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中的“写作”教写作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为例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安排了32次写作活动。这32次写作活动与单元课文有严密的关联性,尽可能与单元课文的体式或写作特点对应;还有严谨的序列性,按照写作的内在规律,将相关知识点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配到七至九年级的各个单元;又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每次写作活动均包含“写作知识”和“写作实践”两部分内容。“习作知识”是对本单元的写作能力点作界定和结合课文作阐述;而每一次“写作实践”实践都有三道题。第一道题一般为片段练习,承接“写作知识”要求落实本单元的写作能力点,为基础训练;第二题为整篇练习,也是直接落实单元写作能力的训练,为达标训练;第三题,既关注本单元写作能力点的落实,更关注这一写作能力点在常态化、综合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写作实践”,可以作为作文训练的思路、底本甚至是内容。本文拟重点谈谈如何根据编者的编排意图,将“写作实践”付诸真实践,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做法,仅供参考。
一、据“写作”拟定教学目标
“写作实践”的三道题,其实就是“写作知识”中作文能力点的具体化,而这个写作能力点,源于课文内容。我们不应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剥离,完成阅读教学后又另起炉灶教写作。两者应该是水乳交融的,阅读教学应为作文教学做足准备。因此,在单元教学之前,有必要先研读“写作知识”和“写作实践”,把握本单元的写作能力点,并将这个写作能力点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来。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知识”的能力点是“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实践”的三道题分别是:1.片段写作,为同学画肖像,抓住其不同于他人的地方落笔。2.将第1题的片段扩展成文。3.话题作文“我的偶像”。“写作实践”中有一个关键信息“不同于他人的地方”,这能帮助七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特点”的内涵。那么,本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揣摩作者抓住寿镜吾先生与众不同之处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再塑生命的人》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说出莎莉文老师激发一个盲聋童求知欲的方式和过程”。这其实也是该篇文章的特质所在。
关于写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与此遥相呼应——写作知识是“写出人物精神来”,“写作实践”第一题中的要求将“精神”具体化为性格和气质。那么,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体现这样的目标:“《邓稼先》一文中通过对比手法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通过细节表现闻一多先生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通过对琐事的细腻描述,展现了更富人情味、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对比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能力点是“学会记事”,那么,执教课文《散步》就可以拟定教学目标之一为文章时怎样把“散步”这件事写清楚的,借助该单元写作知识短文中的表格,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通过《散步》这篇课文,掌握记叙文的写法和要求。再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可以把写作的能力点“怎样选材”融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中去。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驿路梨花》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模仿写作知识短文中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的思考题及表格,拟出题面让学生思考材料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清楚选材的原则。
如此拟定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出发”,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学特征,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思路更清晰。
二、借“写作”实现读写互促
统编教材“写作”的编排处处体现出与“阅读”的显性衔接或隐性衔接,这提示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就需要突破已有的惯性,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将“写作实践”中的第一题片段训练题,作为阅读教学课堂中随堂训练,就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实践”第一题,要求写一段文字,用特定的景物把九月份“秋高气爽”这个感觉描绘出来。这样的片段练习,就可以结合本单元《春》的教学,在课堂上加以落实。《春》这篇课文中,就是选择了春天特定的景物“新发芽的小草”“细而密的雨”“竞相开的花”等来写出了春天的新和美。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于这些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这就是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可引导学生从天气、秋天的景物切入,观察“此时此地”的九月份。这是以读促写,另一方面,又通过写作片段的练习来加深对《春》的理解与品味欣赏,以写促读。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实践”第一题,要求列出以“__________二三事”为题的一篇记人文章的提纲,落实通过确定写作顺序,从而让作文思路清晰这个能力点。可以作为本单元《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点对点”的拓展延伸训练。《纪念白求恩》依次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植树的牧羊人》按时间顺序写了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一个典型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从“逻辑顺序”的原点出发,“_______二三事”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如精神风格几个方面的表现、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的态度、在不同场合的表现等;从“时间顺序”的原点出发,“__________二三事”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时间轴,如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季节、一天的不同时段、做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等,引导学生按不同的维度写提纲,这样做既能深化巩固“写作顺序”这个能力点,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再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抒情》,“写作实践”第一题是要求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提示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并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这道题可拆分为“选择直接抒情”“选择间接抒情”两个分支,有机结合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土地的誓言》这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去。这道题针对了这个阶段的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的虚假抒情,“抒情”这种写作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就显得尤为关键。应通过引导学生在结合文本中将写作知识明晰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写作实践”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这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是作者汹涌澎湃的情感的自然呈现,无需借助任何事物去表达。但是,直接抒情并非无中生有,凭空而降,直接抒情之前是需要蓄势的,只有在抒情之前做足文章――或巧妙叙事,或细腻描写,抒情才水到渠成,才才有感染力。如果缺少铺垫,就会显得苍白、造作、矫情。引导通过反复品读文本,认识作者直接抒情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做“写作实践”“选择直接抒情”的200字左右的片段练习,将“记叙、描写——抒情”的路径付诸迁移,避免学生忽略对事物的叙述、描写,直白地空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间接抒情”更有难度,但切不可趋难就易。写作知识短文中的表述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应结合《土地的誓言》中具体的文字,将“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具体化,将“间接抒情”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手法。可以如此归纳、具化:“间接抒情需要一个凭借,借人、借事、借景、借物等,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中”。然后,通过让学生写间接抒情的片段,尝试着运用具体的凭借来抒发感情。
将写作能力点融入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品析文字,获得清晰的、可操作的写作知识,并将趁热打铁,当即运用,最终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双赢。
三、将“写作”作为迁移路径
“写作训练”的第二题,指向性特别明确,是对第一题写作能力点的巩固强化。相当一部分是对第一题进行扩写。第三题,仍然关注的是本单元写作能力点的落实,以及这一写作能力点在常态化写作实践中的运用。“写作实践”的三道题,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写作能力点,旨在让学生在“由易到难,层层上升”的训练中,逐个能力点过关,真正实现写作知识的迁移。
第二题宜安排在课堂上做限时作文。尊重教材中的要求,扎扎实实让学生对能力点进行再运用,以期得到巩固;而不应抱有“前面已训练,不必重复”的想法,也不能偷工减料。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怎样选材”,的第二题要求以‘晒晒我们家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如果说因为课堂上训练了“围绕中心选材”而刻意避开,变成“选好细节写好牛人”为题,或是别的要求;那么这个单元能力点的训练效果便大打折扣。循序渐进的练习与简单机械的重复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的这一篇习作,在课上限时完成后,可以进行学生互相批改、老师讲评、作品展示等后续活动,当然,每一个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本单元的能力点,不必面面俱到,争取通过限时作文和后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达标过关。可以根据单元作文能力点制作表格式的作文评价工具用于学生的互相批改,让批改者有更清晰的评价思路,接受批改者对自己的得失一目了然。
第三题,更能体现运用能力点的灵活性。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写作实践的第三题的题目如下:你记录过自己一天的生活吗?在这一天中,哪些经历是你独有或者令你感触最深的?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写自己的一天,很容易写成流水账。题中有这样的关键词提示“独有”“感触最深”,可以据此确定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择一天中能够体现这一中心选材事件材料来写作。这就是“怎样选材”这一能力点在相关写作中的灵活运用。这道题的训练,让具体的写作能力点从刻意训练走向常态化写作,灵活运用写作知识,这才是写作教学最终的落点。
第三题的作文训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为大作文或者作为单元测试的题目。作为大作文,批改和评讲主要针对该单元的能力点,可以作修改训练,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修改作文,力求不达标的同学能达标,让本来写得好的同学能写得更好。若作为单元测试的题目,可以作灵活处理,既凸显能力点,又不是考前泄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实践”第三题是“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单元测试题可以拟为“以‘2050年,新冠再次爆发。’为开头,写一篇想象作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抒情”的“写作实践”第三题是“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单元测试题可拟为“以‘我的思念’为题,写一篇作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的“写作实践”第三题是“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单元测验题可以替换为其他的、学生熟悉的景物。变的是写作内容,能力点不变。单元测试的作文,教师以分数或等级来评判,评讲单刀直入,聚焦能力点。将优秀作文展示出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当然,第二、第三天的训练,可根据实际作灵活调整。但训练的主线始终是单元作文能力点。
统编教材写作板块的严谨编排,针对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教师写作课程意识的缺乏,要么天马行空,要么求全责备。要改掉数年来写作教学自由散漫的习惯,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做到“一单元一得”,逐个能力点过关。学生的单项过关,运用自如了,作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