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于德的吸引力法则【3】

      胡适曾说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意思是,他只管著书立说,为社会开一代风气,不会广招门徒。他所说的开一代风气,就是为文化造势。“五四”时期就是因为开了风气,有了一种启蒙文化之势,之后才会出现那么多大师。所以,“势”对文化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文化能够得势和不能得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同于德者,道亦德之”——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就会得势,势就会出现。人们常说“历史选择了某某”,被历史选择,就是得势。

       当一个人的生命本体和他追求的品德合二为一时,这种品德就会成为他的助缘。比如,一个僧人如果升华为高僧大德,那么他的德就会成为他的助缘。这时,他能融入大道,德也能够成就他,很多向往这种德的人都会受到他的感召。就像唐朝诗人高适所说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真是这样。只要有足够的道德就不要怕,你的身边总会出现同道和同志——过去所说的同志,实际上就是同道的意思,因为他们志向相同、向往相同,愿意一起做某些事情,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都会帮助你成就大事业。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仍然有两种解释。第一,失德者将与无数的过失相伴。这是一种消极的解释。另一种积极的解释是,当你进入一种无为无执的境界,将贪执习气“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时,就会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不执著,但什么都能做。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在第十七章也出现过。在老子的时代,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然后再用皮绳,把竹简按顺序串联编成的。有时候,竹简会放错位置,书中文字的次序就会出现错误,我们称之为“错简”。也许,这里就是错简。不要紧,我还是再讲一下。“信”也有两种解释:第一是诚信,按字面上看,就是诚信不足,所以遭到了别人的怀疑。第二是信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信愿行”中的信,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对真理的信心不够,世界对真理的信心也不够,能信受奉行者就不多。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因为,在这个时代,除了诚信之外,我觉得更应该强调一种信仰之信,因为有信仰的人越来越少,但信仰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中国人需要一种信仰成为自己的生命程序,需要对一种优秀文化信受奉行,需要通过实践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于德的吸引力法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