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礼仪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周 (郑国) 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过去每年三月初三,迎来春季的第一个节日,也就是情人节。
【汉 六博】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汉 弄剑与踏杯舞】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晋 重阳 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
【宋 祭灶】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宋 挂五彩线】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宋 染红指甲】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宋 捶丸】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金 晒书翻经】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元 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 盂兰盆道场】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
【明 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明 春卷】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明 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
【明 斗百草】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
【明 磨镜】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
【明 妇女踢球】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唐 饰梅花妆】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 .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唐 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
【唐 蛛丝乞巧】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拜新月】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
【唐 驱傩】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
【唐 镜听】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唐 新妇不跪】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
【唐 刺青】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
【宋 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宋 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