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心,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资深督导,T.E.T.教师效能训练课程中国督导,Y.E.T青少年效能训练课程中国督导。她深耕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十余年,作为国内家庭教育的标杆性人物之一,培训了近千名E.T.(效能沟通)讲师。
本书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自我调整六个角度,道出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精髓。
因为不越界,所以他人能够感受到尊重;因为不评判,所以他人愿意敞开;因为负责任,所以我们会拥有更完整的内在、更自由的自我;因为无伤害,我们会带着爱来与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因为内外一致,所以我们感受得到彼此纯粹的初心……
原文精彩摘录:
1.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的那个片刻,谁被卡住?谁遇到问题?谁需要被帮助?谁要为此负责任?P.8
2.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P.9
3.于是在最亲密的关系里,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就会激起我们最深的恐惧,关系越亲密,我们投射的感受越深。P.20
4.溺爱不是爱,无条件养育不是放任和溺爱孩子。不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不是说就得委屈和牺牲为人父母的需求。P.190
5.我们很少审视自己的信念,活在自认为“对”的世界里。我们秉持的这些信念或价值观到底从何而来,是父母告诉我们的,是社会告诉我们的,还是由我们自己经
在生活中观察很多父母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他完全控制,他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做。这个很强迫。那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看。如果能够做到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就虽然你让孩子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角,他在前面走,但是实际上,我们用价值观在引领他。这就是这本书的内涵哈。
首先我们说第一章叫不越界,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那个界限。比如你第一篇叫中国式界限。,这个界限到底在哪儿?应该怎么划分?
安心:那我觉得这个界限,其实在我自己学这个课程之前,我一听界限两个字,我就觉得很冰冷。就是界限是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就是这种很有距离感的。
但是当我学了这个课程之后,我就发现说,哦,这个界限其实太好把握了。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日常跟孩子,或者是跟他人接触,其实都有一个东西。就是我的感受。
就是当你的行为我是OK的,那个感受就是非常正向温暖的;那当你的行为已经令到我不OK了,那我的身体会是紧缩的,我的人会是退缩的。那其实就以自己的感受为准,或者是说以我自己的接纳度。那么事情如果我能够接纳的话,那么我就给到很多你的空间,很多的允许。
这一点是在亲子教育里头,非常少的一个。父母们很多时候都是不管我能不能接纳,就像您刚才说的,我要控制你,就最好你按照我来。但我们说就是这个界限就是,如果这个行为是我能够接纳的,那我要最大限度地给到你自由,让你有一种自主,自我负责的东西。那如果你确实已经干扰到我了。
樊登:谁干扰到谁?
安心:就是比如说孩子的行为。
樊登:是孩子干扰到父母,还是父母干扰到孩子?
安心:孩子。因为这个是从我的主体,从我的感受来出发。
樊登: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孩子的感受如果让我不舒服了。如果让我难受了,那我会怎么样呢?
安心:那我要负责任地去告诉孩子。但是他不是以一种评价,或者评判的方式。通常父母们可能就会说,你不应该这么做,或者是这么做是对的或是错的。
但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让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他说其实没有对和错。就是在这个情况下,这种情形下,谁受困扰了。
你比方说这个父母想要休息。然后孩子发出很大的声响。那我们传统来说,我们就会觉得这孩子不乖,他不好,他不顾及别人,是吧。但是其实在这里,真正产生的一个事情是,孩子在快乐的玩耍。
但是我不OK,我被干扰了,其实是我处在了一个问题区里头。那么我是被干扰的人,那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去指责孩子说,你不应该这样,这就叫作越界了。
但是我怎么样不越界呢?我要告诉孩子,我想有一个安静的休息,但声音这么大呢,我没法休息。那通过这种非评判的,这种如实地去坦诚自己的(方式)。孩子就有机会去了解到说,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别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他也会去调整他的行为。
樊登:这就叫作不去侵犯,然后也不被侵犯,是吧?那什么是被侵犯的状态呢?从父母的角度来看。
安心:从父母的角度,就比如说有些时候,比如说我经常听到父母们说,我的孩子就是会来弄一下我,踢一下我,打一下我。或者是要求我做一些就是我能力以外的。
樊登:有的孩子甚至揪妈妈的头发。
安心:太常见了。对,太常见了,就揪妈妈的头发。有些时候当我们进入父母这个角色的时候,不知不觉有些时候会把自己神化。就觉得我是你妈,我是你爸,我应该让着你点,或者我应该无私一点。那你就算有一些侵犯的行为,好好好,我忍着。
但这个往往会让孩子,他会一再地去试探。因为他不知道界限在哪儿里,我觉得其实这个对孩子的这种责任心,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爱就是创造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所以就是能够给到孩子一些空间感,一些隐私感,其实是有助于他自己内在很完备地、完善地去发展他的自我。
樊登:甚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在看什么书,在玩什么游戏,在看什么电视,他都要伸手说不要做了,换那个。你完全没有让他去体会去改变的机会,去探索他的生命。
不越界和不评判,说的是孩子被困扰的时候,父母的最佳心态。就是我不是一种越界。
不评判就是我要这么去做,我必须得有一个不评判的心态,我才能够做到。一旦我开始评判,我也很难去协助到你了。所以我是先讲的就是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
我们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教孩子不去伤害,也教孩子不被伤害;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六个方式;引领我们看见孩子、发现自我;一致性沟通,不再做烦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