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绿绮琴,写作行路难”

——第六期张文质写作研修班学习总结

从2020年8月一个晚上偶然间,我从一位同事的朋友圈里发现线上教育行走的直播分享活动,抱着好奇的心态点开了这个链接,随即加入了一个语音直播分享群,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到来自甘肃武威某中学的语文老师赵老师的分享,她分享了自己在教育行走活动中参与感受以及自己的教育故事。第一次聆听《行走之歌》,好像听到草根教师的心声,这歌曲似乎有一种魔力,深深地把我吸引,让我感动,激动之余,我忍不住在群里留言表达自己的欣喜与收获,随后得到了小尘老师等的积极响应。

机缘巧合之下,我因此而陆续加了张文质老师、李晓霞老师、漳州的小尘老师、云南的普老师和甘肃的赵老师等人的微信,在小尘老师和普老师的带领之下,我加入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打卡群”,坚持日更打卡。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关注张文质老师的各项活动,关注他的写作研修班消息。从福建漳州东山岛的第四期到东莞的第五期写作研修班,看到张文质老师发的一些图片和研修班的故事,心生羡慕。虽然漳州和福州都属于福建省内,但相隔还是挺远的,再加上家里有上小学的娃,我不便外出,即使是国庆假期,由于抗疫的要求,我们在职人员外出还是受到一些限制的。所以我只是默默地关注,心里希望什么时候张文质老师能够在福州办一次写作研修班。后来我才知道,文质老师原来第二期就在福州办过研修班的,只是那时却我还不知道这消息罢了,后来得知我有一个同事就是那期研修班的学员。

因为疫情,我们的外出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方便了。而因为完成了坚持日更三百天的挑战打卡任务,我们十几个挑战成功的老师还得到了张文质老师的赠书——《教师的使命》,这也就有了后来我又被拉进了另一个微信群——《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于是开启了因加入教育行走而进行的第二阶段,读书分享活动。在这个群里,我参与了一次《教师的使命》阅读分享,也是在这个群里看,我看到了小尘老师发布的第六期张文质写作研修班可以报名线上研修的通知,而且两人报名还能享受团购优惠价。于是我就报了线上这个研修班,还是小尘老师帮我把团购的链接转发给大家,才有了后来还有一位微信名叫亲亲鱼的老师也加入了团购,所以才团购成功。我非常感谢乐于助人的小尘老师,还有亲亲鱼老师的相助。

加入第六期写作研修线上班,因为不是现场的课,有的还在工作日,再加上自己今年带初三毕业班,而且还教两个班的语文,有时自己的课比较多,研修班的讲座也只能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抽空听,有时甚至是边做家务边听。聆听老师们的讲座或已出书的老师谈自己的出书经历,不免让我感慨万千。

一、关于写作的零碎记忆

回忆自己这四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好像从来没有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来对待过。想想自己小学中学时代,写作文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偶尔写过几篇作文入了某些老师的法眼,成为老师眼里的佳作,老师读给同学们听听,或者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推荐给同学们欣赏。犹记得高中某一年,时值建党的七十周年,当年的语文老师曾经指点班上几个写作文还可以的同学参加指定的征文比赛,我也是其中一员,只是我的参赛文章最终并没有获奖。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年历史成绩最好的我高考报专业时还是选择了中文专业,想在母语方面有所发展。

总得说来,除了自己做学生必须写作文,或者是做老师为了评职称必须写的论文以外,关于自己主动写作或称得上有创造的冲动的时候并不多。其中有一次,是大一的时候,写过一首现代诗《雨夜》,还学着当时很多同学的做法,向某个编辑部投过稿,诗歌的具体内容现在已记不得了,但是还记得那个编辑部的编辑还真的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给我,鼓励我继续创作。但之后种种原因,我都并没有继续坚持写下去。

所以我这样一个师范大学中文系出来的中学语文老师,以前真的很少写东西,自己也不觉得咋样,身边很多老师也是如此。只是偶尔布置学生写作的时候,偶尔有了兴致,也来一篇下水作文。因为我们多次搬家,也换过几台电脑,原来一些手写的稿子都已遗失,有些电子稿也荡然无存了。但有一篇还保留着,那是自己下水“最深”的一次,大概写于2008年的那个冬季,我因为开一节校级公开课《背影》,教学设计的是一节读写结合的课,所以我试着仿着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也写过一篇自己父亲的背影。这篇文章电子稿我至今还珍藏着,去年还曾经读给我的这届学生们听,教他们怎么模仿朱自清用质朴的语言写作。

我喜欢朴实无华的语言,所以写作时很少用大量的铺陈,或者选一些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因为我觉得最淳朴的语言才是最真情的告白,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是重在选材立意和谋篇布局。虽然华丽的辞藻能吸引读者或者是阅卷老师的眼球,但是真正好的文章选材和立意才是关键。当然如果立意和语言能兼顾,似先秦时期文质兼美的散文固然很好,可是由于自己的语言功底有限,只能在质朴的道理上继续探寻写作的出路。而我的学生也是如此,大多是十二到十五岁的初中学生,想要积累很多靓丽的辞藻写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一定的家庭文化基础,可能只有书香家庭、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能做到吧!所以我觉得我的学生学习写作也主要是训练他们的选择独特的素材的能力,训练他们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紧扣中考作文的题目而作!

二、关于读书出书的想法

语文老师大量读书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都不足挂齿。只是选书很重要,主要看个人的兴趣爱好。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和教育教学类的书籍,比如《苏东坡传》和《毛泽东传》等,还有李镇西老师谈教育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最好的老师》,吴非老师的《不愿跪着教书》等都是我比较喜欢的读的书。在之前我还读过魏书生老师、余映潮老师和王开东老师的书。读过刘墉先生很多书,比如《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少爷小姐要争气》等。

因为从2020年8月加入教育行走,接触了更多的喜欢读张文质老师的书的美仁们,所以又读了一些张文质老师的书,比如《教育是慢的艺术》、《唇舌的授权》、《奶蜜盐》、《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教师的使命》、《日常教学的情调》等等,我喜欢张文质老师那种谦虚低调的写作风格,他从一线老师的角度、从家长的角度看待生命教育,特别是经过这两年的疫情,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以及很多家长的关注,也引起我的共鸣。我特别佩服张文质老师这么多年一直认真地深入教育教学的现场,研究教育教学,而不是像某些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者。我欣赏张文质小人物的教育学、小事务的教学学,他从来没有夸大教师的力量,做好每件小事,做好老师。

读书,是在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见识,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除了读书,我学习刘墉先生的一时两用的方法,学会利用时间,在做家务的同时用耳机、用手机听书,《十点读书》中购买了刘墉先生关于亲子教育的四十节课,以及哈佛大学许吉如的《高效学习的二十堂课》等等,并且节选某些适合学生听的学习方法课程,在班上播放给学生听,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关于出书的想法,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去年第一次读到张文质老师早年写的《唇舌的授权》时,我读着读着,觉得好像自己也可以写一写类似于此的文章,写写自己陪伴女儿学习成长的生活,原来这样看似很平常的写作素材写出来也可以出书,出书好像并不是那么难,只是我们这种没有名气的人可能没有人愿意买这样的书而已。后来在张文质第六期写作研修班中听钟杰老师说她出过一本书,只印了6本,只是送给自己的家人一人一本,还有未来的儿媳妇和孙子孙女。我顿时醒悟了,原来出书也可以不是为了发行而只是为了记录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深受启发。

第二个原因是:大概是2021年9月份,我先生去参加一个老乡的新书发布会,后来带回这个老乡写的一本新书,是一本小说。这个老乡原来是在某部队工作,后来转业到福建省某高校任职,退休后出版了这本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回忆小说。我很快地把这本书读完了,虽然文中作者一再强调请勿对号入座,但是他写的很多内容相关人与事我都比较熟悉,有些杜撰的成分,也有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有一种想法,好像自己也可以试试写一部这样的书。虽然我也是一本很平凡的小人物,但是我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多与众不同,也能折射出我这个时代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向城市,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七零后女人的奋斗历程。

第三个原因是:从2019年9月我接受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特殊生超多的班级,城市拆迁户拆三代孩子聚集、父母离异孩子偏多,甚至有父母多年不和、父亲失踪多年、母亲多年家暴蹂躏孩子的,很多孩子从小学习习惯很差,有些孩子从来不交作业而且不以为耻。工作二十几年后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一度希冀通过我的努力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从思想上、学习习惯上、日常行为规范上等等引导他们,督促他们,每学年给学生和家长们写信,给家长做思想指导。但后来我发现很多事情做了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坏习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非常有道理的。从最初的急切想改变,到现在的面对现实,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真的非常有限,我不是伟人,没有那么伟大,想到孔夫子教了三千弟子也才有七十二贤人,我释然了。我调教五天的成果在学生周末两天回来后一切又归零。我们普通老师只能做一些普通的事情,细小的事情,所以我必须认清事实。我只是一届又一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我们老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努力,不后悔;努力,少一点遗憾。但我们老师的作用真的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曾经在一次家长会上拍着胸脯跟家长们说,我已经对孩子们问心无愧了。在不配合或者假意配合、或者已经无能为力配合的家长面前,有的孩子已经变得肆无忌惮,只是他们在老师我面前能收敛一些,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够尊重我了。我想把我的这届学生教育过程写下来,最好能跟踪到他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看看我们的教育对这样的学生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届学生比我十几年前带的能考上百分之八十一类校的班级更加辛苦,但似乎出力不讨好,因为在成绩第一的现实目前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无用功。但既然他们是我们的学生,以后也是社会中最平凡的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必须要引导好他们。平凡的工作者最初的教育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将来,这是我想知道的答案,也是我想写书出书的重要原因。

三、写作研修班的学习体会

这次的写作研修班,我重点听了钟杰老师的讲座,还有瓜瓜的故事,我觉得我可能跟钟杰老师的性格比较接近,属于爽快型的人,但是我没有钟杰老师那么强大的执行力。虽然我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可是由于我工作环境的几次改变,我们现在的学校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同事们并不多,八零后的同事们大多家境比较优越,随着近年来九零后同事的加入,让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老化,我们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不断地通过读书、与外界交流来提升自己。

老师的圈子是比较窄的,先生工作的圈子我也是融入不了的,现在所住的大院里因为很多老朋友都已搬离,我也和这些年轻的住户几乎没有了交集,因为大多数是八零后九零后二娃的妈,而且多数是不用工作、三三两两喜欢在一起聊八卦的“坐家”妈妈。所以我好像成了院子里一个孤独的旅行者。

我为张文质老师的豪言“为一百位老师出一百本书”而心动,加入了这个写作研修班,不仅是为了为我这个孤独的旅行者找到一个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想借助张文质老师的这个团队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自己退休之前能够出一本自己写的书,为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钟杰老师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写作的建议,比如写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写独特的教学心得、写作擅长的教学方法乃至写自己的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等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想一想,确实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写下来、值得记录的生活,值得他人借鉴的做人做事等经验或教训。

开始写,总比想着写却迟迟不写好!

在此,借着明初文学家刘基的诗句“愿以绿绮琴,写作行路难”,来表达我对写作的认识以及今后写作道路上的继续追寻,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但愿在张文质老师这位精神导师的指引之下,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出书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以绿绮琴,写作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