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陷阱

                         

      周末的下午闲来无事,一个人骑车到附近的国家图书馆,选择这样的地方是因为它能使自己原本紧张浮躁的生活更趋于宁静。

    没有特定的目标,只在书架前泛泛地浏览。随着近来阅读兴趣变窄,大部头的小说早已无心阅读。在一人多高的书架前,一排排站姿挺拔的书籍就像年轻而又古老的士兵方阵,站在历史的浪潮上等待着我的检阅,每至此刻内心泛起一阵喜悦。

    缓步向前,一本小书与我“四目相对”,一个心仪已久的名字,在眼前闪亮起来。那便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小说《一九八四》。

      之前,从唐小兵老师的文章里感受过这本小说的威力。一直很好奇,这本曾被翻译成62种语言,销售超过3000万册的小说该有着怎样的“魔力”,令读书人如此痴迷。

      果断地把这本小书带回家以求答案。

      小说成书于1949年,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审视的眼光揭露了一个阴冷的社会,与其说描写的是极权统治下的大洋国,不如说更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竟与我国的现实有太多相似的情景,这可能是大多数读者的共同体会。

      阅读从一开始就让人陷入了十分压抑的故事情节里,随着主人公史密斯.温斯顿苍凉落魄的命运起伏,读者仿佛有一种被扼住咽喉的窒息,在逼仄的情境下跟随作者极力寻求人生的自由。在零碎的时间里读完此书,整个人的内心瞬间涂满了恐怖的色彩,不由得感到背后陡生层层凉意。小说的政治寓意十分丰富,只是本人的政治领悟力一向不高,思维的触角既不敏感也不深刻,更不太懂得英社党(英格兰社会主义党)的执政策略,但是对小说主人公温斯顿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同情与哀叹。他,在一个被统治者早已布置好的思想陷阱里,深深地爱过也痛苦地思考过。

  有人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毁灭也抵不上一个最信任的人的背叛”,我深以为然。小说中欧布赖恩是英社党内党党员,也是温斯顿最信任的人,温斯顿在窒息的环境中苦苦挣扎之后,真心以为欧布莱恩是拯救他并给予他美好希望的人,一步一步走近他,他读着欧氏写的书,与欧氏的思想渐渐融为一体,“无知即力量”是统治者攥紧权利的根基,当温斯顿明白其中缘由之时,也是身陷囹圄之日。欧氏那么懂他,正是要毁了他。原来欧氏才是真正的思想警察。他利用无处不在的监控,轻而易举地摧毁每一个可疑的人。

      经历了各种酷刑之后,等了好久的子弹终于射进他脑子里,肉身得以解脱。

      这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世界,到处都是赤裸裸的陷阱。局中局,梦中梦,在大洋国的土地上岂能容许异端!

      用小说映射现实可能是作者的初衷,正如书的封皮上写着:“多一个人读《一九八四》,就多一个自由的人”。这或许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唯愿今后我们不要活在一个陷阱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