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宁波光华学校 郝雪松

      班级文化分为外在和内在、显性和隐性、物质和精神。我认为这些都应该集中统一于班级的核心文化,而核心文化应由育人的思想、理念和目的所决定。

      我这个学期刚接手的班级,由于选课走班的需要,学生到了高二要根据选课进行班级重组,我现在所在的高二1班也是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所以我一个最简单,最实际、最急需的目的,就是融合、和谐、和睦。所以我决定把“家”文化作为班级的核心文化来建设和打造。

      而我所理解和正在尝试的家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的思想观念,二是家的环境氛围,三是家庭责任,四是家庭关系,五是家庭温暖,六是家的传承。

一、家思想

      一个新的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对于班级的家意识、思想和观念,不可能是与生俱来,大家从生疏到熟悉到亲近,这需要时间,需要传递,需要感染,需要必要的灌输。我经常在班里和同学们讲。咱们一班的家庭观念是“三成”和”四会”。“三成”是指成人、成才、成功,“四会”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给孩子们的家庭寄语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还有一句是“你们的健康、快乐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让孩子们慢慢找到家的感觉,形成家的意识,初步捏合成家。

二、家元素

1、家训

      既然是家就少不了家的元素,家的环境和家的氛围,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家的感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里有父子、师徒,很好的诠释了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知道校和家是教和养的地方,有养必教,有教必严,走到哪里都必须要有教养,所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家训。

        在后黑板两侧分别有两张地图,在中国地图上方的四个字是“胸怀家国”,在世界地图上方是“放眼天下”。希望孩子们能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的远大理想和志向。

2、家法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高二的学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孩子们心里是清楚的。我认为真正的家法家规不在墙上,而在心里。要让孩子们知道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心中要有对纪律和规则的敬畏。家规是让孩子们把行为的约束变成一种本能的意识和习惯的自觉。所以我并没有把琐碎的细节一一列举上墙,只是在《中小学生守则》上下各加了四个字“家规修身”、“洁身自好”!

3、家风家教

        在教室的外窗上方张贴了“立德立身立家风,成人成才成国器。”几个字,以体现“三成”、“四会”的家思想观念。

      我们把锦旗挂在教室最中心的位置,奖状贴在最高、最醒目的窗的上方,以示家族荣誉高于一切,前后门上分别贴有“光耀门楣”,以提升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家庭使命感。

        我还在教室的前面放一些文摘杂志,“拾遗记”的旁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孩子们爱学习的良好家风。

4、家史家谱

      一个班集体或是一个家绝非是一间房,几十张桌椅,几十个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一个集体,一个家。在这里,应该有孩子们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有家人的情感、有美好的回忆,有青春的理想、有成长的印记......我留存了太多难忘的瞬间,我计划利用寒暑假把它作为德育作业,让孩子们分工合作,分门别类,整理编辑,两年后,成集成册。等孩子们毕业时,把这部家谱家史作为待这部家谱家史做为毕业礼物送给他们。让它记录成长、见证青春、怀念我家!

三、家庭责任

        作为集体和家庭的一员,我让我的孩子们明白,必须先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有资格去享受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同时,权利和利益越大,伴随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越大,家庭也好,个人也罢,没有不劳而获的理所当然。于是我学习魏书生老师的让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给每个孩子都分担分派了家务。我告诉他们家务也许会有大小轻重之分,但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个家人都必须为承担的家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只有让孩子们先付出了,才能感受到回报和回馈喜悦,在付出与回馈之间自然会对这个家产生感情和责任感,才会更心甘情愿的为家而付出,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就如同班级管理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关系,所有的工作都将事半功倍。家庭关系当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师生关系:老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要有对老师基本的敬畏;同学关系:要地位平等,互相帮助,同学关系越简单,越轻松,越和谐,不要太复杂,家校关系:家长要对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支持和配合,老师也要能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以及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做到上慈下孝,家长要尽到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更要懂得感恩和体谅父母。

      我把这些关系都收纳于家庭关系中,即使偶尔有点问题,也成了家庭矛盾、内部纠纷,用几句“我们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家丑不可外扬,凡事好商量”这样的话,控制矛盾升级、变质,将矛盾融化于家的情和爱之中。

五、家的温暖

      家的温暖需要相互给予的。根据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的五个层次,我认为应该给予孩子们以下六种感觉,才能体现家的温暖。

1、安全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家要能包容和接纳孩子的错误,我从未开除、劝退或者消极对待过班里的任何一个孩子。人都会犯错,家可以原谅和接纳,但也必须承担应有的惩罚、后果和责任。家人都可能会有身体上,心理上,性格上,行为习惯上等各种不足和缺陷,但家人是不可以相互嫌弃和嘲笑的,更不能放弃甚至抛弃,家要有家的“容错”文化。去消融孩子的恐惧、抗拒和逃离感。

2、舒适感

      家当然首先要干净整洁才能让人心情愉悦,其次在自己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无需伪装和扮演,可以活成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另外,家庭关系要简单、轻松、和谐,不复杂,不紧张,不累心。

3、存在感

      我经常在班里讲一句话“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都是最特别的,都是不可替代更不可或缺的。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要善于捕捉他们生活的细节,以证明我对他们的关注、关心和关爱,这个家正是因为有你的存在而精彩和不同。

4、归属感

      让孩子们知道,你当然属于这里,你们也永远属于这个家,这是你们固有的属性,这里是你们风雨后的港湾,等你战斗后归来,无论胜败;是你们卸下疲惫后动力的源泉,助你重新整装待发,不惧艰险。让孩子们形成习惯性的心里依赖和依附。不必驱赶,也心自往之!

5、成就感

      每个人都有被重视,被认同,被赏识的需求,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我平日里比较注重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极少占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他们喜欢的在乎的,关注的事情,只要是积极的,健康的,有意义的活动,我都会支持并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无论是学科类的竞赛,还是棋牌益智类的游戏,亦或是文艺体育类的活动。甚至新媒体方面,有几个孩子喜欢玩抖音,加入了校园抖音社团,为同学们记录校园生活、课余活动,为学校和班级做宣传、做直播。只要是不影响学习,不触及纪律和道德底线的,我都支持,我觉得锻炼需要机会,成长需要平台,在活动中才能更好的释放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和成就感。

6、幸福感。

      我们寄宿制的学校里,孩子们在每天往返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班级的一日常规如同家庭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时常也会感到平淡和乏味,所以我会不时的制造一点惊喜和新鲜感,大事小事来点仪式感,亦或追忆一下往昔的美好,以唤起孩子们的激情和幸福感。

      教育自然离不开传统的言传身教,但班会夕会一味的老生常谈的说教,孩子们听得厌烦而麻木,我会和他们分享名篇美文,说一说当下的时事政治,聊一聊近期新闻热点,放一段激情演讲或震撼心灵的视频,给孩子们新鲜的吸引,和另一种别出心裁的教育体验。

      还有要给足他们仪式感,孩子生日时,父母一段祝福的话、一个蛋糕、一支蜡烛、一首生日歌,一个感恩父母的电话,成为了生日的标配。还要在各种节日适时找准教育契机,来点惊喜。家庭的赏识教育、各种表彰更是大张旗鼓,充分满足孩子们小小的虚荣心和自豪感。

六、家传统

      家庭的各种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星火传承。父母和老师的爱的终点和目的地终究是放手和离别,我们无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能伴随他一生的是已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家的传统和家的文化、家的思想和家的意识、家的视角和家的情怀,只有小的时候懂得家的责任,长大后才会肩负起国的担当!当我们离开时,家的传统和文化依然可以助力他(她)的人生,让他(她)们获得精神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班级文化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它会融进血液,它将深入骨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对孩子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深远而长久的。

      当然,不同的师生,不同的班情,自然有着不同的核心文化。

如“水”文化,它蕴含着包容、凝聚、不息、团结;

如“狼”文化,它象征着勇敢、独立、进取、团队;

再比如班级的“社会”文化反应了生命的真实、复杂和广博……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是教育,社会既是学校”。

      但我想,不一样的班级文化的背后,是我们老师对孩子们一样美好的期许和良苦用心,都一样的值得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