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人应该努力成为自己

        细想虽然只有一两年,没有系统的阅读过一本书,却在我空白的大脑中形成了深不见底的鸿沟。所以,偶然的机会在某个书单中读到此书的名字,感性温和的我(自我感觉),瞬间就决定要好好阅读这本书,哪怕仅仅因为它的名字,只因为鸟和山的意义。


        从时间的跨度来讲,此书已经远远超出我认为的可能。开始阅读包括到最后,总认为那是发生一个久远的年代,一个充满传奇和传说的世纪,但从书中罗列的历史事件来看,双子座、本拉登等等,明明我们是同一时代的,经查确定,塔拉出生在1986年,同为80后。我也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因素,因为太过纯粹的精神世界只属于曾经,又或者此书通达了人类最本能的情感意义,可以横亘几个世纪(恰巧前几天,阅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迫切需求,人性本能的种种弱点,一个世纪以来,丝毫不曾有变化)。此外,此书中描述或探讨的宗教与现实的关联,在我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看来,太难以理解了,更何况加入躁郁症、臆想症的诸多影响。记得文中最后,父亲想让塔拉通过触摸神殿的石头而重新皈依,找回曾经另一个架构的精神世界。我突然觉得神殿或传说,可能只存在于过去以前,当下生活中是否有宗教立命人,抑或无知的我们看不到先知的光辉。耶酥、安拉等是真实存在过的吗?还是说,在他们生存的那个时代中,凡人信仰或传说的另一个创始人,我不得而知。至于文中提到的顺势疗法、精神治疗以及草药,终归有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论对于病人自身或者病人家属,毕竟我们是有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人,适度的精神治疗或心理暗示,积极或消极,都有它本身的药效。

        我还一直喜欢书中描述的独居山中的环境,虽然有无数的废料场和化粪池(这些被我自动屏蔽),但这种野外环境却符合了我儿时的梦想,可以一览无遗,可以大雪封门(书中童年少有的美好幻想,从山上滚下一个雪球,当它到达山脚,它将是整座城市最大的雪球)。现在已经9月底,今年的秋天来得很急,记得前几天我跟一个人说过一些话,“呼伦贝尔那么漂亮,你是怎么舍得离开家的?”,因为我觉得我骨子里可能喜欢这种美好和宁静,空旷的原野,混杂着五颜六色,有星星点点的房屋,有积雪和湖泊,有骏马和草原,可能再有酒和肉,我原本应该是一个浪人。书中的巴克峰给我的感受就是如此,它的侧颜被叫做“印第安公主”(让我想起西藏林芝的南迦巴瓦峰,又称羞女峰),这应该是个美好加神圣的地方,自然环境也给了塔拉一家无穷无尽的力量,包括胸怀、激情、暴力以及助产和顺势疗法,甚至塔拉以后的成功,站在屋顶的自由自在,可能都有山泉涓涓的营养。青山不语,兀自成声,我喜欢高山、海洋和草原,那里有最美的日出和日落,她博大宽广,她静默不语,她给你自由和思考,尽管她有时只是个影子,却可能成为你心中最坚强、最韧性的底色(昨天去天坛,看到了园中成片的古树,有一棵松树树龄约620年,朝代为明朝,让我对它们都深深敬畏。人生如白驹过隙,而自然中的静状物,却是看尽了世事变幻、花开花落,我们理应从中汲取力量)。

        很佩服作者的努力,也格外珍视后十五年的机缘巧合。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时你也必须抓住机会。更多的时候,不论我们是否准备好,有时真的就是命运的垂青,机会砸到了你手里,但最为悲哀的是,你却浪费了机会,也虚度了自己。(文中博士那一年,虽然作者的沉沦是因为精神领域的分裂和折磨,但表象却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们沉湎于虚拟,假想时光从未快速离去,此处怀念一秒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喜欢部分世界的文化与融合,美国也罢、欧洲也好(我理解太少,也没出过国,可能偏差太大),字母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我异常羡慕,假如让我们去剑桥、牛津或哈佛,是否一样能如此的融入成长,当然听到这几个名字时,我像背弃自己的梦想一样,消亡如斯。曾经剑桥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起点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没有终点。有机会,有机会,我也想站在古老的建筑旁,捧着古老的书籍,脑海中掠过时代烟云。同时,我对作者的学术研究工作,非常敬佩,可能自己当年太过无知和幼稚,潜心自己喜欢的东西,投入一切的去探究,本该就是幸福。

        从一个童年里永远走不出的小村庄,到现在居住的国际大都市,我也经历了很多蜕变,虽然有些地方不彻底、不完美,但在当初迈出每一步的时候,我也随着生命的走向,顺势或选择的前进。赞同书中最后的一段话,“你可以用很多说法而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希望所有人,在知识和文化的海洋中畅游,让自己成长为自由思考,也选择自由的人。

        晨起记录,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人应该努力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