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地球史按比例缩至24小时,那么人类就只存在了短短2分钟。
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不到1毫秒。
但就是在这微乎其微的1毫秒中:
塑料垃圾在太平洋聚起触目惊心的“第七大陆”;
半数野生物种灭绝;
石油只够用50年了;
大都市像八爪鱼一样扩张,人与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疏远、决裂、越来越孤独;
如果所有人都想过美国人那样的生活,那我们需要7个地球;
灭亡,很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人类的明天》 席里尔·迪翁
大年初一的时候去看了这几天热搜居高不下、听闻票房反超《疯狂的外星人》的《流浪地球》。恰好最近在读席里尔·迪翁的非虚构作品《人类的明天》。会忍不住思考:按照我们现如今污染大自然的速度,即便有生之年,见证不到人类的自取灭亡,又有谁能断定,在将来不会切实发生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上,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现如今,我们将地球毁灭的模样,搬上了大荧幕。《后天》、《2012》、《末日崩塌》、《流浪地球》……但却好像没有任何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去避免发生这种灾难的电影,没有。即便有人讨论这个话题,大多人的反应大多也都是:“这个应该交给政府去处理”、“我们又能改变些什么呢?”、“瞎操心,又不影响你。”
事实上,通常在自身范围内,我们才会最积极的去行动和改变。前段时间,美国极寒零下40度,澳大利亚酷热40度,洪水、山火、风暴、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南方下雪,而北方无雪、北极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大自然已悄无声息的状态将荧幕上人们预言的那些灾难一一的搬到了现实生活,一如我们曾经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掏空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空气变得稀薄了、河流被污染了、森林被砍伐、烧毁;资源被不断的挖掘、使用、浪费。
万物是一场轮回,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两端,你笑,我笑;你哭,我哭;你破坏,我毁灭;镜子上蒙尘了,看不见了,也就不存在了。
在全球都在马不停蹄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赚取更多的金钱换取更多的舒适和权利的同时全球温度持续的不断上涨、我们扔的的垃圾早已泛滥成灾,10亿人饥肠辘辘的同时却有15亿人过渡肥胖。全球最富有的85人的所有财富是另外35亿人的全部资产的总和。这所有的一切真的与我们无关吗?
《人类的明天》中,作者历时5年,走访10国,会见50多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政界人士。从“明日食物”、“明日能源”、“明日经济”、“明日社会”、“明日教育”给予人们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答案。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多样性、自主、韧性、合作。
我们需要团结,因为当麻烦找上门的时候,突围的方法靠的是大家一起面对、分享和互相照顾的能力。如果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就从身边最小的事情做起。聚沙成塔、滴水石穿。减少使用塑料袋、学会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与其每日任其电子屏幕填满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机械的度过一个有一个小时,不如切实的做一些微不足道却有用的事情。
人类创造了文明、创造了科技、是地球上的一个奇迹,而地球是恒星沙漠中的一宝贵的绿洲。生态即神奇。这片神奇的星球给予我们呼吸的空气、抬头能看见的天空、脚下踩的土地、四季感受到的不同的温度、能食用的粮食、能存活的一切必要条件。伤害它无异于伤害自身。我们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自我改善。
最后,我选择让-弗朗索瓦·努贝尔在末尾说到的一段作为结尾:
“人类最大的挑战并不是饥饿、贫穷,并不是可持续发展、和平、医疗、教育、经济、自然资源……而是我们组织在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