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心理诊断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插图原创

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来说至关重要,但心理障碍的诊断很难,非常难,搞不好还会对来访者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因为:

1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大脑成像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撑腰,但人的心理对我们来说还是个复杂多变的“黑匣子”。

你若得了荨麻疹,这皮肤状况看得见摸得着,容不得你说成是别的疾病。

但人心里的“荨麻疹”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各种量表、临床访谈、大脑成像技术等间接手段来进行评估。

常用的方式有

1/临床访谈:针对来访现在和过去的行为、态度和情绪,以及其一般生活和目前问题的详细历史收集信息。常用的访谈策略是涵盖五个方面的精神状态检查。

(下图为针对某位来访者的精神状态检查记录)

我自己刚入行时本以为按照这种逻辑去“收集资料”就可以了,但河合隼雄在《心理治疗之路》中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他说:

当事人诉说“我现在不想去学校”,如果治疗者问“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搞不好,会让人觉得当事人是信息的提供者,治疗者只不过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人。但若治疗者一声不吭,两人间的关系就断了。如何既维持着关系又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性,需要特别讲究听人诉说的方法、提问题的方法。

这提醒我,咨询中不能是“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需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对来访者造成的“暗示”,不能让评估诊断反而阻碍了最大限度调动来访者自愈力量的这一目的。

下文(2~6)是其他评估方式,但涉及专业内容,也可不看。

2/躯体检查:例如许多问题看上去属于行为、认知或心境障碍,但是如果进行躯体检查会发现,它们和某种短期的中毒状态有关。

3/行为评估:来访者年龄不够大或者不具备足够的技能来报告自身问题和体验的常用方法。例如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沙盘游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儿童边玩边摆的沙盘判断其心理状态。

4/心理测验:鱼龙混杂,文章末尾提供大家临床上常用的正规量表获取方法。

a.投射测验,一些模糊的刺激(图片居多)会被呈现在人们面前,然后人们要描述自己从中看到什么。原理是:人们会将自己的人格和无意识中的恐惧投射在其他人和东西上。罗夏墨迹测验是最早的投射测验之一。现今流行的OH卡也应用了此原理。

b.人格问卷,常用的有MMPI(成为飞行员之前都要接受此测试)。

c.智力测验,常用量表为比奈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其他:抑郁自测(SDS)、焦虑自测(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当你感觉自己哪里都不太好)。

5/神经心理测验:测量的是接受和表达语言、注意和注意力集中、记忆、运动机能、知觉能力以及学习和抽象能力,可判断来访者的表现以及是否存在脑损伤。

6/大脑成像:第一类检查脑结构,诸如不同部位的尺寸和是否存在脑损伤;第二类通过绘制脑血流和其他代谢活动的图像来呈现脑的实际功能。

2

诊断方法并不完美

经过以上方方面面的评估,心理障碍的诊断过程使用的是“原型法”,即患者相应的症状表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某种心理障碍(例如重性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典型”描述,就多大程度上判断其患有该心理障碍(目前学界使用DSM-5的诊断体系,就为原型法)。

我们的诊断方式虽已尽可能地贴近事实,但这一系统并不完美,因为在类与类的边界处有些模糊,而且某些症状可以适用于不止一种障碍。

威廉·格拉瑟(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对如今心理诊断的看法让人印象深刻,他说:

我从来不把这些归为任何类别的障碍,对我来说,人类唯一的精神障碍是不快乐,你要是不高兴,天知道你会干出什么事来。

因此,他的现实疗法亦反对以医学的或"疾病"的模式来看待人的心理困难,而强调人的自主自立,自己对自己负责这些品质的作用,把精力放在协助来访者过好现在和未来上。很多“正规机构”搞不定的个案,被送到他这里以后,却得到惊人的改变。

当然我也不是“诊断无用论”,只是我们必须清楚,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咨询师本人,咨询师有权利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运用自己这件“工具”协助来访者变得更好。

但当你没这个实力忽视诊断的益处时,万不可狂妄地尝试,否则真是害人害己。

3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心易受暗示影响,诊断是柄双刃剑

《奇葩大会第二季》有位演讲者叫刘可乐,她分享了自己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的经历,很感人。她说一位心理医生曾深深影响了她,这位医生有个小习惯,他要求来访者在每次咨询前要做一个测试,这个测试的最后有两道题是这样的:

1/你觉得你有双向情感障碍吗?

a.是的,我觉得我有

b.可能吧

c.不,我觉得我没有


2/你觉得你需要治疗吗?

a.是的,我需要

b.可能吧

c.不,我不需要治疗

可乐说,起初看到这两道题,让她觉得很疑惑,心想:

"难道我觉得我没有,就不需要治疗吗?"


但当她终于选择了“不,我不需要治疗”这个选项后,

医生对可乐说:

"你知道设计这两道题的初衷是什么吗?"

"就是想拷问你,你到底还在不在乎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医生这段话,让可乐瞬间意识到

“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其实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她发现自己活在躁郁症这个标签下太久,久到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无比强大的力量。

所以你看,文章开始就提到了心理医生言行对来访者的影响,这点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诊断是柄双刃剑,正确的诊断,这会让我们有正确的思路去治疗来访者。但若无法协助来访者撕掉诊断所带来的“疾病暗示”,我认为便不算真正完成了任务。

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应该像摆渡人一样,陪伴、承载着来访者走到彼岸。

一旦到达目的地,更要协助他们走自己的路,

而不是相反的,使其沉溺在渡口,无法前进。


完。



把每篇文章写成一次心理咨询。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普 | 心理诊断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