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传习录》上073

【原文】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

        “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

        “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导读】

1、“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要点在“皆”!一回两回不行。要每时每事每地都中节,才算和。未发之中呢,要点不在未发,而在于心的本体、全体。本体人皆有之,要时刻显见,一刻不离,才得到心的全体。

2、中,不是已发或未发,而是心之本体、全体之完美无瑕。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只能不懈追求,无限趋近。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等感情发出来中正平和,它的全体,一般人都不具备。如果碰到一件小事,该喜或者该怒的,平时心中没有喜怒,情绪发出来,符合中正的标准,这算不算是致中和了一回呢?”

        先生说:“偶尔一时一事发而中节,但还不能算达到大本和达道。人性本善,中和人人本有,怎么能说没有呢?但是人心常常昏蔽,其本体虽然时时显见,终究时断时续、暂明暂灭,不是心之全体之大用。无时无地没有不中,才是大本,无时无地不平和,才是达道。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陆澄说:“老师,我对‘中’字的含义还是不明白。”

        先生说:“这只能从自己本心上去悟,不是言语的表达。中,就是天理。”

        陆澄问:“什么是天理?”

        先生说:“摒弃私欲,便是天理。”

        陆澄问:“天理怎么就叫中呢?”

        先生说:“因为天理无所偏倚。”

        陆澄问:“无所偏倚是什么状态?”

        先生说:“像明镜,通体晶莹透彻,无丝毫灰尘。”

        陆澄说“偏倚是有所玷污,比如染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才能看出是偏倚。但是,如果感情未发之时,好色、逐利之心没有显现,如何知道他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平日好色、好名、好利的念头并非没有。既然并非没有,那就是有这些念头;既然有这些念头,就不能说无所偏倚。比如患痢疾的人,病没有发作,但病根还在,那就不能认为他是没病的人。必须把平日里好色、好名、好利等私欲扫除干净,丝毫不留,此心至精至纯,才能说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下之大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76《传习录》上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