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对“1+x”的再思考


一、“1+X”是“类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一个词就叫“语用点”。其实,语用点的来历应该来自于《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的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知识与技能”的点简称“语用点”。

“1+X”起初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一种课型,可以描述为“围绕一个主题把内容相同、相近,甚至相对的文章组合到一起进行阅读。”相同的主题来自于教材的主题,即单元主题。那么,“1+X”中的“1”直指教材,包括教材主题,还有教材内容;“X”指的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内容了。“1+X”的阅读方式,其内容就在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我们倡导的“四型三读”体现在“基础阅读课”上,她是以教材为基础,链接阅读丛书中的同主题文章。

后来,随着“双主题”教学理念的出现,“双主题”阅读不再分辨主次,于是,开始深度思考关于“语用点”的建构,认真落实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我们按照单元导读的要求,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文章作为一类,开展课内大量阅读的实验,渐渐地形成了“归类阅读”,即“类阅读”理论。

“类阅读”时效性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类阅读的前提是围绕专题。2、类阅读的核心是丰富内容。3、类阅读的关键是落实“双线”。

吴忠豪教授如是说“类篇”的阅读:有篇及类,阶梯阅读;分类阅读,熟能生巧。“文体”类;“作者”类;“人文主题”类;“结构形式”类等。

李希贵校长在《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再思考》一文中谈到“1+X”,有两个基本的观点:一是提质,在课内大量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增量,逐步提升,低段学生可以采用1+1,中高段学生可以采用1+2等。

我认为:“1+X”拓展为1+1,1+2,甚至1+3,都是“以教材为例子”进行的“类阅读”。

二、“1+X”是落实“语文要素”

2019年秋季,小学语文使用了新的部编版教材,解读新教材时,提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词“语文要素”,不过,学习策略有了新的解释。李竹平老师这样说:“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这样一来,它的内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语文要素”从此不再陌生。

显然,“语文要素”浮出水面,她已经成为师生阅读部编版教材的定向指标了。怎样落实“语文要素”?部编版教材安排在单元导读里,课后思考题都有具体要求。这里不再举例。单元导读的“语文要素”指向本单元的学习策略,并且教材还专门安排了策略单元。既然“语文要素” 包含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说明白些,“学什么”就是“阅读内容”,“怎么学”那就是“阅读策略”了。

“1+X”是一种阅读模块,本身就包含有“阅读内容”与“阅读策略”。对“1+X”的使用,之前有多种实验方式,有主题阅读之说,有议题阅读之说,也有加码阅读之说。无论什么阅读,现在看来,都是在统一阅读体系之内,落实“语文要素”了。

三、“1+X”是“阅读体系”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论观点,“1+X”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阅读模块,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阅读形式,她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不是教教材,我们可以理解。不过,部编版教材本身就已经建构了阅读体系,称之为教材的“1+X”。用教材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应该重新建构阅读体系,称之为体系的“1+X”。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实现课内的大量阅读。

建构阅读体系,实施阅读策略。教材的“1+X”这样编排,每一个单元的体例有三篇课文组成,精读、略读与自读。精读课文作为范本,课堂上,围绕“三维目标”,师生阅读对话,实施策略阅读,落实“语文要素”,提升阅读水平。略读课文作为学本,课堂上进行扶放结合。自读课本作为固本,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这样的课文,大都有“文前提示”的安排。一定程度上,教材的“1+X”就已不言而喻,所以,教材是自成体系的。

如何真正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准确地说,如何落实课堂上的“1+X”?我觉得,应该建构新的阅读体系,实施阅读策略。

我们需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建构新的阅读体系。无论是精读的,还是略读的,或是自读的,实施链接阅读的新策略,即按照每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建构阅读体系,实施阅读策略,那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容就可以建构在阅读体系之中了,这样的阅读策略,与教材的阅读策略无疑可同步实施,何乐而不为呢?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1+X”是在践行叶老的理念。

“1+X”是针对学生的阅读而言,“1+X”是建立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基础之上。未来的“1+X”是什么?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创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贵栓‖对“1+x”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