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豆腐与“吃货”的自我修养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盛年时,他的文笔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是清代“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笔随心动”,认为行文不必固守规矩。他也是大清文坛的“非主流”,喜高歌纵酒,随性而为,放荡不羁,不愿被传统桎梏束缚。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偏爱美食、擅写食谱的老饕。用现在的俏皮话来说:“他就是一枚吃货,妥妥的顶级吃货。”

何以见得?有书为证。

《随园食单》是袁枚花了40多年的时间总结出来的食谱集,更是一部吃货物语界的经典之作。

“随园”就是袁枚的家。

据说这个园子最初叫“隋园”,前主人被罢黜。当时三十多岁的袁枚偏偏看中了这个遭人嫌弃的废园,遂将它买下。前后改造数次,最终打造为江南极负盛名的“随园”。袁枚他自己个儿是这么说的:

“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

您瞧瞧,身为“性灵派”代表的他就是这么任性,随时而生,随心无愧,随意有为。

为什么说《随园食单》是美食界的不朽经典呢?

身为能够尝遍各地珍馐美味的老饕,袁枚是用心的。每到一处,只要是发现了让自己欲罢不能的美食,他都会想方设法记录下来。如果捉摸不透具体做法,他不惜放低姿态地让自家厨子前去打探。甚至,他自己还会拉下老脸,亲自去求食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袁枚竟为了豆腐“三折腰”。你看,作为一枚资深吃货,我们是认真的呀。

《随园食单》大体内容包括:

序、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

第一章是《须知单》,涉及20条注意事项(包括作料须知、调剂须知、搭配须知、火候须知、上菜须知等),可以理解为厨师的自我修养。袁枚认为烹饪是一门学问,马虎不得。“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这部分内容比较像烹饪说明文,中规中矩。

相较而言,第二章《戒单》会更有趣一些。“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本章涉及14方面的内容。

比如“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意思就是说我们请客吃饭呐,不能只去追求菜品的名声,不管是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还是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都有让人心生敬意的美食存在,要心诚,不要妄图虚名。

再比如“戒火锅”。原文是这样讲的:

“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或问:菜冷奈何?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清代的顶级吃货在diss广大人民群众赖以过冬的火锅呢:

“你们不知道烹饪要讲究火候的吗?”

“你们不知道不同食材不能一起扔进锅里同煮的吗?”

然后,有人不服,便问他:“那大冬天的,菜凉了可咋整啊?”

谁知老饕不乐意了:“菜凉了你还有理了?菜都放凉了,食客还未把它们吃完,可见你的烹饪手艺是有多糟糕啊!”

呃......(众人无语)

剩下的几个章节就是正经介绍各种菜谱了。共计300多道菜品,分类很全面,有荤有素,有饭粥有点心,有茶酒有小菜。内容十分详细,有理论有做法,有总结有评价,有实际操作有心得体会。论一枚资深吃货的自我修养,如果可以,我都想以此为题写一篇论文了。

再来说说豆腐。

豆腐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食材,它历史悠久,营养丰富。

我自那年随几个小伙伴在学校附近一家鲁菜馆子吃了一次「老豆腐」,从此爱上。每每从附近经过,必去吃一碗。服务员端来一个木制蒸屉(形似方形食盒),雪白的豆腐被盖在薄薄的屉布下面,害羞似地缓缓冒着热气。随蒸屉一起端上桌的还有韭花酱、腐乳、青葱末、香菜末、蒜泥、香油等调味碟。吃的时候,各自取一小碗,盛出软嫩的热豆腐,添些心仪的调味辅料一拌,趁热吃下,那叫一个爽。

我在吃这道「老豆腐」的时候,不禁想起老舍先生所描述的祥子吃老豆腐的场景: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

袁枚也是极爱豆腐的。

在《随园食单》的第八章《水族有鳞单》中,介绍了一道「鲢鱼豆腐」:

“用大鲢鱼煎熟,加豆腐,喷酱、水、葱、酒滚之,俟汤也半红起锅,其头味尤美。此杭州菜也。用酱多少,须相鱼而行。”

俗语讲“千炖豆腐万炖鱼。”豆腐与鱼一起炖煮熬汤,味美且营养足。我最喜欢的豆腐吃法,是与鲫鱼同炖,喝汤吃肉抿豆腐,真是快意人生。老妈做的「鲫鱼豆腐汤」,最是深得我心:买来鲜活的鲫鱼,处理好、洗干净,擦干水分,打上斜花刀,搁葱、姜、料酒稍作腌制。锅中烧热油,放入鱼,煎至两面金黄,倒入热水(高汤最佳),加八角、花椒、香叶等,武火煮开。再放切好的豆腐块,放少许盐、蚝油、鸡精、糖,等再次烧开后,转文火慢炖。直到汤汁收成醇厚的乳白色,出锅前撒些小葱碎或是香菜段,简直是味道的一种升华。鱼肉鲜甜,豆腐嫩滑,汤汁浓郁,仅凭一己之力,我可以消灭大半锅。

除了「鲢鱼豆腐」,袁枚在第十章《杂素菜单》中还集中介绍了其他几道豆腐菜品。

「蒋侍郎豆腐」

前文所提袁枚为了豆腐“三折腰”,说的就是这道菜。

那日,袁枚到蒋侍郎家中做客,席间自然是各种珍馐美味,看得人应接不暇。但是有道豆腐菜品,格外受推崇,刚端上桌,就被食客们消灭得干干净净。

作为最敬业的“吃货”,袁枚急忙问:“这道菜是怎么做的呢?”

侍郎不客气地说:“要想知道烹饪之法,那就作三个揖吧。”

袁枚听罢毫不犹豫,随即照做,侍郎终倾囊相授。

我们来细看一下书中所记这道菜的做法:

“豆腐两面去皮,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用猪油熬清烟起才下豆腐,略洒盐花一撮,翻身后,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虾米一百二十个;如无大虾米,用小虾米三百个;先将虾米滚泡一个时辰,秋油一小杯,再滚一回,加糖一撮,再滚一回,用细葱半寸许长,一百二十段,缓缓起锅。”

瞧瞧这用料:豆腐,猪油,盐,甜酒,大虾米,秋油,糖,葱。

我去查了一下,“甜酒”是清代黄酒的一种,功效类似现在的料酒,当然用酒酿好像也可以。“秋油”,在《随园食单》中的不少菜品中都有提到,即秋天里头抽的酱油,应该就是酱油中的上等佳酿。

把豆腐(我理解的是北豆腐,而非南豆腐或内酯豆腐)切成薄厚均匀的片,然后过油炸,再把其余配料调制成汁,与豆腐混合在一起,三滚后再收汤,佐小青葱配色提味后起锅。对菜品用料、食材用量、烹饪火候都有很明确的要求。

看这做法是不是有些许眼熟?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家常豆腐嘛。菜品的味道应该就是鲜甜可口的。鲜味来自大虾米,甜味来自酒酿。豆腐本身味寡,但是经油煎后,表面会形成利于吸收汤汁的细微孔洞。如此一来,侍郎豆腐的口感就会暗藏乾坤。现今如做此菜,我会再配些青红椒、木耳或是蒜薹,让其营养更为丰富一些。

这道菜是“以荤佐素”的代表,所以千万不要吝惜大虾米的用量。想想红楼美食中的那道「茄鲞」。

“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得十几只鸡儿来配他,怪道好吃。”

你看看,若不是花费十几只鸡和各种珍贵食材来搭配,想必也难成流传至今的美味。

「程立万豆腐」

“乾隆廿三年,同金寿门在扬州程立尤家食煎豆腐,精绝无双。其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砗螯鲜味,然盘中并无砗螯及他杂物也。次日告查宣门,查曰:我能之!我当特请。已而,同杭堇浦同食于查家,则上箸大笑;乃纯是鸡雀脑为之,并非真豆腐,肥腻难耐矣。其费十倍于程,而味远不及也。惜其时余以妹丧急归,不及向程求方。程逾年亡。至今悔之。仍存其名,以俟再访。”

袁枚在扬州程立万家中吃了一道「煎豆腐」,“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砗螯鲜味;然盘中并无砗螯及他杂物也。”袁枚甚是喜欢,称其味美绝伦。次日,他迫不及待地将此道菜品告诉好友查宣门。这位好友听后,大手一挥:“这有何难?我也会做!”又过了些时日,查宣门请袁枚来家里吃饭,也做了一道「煎豆腐」,认为与程家的那道豆腐菜并无一二。然而当袁枚品尝后发现,这哪里是豆腐嘛?这分明是鸡和雀的脑髓,动物蛋白跟植物蛋白怎能相提并论?吃着会有腻的感觉。

这下可好,袁枚更加想知道程家豆腐的烹饪秘诀了。正当他准备去程家求制作方法的时候,得知妹妹病危,赶忙回家。由于急于奔丧,他没来及向程家请教食谱。次年,杨立万也离世。

再后来,袁枚又有机会品尝到口味相似的「煎豆腐」,并得其制法:豆腐煎好后放一旁备用,拿来鱼翅等名贵食材煲汤煨之,端上桌前把鱼翅撇去,只食豆腐。此法称作“撇翅”。

袁枚悟出其中奥义:原来「程立万豆腐」是取砗螯肉来煎豆腐,豆腐煎好后,再把砗螯肉挑出去不用。所以,吃的时候有砗螯的鲜味,却不见砗螯。

“砗螯”又是啥?就是文蛤,汪曾祺老先生也曾写过它。

那我们不妨把这个菜谱稍加整理:

取文蛤肉洗净切片,北豆腐切片后油煎至两面金黄。另起锅加入高汤、料酒、盐、酱油等,把文蛤和豆腐放进去同煮。小火煨入味之后,把豆腐取出,再在炭火上略微烘干。成品自然色泽黄润,表面微干却香气袭人,看似没有丝毫卤汁,咬一口却有丰盈的汁水浸润口腔,细细品来确有文蛤之鲜。

「王太守八宝豆腐」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用腐脑亦可。用瓢不用箸。孟亭太守云:'此圣祖师赐徐健庵尚书方也。尚书取方时,御膳房费一千两。'太守之祖楼村先生为尚书门生,故得之。”

据传,康熙爷在位的时候,特别喜欢“质地较熟、口味鲜美”的菜肴。有一次,御厨依其喜好做出一道「八宝豆腐」。这菜肴异常鲜美,康熙爷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后来这菜谱被高价卖出(以一千两银子被卖给徐健庵尚书),然后又传到王孟亭手中,王太守便把这道「八宝豆腐」作为自己的府邸私房菜。

具体做法:把所有辅料切成细碎的末。豆腐(嫩豆腐)用鸡汤煨熟,切成小方块,虾米加料酒稍浸去腥。热锅滑油,下猪油炒化,将鸡汤和豆腐同时倒入锅内,再加虾米、盐等调味。待武火烧开汤汁,加入除火腿以外所有其他配料的碎末。转文火慢炖,最后旺火收汁、勾芡。出锅盛入汤碗内,撒上熟火腿末,即可上桌。

「冻豆腐」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顶级吃货”太过于矫情,这是在赤裸裸地“炫富”呀?莫慌,还有一道菜品——冻豆腐。

“将豆腐冻一夜,切方块,滚去豆味,加鸡汤汁、火腿汁、肉汁煨之。上桌时,撤去鸡火腿之类,单留香蕈、冬笋。豆腐煨久则松,面起蜂窝,如冻腐矣。故炒腐宜嫩,煨者宜老。家致华分司,用蘑菇煮豆腐,虽夏月亦照冻腐之法,甚佳。切不可加荤汤,致失清味。”

把冻豆腐焯水,除去豆腥气,再用高汤煨。依旧是上桌前把汤中的荤菜辅料统统挑出来,只留下看似朴实无华的蘑菇和冬笋。

除以上所讲,书中另有几道豆腐菜品:「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虾油豆腐」。每一道都独具匠心,充分体现文人食豆腐的那股子认真劲儿,着实有趣。

像这样精彩的菜谱,《随园食单》中还有300多条。袁枚历经数十载,挥毫写出的这本美食宝典,堪称集大成之作。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对于“干饭”,我们是认真的。

诚然,烹无定法,食无定味。尊重食物,喜于实践,能在厨间方寸之地自在挥洒,是人生一大幸事。深谙此道,纵使身添膏肉二两,又有何妨?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园食单》:豆腐与“吃货”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