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问才会赢
我们认为的应该并不是真正的应该,而往往是被曲解、被强加的“应该”。
孩子一直是高中班级的优秀学生,上了大学后,“应该”还是(可是大学人才济济,未必)。
运动“应该”就会少得病,答案未必那么肯定(运动员也会得病)。
只要写作,“应该”就会有提高(可,写了很久,仍然不知道文法的大有人在,包括我自己)。
……
我们所说的应该,其实是心中想要可能还未达到的那份渴望、愿望。
当然对于某一些已经达到那个目标所走过的道路和步伐,我们则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就是应该有的道路。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将自己认为可能的方法或者想当然的想法,认为是处理一件事的应该方法。
比如:某人感冒了,你的第一句话是“你应该多喝水”,而他真正感冒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水中毒造成的。
孩子发烧了,“应该让孩子出汗”,可是孩子恰恰是因为发炎导致的发烧,出汗并没有太大的治本作用。
有些道理虽是真理,但如果不能严加以对,也会出现不应该的应该。
比如:一个人手握220V的电线他肯定会触电,可恰恰此人是绝缘性能极强的异类人。
之所以,在我们的眼中他会成为应该的事,是因为在我们眼中,它是别人成功过的、自己期望的、自己想当然认为的事,那么,如果你把应该的事说给别人听,并要求别人如此行事的时候,这本身就已经犯了一言堂的错误,如果固执己见,发生某种不愉快,那更是不可饶恕。
事实上,许多强势的人往往就是想当然的人,他们的眼中只有他认为应该的事,偏执而不听劝是他们的标签。
可,有没有办法去克服这种不良的行为或者恶习呢?当然有。
坏的习惯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而好的习惯和性格是可以重新培养的。
比如早起的习惯、写作的习惯等等。
首先,养成不武断地轻易给某一件事下定论的习惯。
俗话说“兼听则明”,我们也说,“多看、多学没有错”,一件事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归纳分析选择性吸收。
比如:安排A准时去做一件紧急的事,可是他迟到,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他时间观念不行,很有可能是他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耽误了一会。
养成不说“应该”这个词的习惯,从自己的词典中去除“应该”这个词,没有想当然、可能,只有归纳分析验证。
实践出真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而拉出来就是实践的第一步。归纳分析后的事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进一步验证,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的实践验证,均可以。
其次,养成说之前多思考、多考虑的习惯。
在说某一件事之前,概括、归纳一些条件和意见之后,分析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而分析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问为什么,不断地问为什么,而最终的怎么做也就是针对这些为什么提出来的怎么做了。
小结一下,应该的事并不真的应该,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想要可能还未达到的那份渴望、愿望,而之所以有,是因为看到别人达到而自己没有达到,固守心中的那份固执己见。我们需要谨防这种事,需要养成给某件事不轻易下定论的习惯、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