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情永远在-漫谈婚姻与子女成长:中篇 撕裂的婚裳

       如果不爱了,你可以离婚,但你不可以因此而不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依然你的孩子,是一个更加需要关心和温暖的孩子……

       如果不爱了,你可以离婚,但你不可以把不满和愤恨转嫁给孩子,因为作为成人你不能把自己恩怨让孩子承担……

        如果不爱了,你可以离婚,但你不该用咒骂和列举罪状的方式来评价对方,因为孩子爱着你,也爱着对方,不管你们离不离婚,你永远是爸爸(妈妈)对方永远是妈妈(爸爸),这谁也改变不了,反而会让孩子迷茫和尴尬……

       如果不爱了,你可以离婚,但你不可以把孩子作为人生的唯一赌注,用一颗“破釜沉舟”的心去“培养”他(她),因为人生道路不会唯一,唯一了就会孤注一掷,唯一了就会用尽其极,而物极必反,用尽其极反而会因为至极而归零,最终伤透了自己的心也会害了孩子……


                撕裂的婚裳1:你们离婚吧

       这是一个内向但又有主见的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心理咨询室,妈妈觉得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带着孩子过来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在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不断的争吵,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男孩已经记不清小时候有多少个夜晚自己是哭着睡着的了……后来慢慢的长大,男孩也渐渐习惯了父母之间的战争,他学会了“逃离”,去奶奶家、找同学玩、在网吧玩通宵……眼看进了初三,孩子的成绩不好,父母开始着急了,于是家里有了更多的争吵。父母经常会数落男孩,说他不知上进,没有出息,说要不是为了他就不会这么和对方过下去,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的男孩爆发了,他在和父母大吵一架后告诉他们:我已经早受够你们了,你们离婚吧,别再拿我当借口了……


       作为有着不同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两个人,性格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走进婚姻之后,两个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有些分歧是正常的,对事情的认识不同也是客观的,这时候需要的是彼此的宽容,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在理解中接纳对方,在沟通中化解分歧,即使有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争吵,也要尽可能避开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对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争吵会让他们感到害怕、无助,会影响到孩子安全的形成,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会影响到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和人际关系,久了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作为婚姻中的两个人,走进婚姻我们都是奔着幸福、和美的生活而去的,但幸福、和美却往往不会随着两个人进入婚姻殿堂而自然而然的出现,这里往往有几个问题会被忽视。

       一、婚姻是一个互助组织。

       婚姻,其实是两个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和性格的人准备以一生为资本设立一个以幸福为产品的人生公司,这个公司是有两个人组成的互助组织。在走过最初的新鲜、兴奋之后,走进婚姻的平淡之后,信任、同心、宽容、互相扶持依然是这家人生公司成败的关键。在婚姻生活中,彼此之间要在信任、同心和宽容中互相扶持,在相扶相依中经营婚姻和家庭。在一方可能会处在问题之中而还没有觉察时,如果另一方发现了,就要用适当方式告诉对方,让对方明白事情的真实情况或潜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而不要发现之后不提醒、不说话,等问题造成事实之后再去说“我当时就觉得怎么怎么样”,那只能是没有帮助而徒遭抱怨“马后炮”;当然,如果一方提出来了,另一方没能理解,会没有完全理解,最终还是出了问题,也不要“幸灾乐祸”或者“奚落指责”,而要试着去理解和宽容,如果必要还要出借自己的肩膀或怀抱。作为婚姻中的双方,一方出现问题总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双方,所以,互助互补才是婚姻的正道。如果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送完垃圾没放垃圾袋、换完衣服随手一放等,那就默默地帮着“补一下台”,自己去放上个垃圾袋或者把衣服放好就行了,也可以平心静气的告诉对方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垃圾桶上没套垃圾袋,我把它套上了。”“你的衣服扔在沙发上,我把它挂在衣橱上了”……)这种补台或补台之后的陈述,往往比一番指责之后的对方带着情绪去解决了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二、没有谁是完美的。

        面对婚姻,一些人总有一些过于完美的期望,希望对方各方面都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进入婚姻之后,面对对方的“缺陷”,又竭尽全力地去“改造对方”,希望对方能够成为自己希望的人。如果自己的“改造行动”最终无效,则有会陷入抱怨、指责的泥潭……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一厢情愿的“完美追求”。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成长和进入本身无可厚非,相信对于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够改变,对方通常也愿意付诸行动去获得成长。但在人生历程中,这种改变具体到每个人身上都是具体的、有限的,不是所有的不足都能补足,不是所有的缺陷都能弥补。即使对那些具体、有限的可以弥补的不足,也不是做点事就能立刻解决的,如果是那样,恐怕早就解决了,它也需要给对方一个过程。就像我们自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一样,没有谁是完美的,你婚姻中的另一半也是如此。对自己另一半过于完美的追求,往往也是造成一些婚姻之困的原因之一。

       三、“炼铁成长”比“恨铁不成钢”更有效。

       随着彼此之间了解的深入,双方都真实地展示在对方面前。这时婚姻生活中内心力量强大的一方可能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对方。于是对对方提出了自己觉得“行之有效”的各种要求,希望对方能够改变,能够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但经过一番努力和折腾之后发现无效,于是就陷入“恨铁不成钢”的指责、抱怨之中……走进婚姻,对于自己另一半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陪伴和支持让对方慢慢走出原来的状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必须强调的是,首先这种事情是有限的,其次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陪伴、支持比指责、抱怨更有效。比如,有些人婚后发现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依赖性很强、难以做决定的人,婚前依赖父母,婚后继续依赖父母或开始依赖自己,让TA做出决定是很难的。这种状况可以在婚后的生活中慢慢得到改变,但要求TA的另一半必须做好陪伴并给予坚定地支持,让对方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做决定、拿主意,而且要做好对方决策失误的准备并允许出现失误和问题,走过这个过程,TA就可以慢慢地逐步摆脱依赖,学会自己做决定。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陪伴和支持的一方的角色仍然是丈夫或者妻子,而不可能成为“父母”或法官。

       四、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只能影响别人。

        “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想改变,没有谁真的能让他改变”。婚姻生活中也是一样,面对婚姻中双方的分歧和问题,如果想化解分歧、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调整自己,做出改变。但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对方改变,更没有办法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去改变。作为婚姻这一人生公司的经营者,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到对方,让对方在自己的影响下,经过一个过程对问题的认识、看法慢慢发生调整,最终对方可能会产生改变的愿望或需求,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解决。如果做个比喻,婚姻就像是一个标准配置的摄影棚,夫妻双方就是摄影棚里的两台摄影灯,任何一台摄影灯的改变都会带来摄影棚光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摄影的效果,也会对另一台摄影灯作用的发挥带来影响。

              撕裂的婚裳2:家就像一个冰窖

       女孩来到咨询室时一脸愁容,坐下来后沉默了一会便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女孩说自己不愿意放假,不愿意回家,更希望能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在一起,能和同学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挺好,回到家里看着父母之间冷战,觉得没有一点温暖,家里就想冰窖一样。父母尤其是妈妈是那种要强但内向的人,很要面子,遇到问题与分歧的时候两个人不会吵架,也不会打架,但会持续的冷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他们最长的一次冷战持续了好几个星期,谁也不理谁,实在有事就让自己传个话。在他们冷战的时候,自己一直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他们的怒气可能就会发到自己身上。从小看到别的父母一块有说有笑地接孩子她都会非常的羡慕,上次周末休息,看到自己班里一个同学的父母来接她,一家人有说有笑,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很难过,眼泪也不争气地流下来了。她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再冷战了,一家人遇到事情好好商量,一起有说有笑、开开心心地多好,她想知道面对一直冷战的父母,自己能做点什么……


        对孩子而言,父母之间的冷战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并不比争吵小。一个在父母冷战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习得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变得冷漠。当孩子在恐惧、不安中慢慢习惯了父母的这种相处方式和毫无生气的家庭氛围时,他也就慢慢获得了这种人际互动的方式,等他未来成家后往往会把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沿袭下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她往往就会误认为家庭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冰冷的,没有温暖的。走进婚姻生活,事无巨细的日子里,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婚姻中的两个人,面对分歧或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怀着一颗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心,在沟通中弄清问题,在交流中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在互相扶持中用找到的方法逐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冷战的家庭中,当一方因为某个问题而悲愤不已的时候,另一方可能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最需要的就是在沟通中弄清问题和真相,但感觉“受伤”的一方却可能会觉得“更加受伤”,对此作出扩大的解读——我都这样了,你连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你根本一点都不关心我”,“你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而另一方面对这种情境,要么无奈地保持沉默,要么就带着情绪去对抗。但无论哪种方式,本身都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本来不大的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作为婚姻中的两个,要注意避免“应该”的模式,“我遇到问题了,你如果关心我,你就应该知道”,“某个事情发生了,你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如果爱我,你就应该……”这种“应该”模式其实是伤害婚姻的坑,它是一种主管的判断和推测,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可能是不成立的。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通过沟通让彼此明白到底发生什么问题了,然后再同心协力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问题本身的解决,也关系到婚姻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撕裂的婚裳3:如果不爱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也成了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再陌生的字眼。如今,离婚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本来,结婚和离婚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离婚之后父母不能正确看待离婚和处理婚姻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伤害。据调查,一些学校的部分班级里面单亲家庭的孩子能超过1/3,而这些孩子出现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心理问题的比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尤其是每一个离婚父母注意的问题。 个人觉得,离婚之后,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和一个家长,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成长自己

        个人觉得,高离婚率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不成熟的结婚状态有关。一个是一些婚姻本身过于功利,当功利的东西出现问题时,婚姻就很难再保持稳定。二是人的成熟不仅仅以生理年龄为标准,尤其是当前,一些适婚男女并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成长。在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状态下进入婚姻,两个人之间的磨合期会较长,出现问题也难以有效化解,而孩子的降临对二人来说恐怕负担多于喜悦。 有些人觉得,既然在一起不合适,干脆离婚,再找个合适的就是了。这种想法本身可以理解,但换个人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会不会人换了,但感觉却“涛声依旧”?就像螺丝钉和螺丝帽的关系一样,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未必完全是一方的原因,甚至有时更多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做的不是换人,而是“换自己”,是改变自己。即使离婚了也是如此,不然换了个人结婚之后恐怕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关爱孩子

       离婚无可厚非,但我们需要明确:离婚是夫妻的事,关爱孩子是父母的事。离婚改变的只是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妻子不再是你的妻子,丈夫不再是你的丈夫,但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无论孩子在离婚之后跟着谁,无论在离婚之后你要提供多少的抚养费,这些都无法也永远不可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父母是孩子生命的两条主根,没有父母的关爱孩子的生命之树就会营养不足,甚至营养匮乏,孩子出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远离抱怨和仇恨

        离婚了,对婚姻中双方而言也许有人欢喜有人愁。可能对于一方而言是带着百般的不情愿和万般的无奈离了婚,也许所以离婚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方,也许作为“被伤害”的一方内心愤怒和远期。但是,不管如何,如果离婚已经成了事实,抱怨、仇恨和纠缠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是让能然自己重头来过,是能让自己开心起来,还是能让自己忘掉过去?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纠缠、抱怨和仇恨,除了让自己陷入身心的泥潭,没有更多的作用。更加要命的是,离婚之后,作为当事人的一方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种抱怨、不满和愤恨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去仇恨对方,甚至因此而仇恨更多的人。更有甚者会因此拿孩子出气,不允许孩子和对方交往,不允许孩子接受对方的东西,甚至看到孩子的长相或者某些行为方式像也会生气。殊不知,此时的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父亲或母亲(更不要说合格的父亲或母亲),而完成成了一个独处一隅、视野狭窄、自怨自艾的怨恨者、自伤者。

       四、告诉孩子离婚与他无关

        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事外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的,尤其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这种影响更是深远。“那是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觉得自己周围刹那间一片漆黑”,“感觉自己刹那间被扔进了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一些孩子为了不让父母离婚而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父母婚后的孩子性格、行为、学习等方面都会出现明显甚至截然不同的变化…… 有些孩子会觉得父母所以离婚“是因为我不好”,“是因为我不让父母喜欢”,“是因为我不懂事”,“是因为我学习不好”……但实事求是地讲,父母离婚到底和孩子有多大关系,包括哪些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离婚的,又跟孩子到底有多大关系?所以,如果经过慎重的思考会后还是决定离婚,首先请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告诉孩子:离婚是我和你妈妈(爸爸)的事,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真的无法继续相处下去了,没有孩子你的原因;不管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如何,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你永远是我们的儿子(女儿),我们会永远的爱你,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亲情永远在-漫谈婚姻与子女成长:中篇 撕裂的婚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