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生文化季

仍旧记得最初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东南报到时胸中怀的那份好奇与憧憬,光阴荏苒而不自知,转眼间在东南求学已有两年光景。目送着两届新生文化季逐渐远去的背影,我心中留存的是无数的感动和不舍。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全国知名院校,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文化软肋,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改善和逐步的提升,这种精益求精的不懈与执著,这份为学生着想的良苦用心,确实难能可贵。那么,作为校级品牌的新生文化季究竟给一代东南学子带去了怎样的精神体验和灵魂震撼,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它又该如何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就请允许我这名默默无闻的大二学生来发表一番自己的鄙陋之见吧,绝非鞭辟入里之言,止增笑耳。

学术讲座堪称这丰盛文化大餐中的顶级盛宴。涉猎广泛,兼容并包乃其不可多得的优势:它会漫谈天文,邀你共赴天台夜观星象,海量精美奇幻的图片让你对那个莫测高深的世界产生无尽遐想;它也精析文学,绘声绘色的讲解带你领略古典名著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你透过简明的字里行间看清人生奋进的方向;它还关注大学生最实际的健康问题,或循循善诱地以理服人,或一针见血地醍醐灌顶,用最形象的比喻令他们迷途知返;它更通晓物理、统计、自动化,放眼长远的发展前景,展示最新的高科技研究成果,让身陷专业困惑的学生不再迷惘。名厨掌勺,群星闪耀是其坚不可摧的王牌:知名音乐人会用琴声与歌喉传递快乐,诚挚地讲述创作背后的艰辛不易,激励后辈前赴后继;来自北大港大等国际名校的教授会用蓬勃跳跃的思维深入剖析课题,带来迥然不同的大师风范和名校气场,给人终身难忘的非凡体验;

优秀节目主持人还会语重心长地和学生面谈,畅谈事业奋斗的所感所悟,使人明白舞台上的钢铁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它无私地为学生与名家对话铺设了捷径,慷慨地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聆听着这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我仿佛感受到东南似一位睿智的老者,将慈爱的手拂过每位学生的头顶,为他们疏散阴霾,送去光明。

各社团风格迥异的活动编排也为新生文化季的顺利开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天梯魔术团亦真亦幻的演绎,校合唱团的深情吟咏和激情对唱,轮滑社伴随着惊叫与欢呼的同场竞技,还有夜市在寒风中带来的冰糖葫芦的甜蜜,这一切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然还不能用场场精彩来形容,但确实各有惊艳之处。

今年文化季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就是隆重举办了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展,该活动内容的充实度着实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不光印有作品详细介绍的展牌整齐划一,还辅以惊喜连连的实地演示,看着矮小的管家机器人灵活地端茶送水、义肢电子臂毫无障碍地伸缩自如、多用水果盘以奇特美观的造型瞬息万变的时候,我内心充溢着敬佩和景仰,对学长们大胆开辟新航路的勇气和聪慧赞不绝口。

毫无疑问,新生文化季带给了我光鲜靓丽的耳目一新,但是心中总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在“蠢蠢欲动”,这种伴着欣喜与惶惑的情绪用江苏高考作文题“忧与爱”来形容,倒也确切。之所以忧之切,是因为爱之深;正因为爱之深,方望己之提议能助其成长。

新生文化季,顾名思义,是一场浩浩汤汤的文化活动,而主要目标受众就是新生,相应的,舞台的主角也应该是新生。新生与活动这两个要素应当相辅相成,互补互利,否则单单仅一方唱独角戏,久而久之也会显得枯燥乏味。而目前新生文化季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出不敷入”。当然不是批评学校方面付出得不够多,而是担心这份人文的关怀给予得太无私。新生始终处于一种纯粹接受者的被动状态,而难于夺取呈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权。可能你会反驳,最后压轴的文艺汇演难道不是有不少新生参与吗?当然那毕竟是少数,数个月的反复排练全是为了那最后的昙花一现,活跃着的不过是那几只领头羊,根本无法激发隐匿于芸芸众生之中的真正潜能。新生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并未能给出像样的回馈,换句话说,死守着千篇一律的“拿来主义”,却无法在“付出”方面求得突破。就像果农给果树浇灌了丰富的养料,果树是否将其逐步吸收而揽为己用,不得而知,因为毫无反应。如果这样下去,这份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厚重大礼终究会沦落为无用功,转变成“昂贵的浪费”。

那么这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首先必须根治的是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忽视心理”:既然是理科生,着重搞好基础及专业课就行,人文素养什么的大可不必在乎。这种想法是极端的也是致命的。人文素养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渗透于个人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构成了人整体的品格,人文素养的缺失往往会造成人品的浅薄,即使成绩再好,也同样会遭人鄙弃,难于在社会上立足。曾有名言曰:“大学就意味着将思想提高到一个博雅的高度。”挤着高考的独木桥从五湖四海荟萃于东南的精英学子们,一定有人心中压抑着对某种文化难以割舍的爱,学校所当做的就是积极地发现他们,鼓舞他们,让更多的人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上将这份专一与执著彻底地释放和展示,使学生的精神生活真正实现多元化。

具体到措施的话,我觉得学校在新生文化季期间,可以举办与整个文化季时长相当的大型文化大杂烩活动,题材不限,学生在课余日常生活中的趣事、感悟,参加其他社团活动的体会,书评影评剧评,简短搞笑的吐槽、冷笑话,内涵丰富的精品摄影,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篆刻艺术,甚至长篇原创小说、连载漫画均可,成立专门的编辑部,筛选出佳作,以周刊的形式印发(做工不必精致,内容丰富就行),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生活,更加了解同龄人奇妙的内心世界,在文化季浓厚的氛围里得到熏陶,从而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产生共鸣。

其次学校在讲座课题的选择上当更加谨慎,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校曾尝试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来求得反馈结果,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学生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干脆视而不见,调研进程步履维艰。可能有人会感叹当今学生越来越懒,对此我不置可否,但这与课题的艰深不无干系。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应届生,并无相应的知识积淀,若直接在他们面前大谈特谈复杂的专业原理,听者当然云里雾里以至于倍感无聊。对此有两个办法可供参考:第一,课题可以多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本学期开设的以“减肥”为主题的讲座,道出学生心声,配以演讲者幽默风趣的表达,现场气氛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接地气”极为成功的例子;第二,校方可以试着与讲师沟通,适当降低对研究成果的论述深度以避免“对牛弹琴”的尴尬,扩大涉猎的广度,有些展开来讲要耗费好些口舌的点到为止即可,不必深挖,简约又不失风度便于拉近讲师与学生的距离,相比于晦涩难懂,学生更倾向于简洁明快。

以上就是我对新生文化季的切生体会和一些小小的建议,只希望学校在坚持良好出发点的基础上,将对学生的关怀渗透到该项大型活动的每个角落,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自身的文化潜能,既要让学生在文化的长河里逍遥荡舟走马观花,也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扬帆掌舵力挽狂澜,所有的努力,才不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新生文化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