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

我们总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为过。

那天我踏进家门时,只听到里面一片鬼哭狼嚎,一看是老大儿子因考试得0分,回来被她妈妈揍:“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隔壁跟你同桌的为什么就能考的那么好,你就考个0分回家,你怎么不去死,我们辛辛苦苦赚几个钱容易吗?不就希望你能好好读书吗?”

老大儿子就那样站在墙角哭。

其实说起老大嫂跟隔壁家就没法比,人家父母爱读书,家里学习氛围好,孩子考的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反观老大嫂,每天除了打麻将就是东家扯西家,对孩子的学习一概不过问,孩子有这样的结局也是父母之过。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提别人家的孩子?

其中点赞最多的是:“因为和逼自己比,逼孩子显得容易多了。”

初为人父母,我们不像学开车一样要去考证,只知道孩子来了,我们才后知后觉的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就要当父母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有些父母就会去学育儿知识,有些父母就完全放任不管,认为孩子自己会长大。

但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特别是这段时间看了《我们仨》,感触特别深。

《我们仨》作者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代表作有《我们仨》《洗澡》《走到人生边上》。

在《我们仨》我们看到钱瑗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别人家小孩,那么杨绛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父母爱学习,尊重孩子,亦师亦友

一、父母爱学习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杨绛说到,有次回到无锡老家,公公意外发现了他未放在心上的“女孙健汝”,得意非凡。

他偶在一间厢房里的床上睡着了。醒来看见一个女孩子在他脚头,为他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坐着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一群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这女孩子却在静静地看书。她那时侯十一周岁,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和锺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她找到一小柜《少年》。这种杂志她读来已嫌不够味儿,所以一本本都翻遍了,满地是书。

在圆圆这么小有多少孩子,还在跟父母抢着闹着要买糖吃,可圆圆这么小就受父母影响读了很多书,其实说到底都是受环境的影响。

我的舅妈,很重视孩子教育问题,千方百计给他找最好的学校,在他儿子不到两岁就为他买来很多书,一叠叠堆在那里,大大小小有几十本。

然后每天就不停嘱咐儿子多看书,自己就坐旁边玩手机。

儿子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会说,我不喜欢看书,我喜欢看手机看电视。

到现在开始上小学了那堆书还放在那,一本都没看,只见他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

家里阿姨就对他说:“你妈妈帮你买了这么多书你应该好好看书,不能天天看电视,看手机。”

他就说,我妈妈自己天天就知道玩手机,她凭什么管我叫我不要看电视。

不得不说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你在孩子身上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很多时候当我们试图说服孩子的时候,问问你自己做的够好吗?

在美国,有这样的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

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而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折。

如果说把这两个家庭刚出生的孩子,对换一下,那这两个孩子的命运还会和现在一样么?

二、尊重孩子

我学我爸爸的榜样: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钱瑗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她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

以爱之名,行绑架之实。这句话应该是大多数问题父母的真实写照。

经常不自觉地就犯下这样的错误:自认为懂得多,就对孩子的决定强加干涉。

直到后来才想明白:诚然,我们比孩子知晓的更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有权利控制他们的人生。

从小我爸妈就对我们姐弟两很严格,不管我们做什么决定,他们当时都会否定我们的做法,那时候我就想等我长大了我就不听你们的了。

现在我长大了,我不会再去听他们的了,有时候他们提的建议我觉得对我有用就会听,觉得对我有控制我会跟他们说明,可没想到的是,我妈说我什么都愿意跟她争,也不听她的话了。

我很纳闷,我已经不是原来的小孩子了,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可能再跟小时候一样你允许我干嘛?我就要干嘛?不允许我干嘛我就不去做了。

很多时候大人总是试图去控制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孩子在你眼中一直是小孩子,但孩子终究会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向往的地方,我们作为父母只能去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孩子自己选择的路,她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而父母需要做的,不仅是指导、还有尊重。

三、亦师亦友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有变为最大的。

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绝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一个女孩子,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找工作一直不顺利,从去当农村教师被学生轰下台,去打工因为手脚麻木而被老板赶,她一直在失败中生活。

然而每一次女儿失败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鼓励她。

30岁时,女儿凭着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一名辅导员。后来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又在于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妈妈:“妈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回答:“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种豆子。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

刘玉平表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能够用心去看见她,听见她,懂得她,感受她。世界上大多的付出都是以获得或拥有作为前提条件的,唯有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却是以分离作为最终的付出目标的。真正的爱是尊重,是理解,是信任,是宽容,是接纳,是放手。作为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应是家长努力的目标。

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深远。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我们总说,你渴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子,那么你先变成那个样子,让孩子以你为榜样,为你感到骄傲,那么你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