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吧,不会社交,也没什么大不了。”

本文概述:

享受“社恐”是一种很舒适的选择。

不想和人打交道,就减少出门;

维持这段情谊很累,就顺其自然;

开始新的社交耗费心力,就不认识新朋友。


一、合群与否,只是一种选择

先分享卿久的一次社恐经历——

前公司的团建活动要求有三:

1、不可以请假,非要请?和人事请假不行,得和老板聊;

2、不可以和熟悉的同事一起坐,必须按照公司的安排,和陌生的同事一起就餐;

3、饭后,和邻座的陌生同事手牵手、面对面进行谈心。

我太怂,不敢和老板提请假,只好接受了按座位表就餐的规定,行吧,就算是需要面对一桌子其他部门的同事,我埋头吃饭就可以了吧?姑且忍一忍!

可当我尴尬地吃着饭,准备早早溜回家的时候,才知道重头戏还在后头——“破冰活动:需要和随机分配的同事,轮流敞开心扉谈话15分钟,途中牵着的手不可以放开。

这一活动,我们事先并不知情......

老板兴致勃勃宣布活动开始的那一刻,我必须要承认,自己很社恐!非常社恐!

社交本是自由的,当老板强制我去和谁做朋友的时候,哪怕只有半小时,我的心里也会蹦出一个小人儿,在情绪失控地呐喊:“拜托!我就不能拥有自由交友权吗?”

硬着头皮参与到“谈心”期间,我都在焦虑、痛苦、疲惫、急躁中度过。

同事们私下里聊起这次“谈心”,都吐槽尴尬得脚趾抓地,只想快速结束,也不打算尝试第二次。

作家雨果说:“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枷锁,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尽管成年人的世界充满无奈,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每天努力工作的环境里,需要保持着彼此尊重和言行自由的氛围。

合群与否,和性格无关,只是一种选择。一个充满束缚、令人感到心理不适的集体,没有拥抱的必要。

无关双方对错,只是磁场不合。


二、交朋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不管是学生时代的班级、宿舍里,亦或是毕业后的职场上,每个阶段,我能交心的朋友,不过一两个。

尔后各奔东西,在岁月洪流的冲刷之下,还能彼此牵挂着的,寥寥无几。

可这,才是不断往前走的、真正的人生啊!

对阿甘正传里一段台词深以为然:

“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

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童年时认为,你放学等我回家,零食常常分我一半,我们就是小伙伴了;

年少时认为,互相倾诉苦恼,能分享各自小秘密的,那肯定是好朋友了;

长大后才知道,我以为的深情,是多么微不足道,升学、毕业、换一个城市工作,任意一次的分离,都足以失去某个曾亲密无间的朋友。

当闺蜜因为相识的朋友结婚没有邀请她,而怀疑自己人缘差时,我安慰道:

“大概是因为毕业之后,就断了联系吧,以后我结婚,不熟的朋友也不会邀请啊。但凡邀请的,都是伴娘级别啦!先预约一下你做伴娘!”

朋友不在多,三两个知己就好!

只有逐渐适应一些来往过客的转身和离去,懂得放手、不纠缠,才会看到,心里最重要的人,早已清晰地刻在了生命里。

三、你社恐吗?好巧,我也是!

总能看到一些鸡汤文,打着“如何战胜社恐”的支招幌子,骗取流量,贩卖焦虑。

硬生生地,给“社恐”下了不治之症的诊断书。

当代年轻人啊,真的不是社恐,是拥有社交能力,但未必热爱社交。

真心不想考虑“如何战胜社恐”呀,你社恐吗?好巧,我也是!

享受“社恐”是一种很舒适的选择。生活中,有比社交更开心、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

不想和人打交道,就减少出门;

维持这段情谊很累,就顺其自然;

开始新的社交耗费心力,就不认识新朋友。

大学室友C,是个会为社交而烦恼和恐惧的人。

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言,她会耿耿于怀很久,也很在意身边的人,是否快乐无忧。

她,更是个温柔且善良的女孩子啊。

她也曾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不断联系那些本是陌生人的客户。

但,如果仅仅是勤奋努力,还不足以适应,某些黑暗浑浊的职场。

勾心斗角或是取悦迎合,不是她愿意的。有些脏兮兮油腻腻的环境啊,真的,不配让我们低下头、躬下身子去适应。

最终决定孤注一掷开始写作,她清空了联系人列表,干脆利落地,脱离了原本的圈子。

在上一次,对落魄的我施以援手、确保我恢复正常的生活之后,她也把我删掉了。

但这,并不会让我生气,也不会影响,我对她性格和才华的欣赏。

我不觉得她孤僻不合群,相反,我觉得她清列表、净圈子,都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要怎么生活,由她自己决定。

那就让我们,各自快快乐乐做个“社恐”人吧!

作者:卿久,希望我的文字,能走过山水千重,赠与你这世间的爱与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年人吧,不会社交,也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