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咨询师朋友在群里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一位求助者,前几天突发事件,不慎从楼上摔下来,造成身体创伤,需要手术费20万左右,这位求助者家里比较穷,他现在正在搞众筹活动。
这位咨询师朋友的纠结是:我应不应该给这位小伙子筹款,如果在朋友圈转发筹款链接的话,会不会违背咨询师的职业伦理道德?
我很理解这位朋友的心情,如果单纯从资访关系来看,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越简单越好,一旦掺杂了其他的关系,往往会影响咨询效果,这也是咨询师的职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可是如果从情感上来讲,面对着这样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举手之劳我们却不肯帮助他,会有很深的内疚感。
群里的讨论比较热烈,看来大家对这种两难的问题也都很感兴趣。最后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在心理方面帮助他,就尽量的减少在其他方面关系的交叉。大家一致觉得,不要也不能帮助他。
看了大家的这些言论,我什么都没有说。想起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我在参加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徐勇老师的认知行为疗法课程中,老师讲过的一个例子。他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求助者,看见你开车,要求你回家的时候载她一程,你会怎么做呢?如果外面是下着很大的雨,她又搭不上车,对方要求你回家的时候载她一程,你又会怎么做呢?
徐勇老师告诉我们答案:判断要不要帮助你的求助者,要看这种行为会不会给对方造成依赖感。如果天气非常好,求助者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回家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载她。但是如果当天是下着大雨,对方又搭不上车,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载她一程,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这对两个人的咨访关系是没有破坏力的。
我非常认可徐勇老师的这个观点。也想起了李克富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咨询师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咨询师的人,另一种是作为人的咨询师。
作为咨询师的人,咨询师这个职业在前,当咨询的伦理道德与人文情怀发生矛盾之后,这种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一个咨询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女性咨询师,被自己的求助者爱上,求助者要求跟她发生关系,这位咨询师该怎样做呢?
很多女性咨询师是会犹豫的,因为她们那个时候不知道应该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求助者面前。作为咨询师而言要包容、共情、理解求助着,而如果作为一个女人,面对着一个男人如此无理的要求,一定会断然拒绝的。
作为咨询师的女人,太重视咨询师这个角色了,都忘了自己是个女人。
而作为女人的咨询师呢?答案当然很简单的,断然拒绝对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也正应景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咨询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一个咨询师连怎么做人都不会了,还怎么做咨询师呀。
这让我想起了第二件事情,那是我几年前经历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跟代桂云老师一起做公益项目,代老师想邀请李克富老师给大家作督导,内心忐忑了好长时间。为啥?因为公益督导的费用太低了,半天大约也只有几百块钱的样子。要知道李老师的出场费至少也是几千元钱的。
过了没多长时间,代老师兴致勃勃的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同意去给大家做督导,而且还免费做。
听得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们两个人不断地感恩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人文关怀。老师愿意他的学生做一些事情,更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我们,这种情怀是最让人敬佩的。
李老师做到了:他是一个作为人的咨询师。
记得之前李老师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件事情,他说有一位学生想要邀请他去坐阵,他答应了,并在文章当中对那位学生进行了点拨,那种感觉就犹如,老师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要牺牲的是什么,在经过了一番争斗之后,他还是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他人。这里面无关讨好,也无关需要别人认可,只是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愿意用行动把自己作为人的一部分呈现出来,用他的行动来温暖你。
这或许也就是李老师的人格魅力。
有时候自己在遇到一些两难的事情时,当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要求发生矛盾的时候,我往往会问自己一句:如果李老师遇到这种事情,他会怎么做呢?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一个看重如何做活生生的人的咨询师,人文情怀是最重要的。
老师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他的学生,这就是人文情怀,同样的,当我们的求助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愿意去帮助他这也是一种人文情怀。
回到那个问题上,你可能会问,如果是李老师求助者遭遇了困难,他会怎么做呢?
我告诉你答案,李老师一定会从人文情怀的角度来帮助他的。
最后再一次重提咨询师的四个层次:
最底层的是阅历,第二层是人文情怀,第三层是心理学的知识,第四层是心理咨询的技术。
这四个层面,层层递进,每一层都是为了上一层服务的,如果底层打不牢,上面的也只是学了一些花拳绣腿而已。
阅历靠积累,而情怀,却需要你一颗洞察人性、悲悯的心。
至于那些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有了阅历与情怀,才能让他们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