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炎夏傍晚,白天的炙烤暂停,带着三岁小儿出门散步。余热扑面,忍不住随口说了句:

“还是这么热啊。”

……

“为什么会热?”

“因为现在是夏天,夏天太阳的光直射在北半球。”

“为什么太阳的光会直射北半球?”

“因为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公转到一定位置的时候,太阳光就直射到北半球了。”

“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我已经预感这又将是一场没有止境的追问,所以想抄近路结束这轮Q&A。

“这是宇宙的规律。”

“为什么是宇宙的规律?”

这个……

为什么……

为了撇清凑字数的嫌疑,此处省略至少十个“为什么”。

……

小孩子从来不会接受他不理解的“既定规律”,所有问题都要解释到一个他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答案为止才罢休。而成熟的大人,在一条自认为唯一且准确的路径,对既得的一切坦然接受,已经不会再去问很多个为什么后面的N个为什么了。

孩子在用心感受沿途的每一处风景,而务实的大人,满眼盯着远处的餐盘,一心想着把自己的肉身伺候妥当。

《皮囊》这本书很久前就看过,但认真看的其实只有李敬泽的序和同书名的第一篇《皮囊》。记忆深刻的就是阿太的这一句: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确实如很多读者说的,全书的精髓都在皮囊,而越往后越看得吃力,你看他把身边人都写成自己人生的配角,你看他矫情地描述自己如何衣锦还乡。许多读者对作者后面几篇文章逐渐暴露出的凤凰男式自恋毫不留情地批判,以至于对他的三观存疑。我想这不能怪作者蔡崇达本人,只能说是编辑在编排文章时的小心机弄巧成拙了。不过刘德华(没错,就是那个刘德华)也在为本书写的序中给读者打了预防针:(他)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虚设的真善美远不及纪实的贪嗔痴逼真、给力。

因为暴露了真实,因为真实到切入体肤,而非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般的臆想,所以更多的人来看他的故事,或褒或贬。只是,比分牌上的胜负与他无关,因为是他促成了这场辩论。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

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我还不能为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找一个意义,只是隐约感觉,经历一遍和记录一遍不同,第一遍和第二遍不同,空也好,色亦可,都用心感受,才算是属于你的生命体验,如此,灵魂才算借由这皮囊的包裹在世间得以游走一番。

你可能感兴趣的:(“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