是以一切配套力求可靠、可靠、再可靠!此事在我大明几乎无人不知。”
“另外从整体上来看,7个大明太仓所圈占的面积极大,基本占据了长江的娄江口周边所有土地,所以地名才改叫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