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8——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的前奏

历史8——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的前奏

形容春秋时期,常用这么一句话,叫做“礼崩乐坏,瓦釜雷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破坏大变革时期。能跟这一时期相比的,也就只有民国时期了,无论是动乱程度,还是思想的繁荣程度。

之所以这种思想的大繁荣会出现在政治的动荡期和变革期,我个人认为是有如下原因:

[if !supportLists]1, [endif]动荡时期,中央王朝的势力衰弱,无法对地方势力和文化思想领域进行压制,政治权力给人们思想设置的边界荡然无存。

[if !supportLists]2, [endif]乱世之中,生民离乱,社会秩序极为动荡不安,社会中的每一个阶层都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于乱世充满了厌恶,所以迫切需要有一种理论来指导社会走向秩序和安定。

[if !supportLists]3, [endif]一般情况下,这种极度的长期的社会动荡,伴随的是传统的统治阶级的政权的崩毁,和传统的代表原来统治阶级的利益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而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处在于,我们有一套一定程度上对抗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的伦理道德,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类族群之间的大规模自相残杀。而旧的伦理道德的崩溃,新兴起的阶级必然会希望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体系。

而春秋时期,正是自夏禹以来建立统治权的奴隶主们的统治的崩溃时期,生产能力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导致原来是稀缺资源的奴隶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原来不那么缺乏的土地反而成了稀缺资源,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拥有了财富,就有了在社会上的话语权。

所以,这个时候,传统的奴隶制的价值体系在崩溃,表现在外在,就是制度的崩溃,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传统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隶这样一个统治的利益依附链条难以维持,力量失衡,同样,宗法制度的核心代表地长子继承制也是摇摇欲坠。所以才有了春秋时期众多的以下犯上事件和宫廷政变。

而面对这种社会失序的现状,最早提出解决办法的是孔子和老子,作为周朝制度的体制内人员,他们最初的思路并不是推翻旧制度另起炉灶,而是提出了一种维持旧制度的设想。虽然他们处于阶级的立场,还是想着维持旧有制度的运行,但是他们的思考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首先是老子,姓李,名聃。他创立了道家的思想体系,著作有《道德经》,煌煌五千言,至今对于我们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老子认为,这种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统治者野心太大,动作太多,才来来回回厮杀不止。所以大国的存在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大家都不搞事情,不打仗,那么社会也就安定下来了。

此外,老子为世人所铭记的,是他的古朴的辩证法思想,现在好多人都能来两句福祸相依就是老子的思想。

另外一位思想巨人,就是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面对这种这回征战不休的局面,也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仁”和“礼制”,他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诸侯不仁,不爱自己的百姓,另一方面在于礼制的崩溃。

孔子最令人钦佩的,反而是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成就,他整理的众多的经典,为中华上古的文化典籍的保存做出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打破世袭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煜煜生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能够接受教育,也要感谢孔子,也就无怪于读书人奉孔子为祖师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8——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