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道热爱的事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差这里。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半天就能读完的梦想理财规划书——《30岁前的每一天》,作者是水湄物语,豆瓣15万+粉丝理财大V,也是喜马拉雅、在行、分答资深理财专家,写了10年理财文章。

这本书豆瓣评分7.2,在知乎搜了下,作者网评也不错,从公务员到MBA学生,从跨国咨询公司到本土NGO,从豆瓣网红到创业老板。目前和先生创立3家公司,是创始人,作家,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若素就比较好奇,人家时间是如何分配,做到家庭、事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书读起来像个精神充沛的大姐姐,在滔滔不绝讲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我有个朋友……我开会遇见的客户……

本书分4部分,追求梦想、做职业爱情规划、做财富规划,以及日常生活如何克服拖延症、精神涣散、拒绝、完美主义、三分钟热度,最后是NGO非盈利性组织是什么。

关注公众号“若素笔记”后台回复“30岁前的每一天”即可免费领取,这本电子书质量很好,推荐!

为什么推荐它:

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大多活在差不多的环境,上学,初入职业,不懂规划,升职加薪瓶颈……父母,朋友受思维、观念局限没法给我们太多建议,身边如果没有高手、贵人提携,自己没个先知先觉,渐渐发现,日日一天天过,年纪越大越焦虑。

从书中学习高手走过来的路,处理问题的方式,如何挑战自我,也算是找到领路人了。


01 职业规划:年轻时无所谓的事,30岁之后大有所谓

今年高考结束,马上报志愿了。我相信,90%人都在瞎报,除非家里有人做这行,明白一些。班主任也不是行业咨询师,父母更全凭亲朋好友经验,就这样,我们高高兴兴上了3-4年大学,又迷惘地带着书本上理论,漫无目的踏入社会。

开始了我们熟悉的声音:“我不合适这行”、“我对这个行业一点没兴趣”、“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什么赚钱干什么呗!生活不就这样吗?”

职业规划就像爱情:因为不了解而喜欢,因为了解而分开。

长期关注我的小伙伴,知道我从2013年就开始写作,大学学广告专业,在父母都不知道广告学是什么情况下,毅然决然在志愿上填满“广告学”。10年过去,至今我都承认,依旧热爱这行,但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没有happy ending,可悲的是,我认为自己是活该的失败者。

为什么?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的职业规划,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像我,空有一腔喜欢,凭感觉找个广告公司,反正大家都上班、加班、充电,也就这样了呗。几年之后,突然间发现,曾经那点热情都在一成不变的环境,工作中磨没了,开始怀疑自己选择。

没有高手一路点拨,我们踏入一个行业或喜欢一个行业,对大部分来说,只是游戏开始,更多需要了解这个行业方方面面,就比如,书中用投资举例子:“你打算投资上市公司,从公司业务到财务报表,做全面,详细的分析”,才有可能!是有可能!投资成功。

道听途说或看别人做什么,未必合适自己。全面的背书再确定要不要一脚踏进来,可以为你节约几年的弯路时间。

真的,假如没做SOHO,我的未来一眼到底:二线城市,朝九晚五,缺乏明确目标规划,日复一日工作,升个一官半职,当领导或合伙人还得看个人野心。总之,工资涨幅等不起物价飞速。这跟公司好不好没半毛钱关系,纯个人规划不足。

青春年华有限,在20岁-30岁这10年,工作、恋爱、家庭、生活,档期很紧,时光不知不觉流逝,你曾以为无所谓,谁还不是走一步看不一步过。但30岁之后,你发现,曾经逃避的事,放心吧,夏天一去,又是冬季,我们下个路口见。只不过那会还额外赠送:孩子教育、养老等问题,中年不如狗,一地鸡毛,不就这样么。

前段时间,盘古科技裁员风波影响力巨大,许多被裁员者脱离固定单位,长期安逸无法应对变数,只能举条幅抗议。

要知道,当年盘古也算是将各名校高材生纳入麾下,安稳多年后,世界在变,还不一样面临中年职业规划?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苏明哲当年留学移民多骄傲,到后来找对口工作都困难。基础程序员做不了,年纪与薪资不匹配,管理层性格不合适。

我很喜欢这本书,水湄物语讲她BMA班师兄的故事。

为了去面试一个著名的咨询公司,师兄准备了整整83页的面试问题。他的英文不够好,他就把这些问题全部写成英文,找外国同学帮忙纠正错误。然后自己全部背下来,他还找了同学反复进行模拟面试。最后不用说,他顺利进入了那家咨询公司。83页面试问题,大量的准备时间,其实面对职业规划,就应该有这样的精神。


如果小伙伴身边有今年高考,面临职业规划困扰的朋友,不妨将下面建议转给他看看:

1,不要去思考是否是本专业,跨专业,先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2,要知道“这个职业的路径是什么?”——这个职业几年内一步步晋升轨迹是什么?可以问:同专业学姐、看网站招聘要求、业内人士、报个班先学习

3,我还能再做些什么?——了解自己具备什么,离目标还差什么,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去弥补这方面。

总结:首先,要对自己有了解,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是对有兴趣的职业有所了解,明白“这个职业上的上升路径是什么”;最后,就是寻找两者的差距,并想办法进行弥补。


02  人生真相:只要活着,世界就与你有关

我有个闺蜜,大学至今,从买东西、吃饭、购物到装修买房,她总能用最低的价格买到同款好东西,大家有目共睹。她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是真真切切。

我呢,抱着买这个不差这点钱,买那个不差这点优惠,反正大学期间,我哪也没去过,钱也没省。同样生活费,她每学期都走好几个地方旅行。前段时间她出国游,因为买东西超额了,跟我说,刷信用卡分期还能折扣。

也许,这不是什么惊天发现,但也有很多像我这样也有信用卡,也知道刷,但从不研究这里边如何省钱,什么消费玄机。

就比如本书中,作者有个朋友平时消费花信用卡,把自己的钱存在余额宝等理财软件中,这样不耽误消费,积累信用,一个月还能多赚点利息。

因为闺蜜日常生活中,善于留意身边衣食住行,从买房到买菜,各个行业,认为这与我有关,即使现在不消费,不去做,但了解下将来会用上。时间长了,资讯越来越多,丰富了视野,也省了银子。

我呢,总是认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当前没这需要,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没意义,将来需要再说。

如果说这都小钱,就当上课了。最让我啪啪打脸的是买房。

4年前,这城市房价还很便宜,当时我的公积金和首付都没问题,但碍于“没觉得租房怎么不好,大家都这样”,又烦躁每周末都要去看房,这事就搁浅了。

短短4年后,房价翻了一倍。现在回头看,假设当时50万买的房子,几年后市值在80到100万,请问几年内,普通人得做什么买卖,能快速赚到这些净利润。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一些耳熟能详的大道理,虚泛词给骗了,比如,不懂的事别做,别上当了,咱不做这事,咱也没赔;做自己擅长的……

不懂的事别做,只能保证你不亏,但肯定别指望受益。这句话完整应该是:不懂的事先别做,而是好好去研究再着手。

做自己擅长的,是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有立足之地,而不是不擅长的统统扔了。

心理学家李中莹说:“幸福生活秘诀,不是某几项高分,而是生活中各项分数差不多。”

就像爱情中,情侣处了很久犹豫是否结婚。很多人的想法是:先放着吧,时间会给你回答。而放着放着对方等不起,提分手了。

此时,很多人的想法不是检讨自己不作为,错失良缘,而是坚信:“是你的你跑不了,不是你的别强求。”

这就是思维局限的坑。

我和身边朋友的故事,结合本书一些共鸣的观点,与大家分享什么?

生活不以你兴趣为出发点,每个年龄段该去解决的问题,该做的职业规划,该思考的目标,老老实实去解决,一味的排斥,一时的舒坦,该现实的问题还会在现实中,逼你去做。

就像本书中说,学习理财,投入时间、金钱,都像在修一条管道,等你学成归来,就是在利用钱生钱,也就是大多数人说的财务自由。

人生规划不也是这样吗?不肯投入,花心思研究,任凭感觉,总想着等等,多少年后,就别想人在家中坐,娟娟细流自然来。

不是说:种一棵树最好时机是10年前或当下。10年前是来不及了,就当下有则改之吧。

今天的文章观点,你认同吗?期待你的留言与讨论哦。

关注“若素笔记”,后台回复“30岁前的每一天”,免费领取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知道热爱的事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差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