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的作者艾利斯 · 施罗德,在众多撰写巴菲特生平事迹的作者当中,她是唯一一位获得了巴菲特授权的作者。
她用了5年时间,跟巴菲特谈话2000小时,采访了250个巴菲特的朋友、同事和家人,查
阅了无数从未披露的信件和档案后,写下了这本书(上、下两册)。
作者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也让读者们大呼过瘾、通过文字感触到一个胆小、怯懦、甚至有点吝啬的美国普通小男孩,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与实践,逐渐蜕变为世界投资界顶尖大师的人生历程。
作者在本书出版后也名利双收。
本书在亚马逊中国评分4.2星,满分5.0星。
从巴菲特9岁在雪地里滚雪球开始,一直到72岁的金融家巴菲特(巴老现在一直健康愉快地生活着),期间发生的重大、重要事件,本书均有记录和描述,也讲述了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的原因和发生契机。
本文不会把书里的内容又复述一遍,那还不如直接去看书。
我(本文作者)作为一个非著名投资者,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解读一下我从书中看到的、且认为重要的观点、事件,表达一下我的看法,以抛砖引玉的形式,期待引发读者诸君对投资、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以下粗黑字为书中的观点或引用的事例
浅色字为本文作者的个人观点,敬请斧正。
一、从1964年12月31日——1981年12月31日,在这17年的时间里,经济规模增长了5倍,《财富》500强企业销售额的增长超过5倍。然而,在这17年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874.12- 875.00,几乎没有变化,股市完全被抛在了后面。
这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是丧失的17年,因为这17年的经济增长跟他们没有关系,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为股市是经济的造血机构,投资者没有受益,经济就会缺失资金投入的动力。
二、利率(借贷成本)是对时间的定价。
金融领域的利率就如同物理学当中的重力。利率变化,所有金融资产,包括房子、股票、
债券的价值都会发生变化。
这一点从你的房贷、车贷就可以感受到利率的威力。利率稍有变化,你的还贷期就会延长或缩短好几年。新闻报道里央行或美联储调节存贷款利率来影响市场的资金流向,就可以影响一个行业的、甚至整个经济的走向。
三、根本就不存在新模式。股票市场的最终价格只反映经济的产出。新估值模式的根据是点击率、眼球数和对遥远未来的预期,而不是公司的盈利能力。
人们根据一些不能量化的东西做决策,像猜谜一样地赌未来。
经济在不断地循环,从来就没有新模式!只不过每次出现的面目不一样而已。
商业发展史上充满了新技术——铁路、电报、电话、汽车、飞机、电视…… , 一直到今天的web3.0、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等,道具不一样而已,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可是,这些发明当中有多少让投资者发财致富了呢?
汽车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发明。如果你认为这是我要投资的领域。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在几十年里,2000多家汽车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活了下来。而且,这3家公司的出售价格都低于其账面价值,即低于当初投入公司并留存下来的资金数额。因此,虽然汽车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但却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很显然,许多人抓住了趋势,却没有赚到钱,甚至黎明前的曙光都没有看到。在黑暗中奋不顾身,却又死得不明不白,无声无息。我们只看到了活下来的幸存者,却没有看到倒下去的绝大多数。
四、推广宣传新行业是好事,也很容易。
只要画饼和烧钱就可以了,因为你没办法对它进行量化。推广现有的产品则相对困难,收入、支出和盈利一目了然,账本摆在那儿。
五、短期内,市场是投票器;而在长期,市场是称重器。
蜂拥而至的项目也许抓住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却不一定是你能赚到钱的项目,方向对了,而你未必能走到那个光明的未来里。
六、重量最终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短期内,数量很重要。
真正的价值要等很久之后才会显现出来,而短期的热点确实也能在短期内推高股价。
七、巴菲特讲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个石油勘探商死后到了天堂门口,但是天堂里挤满了人,上帝说,你符合住在天堂的所有条件,但是人太多了,没你的位置了。
这个石油勘探商大喊一声:“地狱里有石油。”
所有的石油勘探商都往下冲,跑到地狱去了,天堂空了。
上帝说,这真是个好主意!现在天堂有空位置了,你住在里面吧。
石油勘探商犹豫了一会,说:”我还是跟他们一起去吧,毕竟空穴不来风啊!“
这就是人们投资的方式。我看到身边有无数这样的人,其实我也害怕自己会不自不觉地成为这样的人。
八、理性和诚实是最高的美德。
我们有根植于遗传和基因的缺陷。我们有盲区、误区和心理偏见,我们感知世界的身体器官、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以及处理信息并做出思考的大脑都有局限性,我们确实常常看不清世界,只能看见我们能看见的、想看见的,这又加深了我们的偏见,让我们更加地自以为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以为自己很理性,做出理性的样子,然后自己信了。
保持理性有多难,诚实地面对自己有多难能可贵,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记得有次一个群友说,他想退群,不想再续费了。我回答说,我不会劝你,这是你自己要考虑并做出决定的事情。我不想让他觉得我是为了赚他的钱而劝他留下。
但是,如果是现在,我会劝他留下,至少我会表达清楚我的想法,而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他没有清楚地了解我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非常坦诚、开放的心态,而不是顾及那些次要的因素,而丢掉了重大关键的要素。
就像达利奥先生所说的,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才能拥抱现实,应对现实。我们不是天生就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必须自己发现或根据其他人的反馈才能更多地了解真相。这是一个群存在的意义,有时候不是读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在群里,群友之间互相学习,而且你能获得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反馈,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参照物,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才能反思自己想法的不足之处,才能知道自己的决定到底对不对,或者缺陷在哪里,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我们想要理性的时候,有很多因素包括非理性的因素挡在我们的前面,导致非理性的行为。
九、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
如果若干年后,1美元成了10美元,那在巴菲特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这一点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是因为巴菲特先生,而是一个群友的分享。他说,我们是奔着10倍的收益来的,所以你要把现在的1块钱当作10块钱来看,把平时不用的钱都投到市场里,让市场放大你们的财富。
有次去星巴克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这个群友的话,于是一切都变了。
每次去星巴克,1杯美式是25元,有时会停车,要10元(一般会坐一阵子),因此,喝一杯星巴克要花费35块,10倍的话,是350块。真太贵了!这样算,一年下来,我吓了一跳!
后来每次推开星巴克的门,脑子里就会想起群友说过的话。
说实在的,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是个逃逸空间,没有紧张的节奏和各种麻烦的人和事,但这样的宁静和闲暇时光,不值得用未来去买单。如果未来的一点点可能性是被我自己掐灭的,我真的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
想法变了,行为就变了。后来就真的到星巴克去得少了。
十、格雷厄姆看待企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倒闭价值而不是存活价值,并多以公司已经倒闭,即关门并被清算时的价值来思考一只股票的价值。
巴菲特一直秉承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这导致他买的都是些非常便宜的股票,买的完全是别人扔掉的“烟蒂”,湿湿的可以免费吸上一大口的“烟蒂”。
直到他遇到查理·芒格,巴菲特变了。
十一、芒格选择城市的原则
哪个城市正在成长并且充满了机会,能让我挣到很多钱?而且这个城市不能太大,也不能发展得太好,否则要成为这个城市的头部人物会比较困难。他最后选择了洛杉矶。
很多人选择一线城市,或者回老家。一线城市机会多,老家人脉广关系多。读大学的城市跟社会接触不多,不容易融入。
机会也可能在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和行业:譬如:新基建、WEB.3、5G,一带一路相关的行业和城市也许会有机会。
十二、芒格先生向巴菲特建议不要以纯粹的数据定义安全边际。
十三、巴菲特对财富的态度,一个球队不会让最优秀的球员的儿子继承他的位置,这没道理也不公平。
当他的女儿找巴老借钱时,巴老说,你怎么不找银行?
十四、只要经济增长,投资者就能得到回报,这是长期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的理论依据。
十五、可以数十年持有一只股票的人不在乎所谓的股票波动率,而采用杠杆的人可能等不到市场对自己有利的那一天。
他将受到怎样的惩罚取决于借出人的态度和意愿。
十六、巴菲特在跟别人合伙的七个基金里,最初都只出资了100美元,之后每年把分得的红利再投入到基金里,逐步提高自己股份的占比。
他说我有的是主意,而不是资本。
别人投钱,他投的是眼光和智慧。
十七、卵巢彩票
巴菲特认为自己出生在美国很幸运。
如果出生在孟加拉或者中国四川,那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在中国游历之后,他念念不忘三峡大坝工程和神农溪上的竹筏,还有那些把一生都用在拖曳长船上的小伙子们。
他说我真是太幸运了!!!
书中还有一些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观点:
定量分析不需要洞察力,大钱是由那些能做出正确定性分析的人挣到的。
任何技术产业都是存在生命周期的。这可能是巴菲特不投科技股的原因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巴菲特传奇的一生,却也让普通投资者能一窥大师的智慧。
学大师的智慧,过自己的人生。
写到这里,芒格先生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我的剑只留给能挥舞它的人。”
好好修炼,与诸君共勉!
《滚雪球》作者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 摩根士丹利:美国 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