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建筑自己能说话 ——百年贝聿铭

文:D.R

“即便他是在70年前接受的关于建筑的训练——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仍然会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

——贝建中(贝聿铭之子)

《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8.1

作者:李菁,贾冬婷

贝聿铭先生(1917.4.26-2019.5.16),在其离去之际,微信系列文章曾一度刷屏,文章罗列了不少信息,确实快速地给予关注者不少可以说两嘴的谈资。但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这一系列文章传递的信息量非常有限。给我个人的感觉更多像是勾勒了传说中的一尊像,而真实的个人似乎仍离着十万八千里。平心而论,一个人在建筑方面达到这样的国际性的高度,在建筑王国里取得如此不凡的跨文化成就,必然不会仅是自小家庭环境优渥、连绵十几代的贵族论所能通透解释的。个人的性格、际遇、努力、好奇心、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对待工作的严苛态度等都缺一不可。以他这样的工作学习态度,放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想必都会有所成就,正如其子贝建中所言“即便他是在70年前接受的关于建筑的训练——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仍然会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

我没有读过《贝聿铭传》,之前对于贝聿铭先生知之甚少。《百年贝聿铭》是连师兄赠阅的群书中的一本,封面并不张扬,在书堆中显得很安静。偶然的机会,抓起来翻,很快读完,个人觉得很值得一读,摘录了很多文字。

《百年贝聿铭》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小薄书,薄薄一本读来却觉得内容很扎实,从“跨越东西方的人”开始介绍贝聿铭,关注其生命中的关键时点和具有职业生涯烙印意义的建筑案例,读时经常受触动。两位作者——李菁和贾冬婷,都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工作人员,著作颇丰,文笔很不错,文中很多文字很值得挑出来读。有些让人很受启发,有些则使人很感慨。

1、关于建筑

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息息相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一个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的?

D.R:这段文字,个人认为比《故宫100》里面的解说辞要精彩很多,那个很有名的短片系列仅仅将建筑的功能定义为划分起居空间。也许这段文字来源于两位作者引用的尼采:“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

“要理解建筑必须先理解生活。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坚持基本的传统特征——即,它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却不会放弃设计方面的进步观念。”

“真正的传统事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优秀建筑师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某些建筑,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再好的建筑计划都是无法实施的——D.R.古今中外无不同。

中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要。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要放进阳光和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有时是花瓶形状的,有时是竹子形状的,有时又是扇形。在窗子的一边可能是嫩竹,竹的后面是一面白墙,创造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当时北京市要求,长安街建筑必须“穿衣戴帽”。但贝聿铭坚持不盖大屋顶,“中式的文化不在外,而在于其内。”就好像穿着西服的人戴着斗笠。

贝聿铭事后回忆说,香山饭店是他经历过的最难的项目之一,是在一个他完全不明白的系统里工作:“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为什么要用白墙’这样的问题,还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在中国建楼都要听美国人的?’。”

北京香山饭店

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角下向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因为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前后的建议,政府决定限制在故宫周围一定范围内修建高楼。贝聿铭一直认为,这才是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2、关于园林

苏州生活的核心在于园林,“一城半庭园”——归隐于山林之间,又不到山林之间去。园林是听雪之堂、弹琴之处、看戏之所,是一种寻求天人合一的媒介。

中国的园林就像一个迷宫,置身其中,你很难一眼望尽,永远不能领悟全局——永远移步换景,它关乎尺度,关于散点透视,也关乎偶然——那种出人意料的欣喜。

园林的三个主要元素——水、植物和石头。植物不在于名贵而在于造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苏州博物馆

3、关于贝聿铭

“夜晚万籁俱寂,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沉寂——连一星半点的声音都没有。然后,天快破晓时,响起了一种嘎吱嘎吱的古怪的呻吟声,那是一只只竹笋从泥土中一起向傻姑娘钻出来时发出的。听辨寂静,这是我母亲给予我的非同寻常的天赋。”

母亲去世前,贝聿铭经常被母亲叫到床前,为她准备止痛的鸦片烟枪。同龄人中不多见的沉稳、责任感与自制力或源于此。

贝聿铭的父亲曾不止一次劝阻想回国的儿子,“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忠告,我很感谢他(父亲)....我并不孤独,但我很想家。”

贝聿铭本人一直与在苏州的家族成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我可能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中任何一个人也可能是我。”

“风水是我受教育的一部分,是建筑的一部分。风水的起源是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后来却演变成一种迷信”,中银大厦的封顶典礼日期1988年8月8日。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入口处一面墙上刻的“贝聿铭”名字全被摸黑了——因为太多人喜欢摸他的名字,说他说东方建筑师,摸他的名字会带来好运。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4、他人眼中的贝聿铭

“十几岁的孩子看到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叽里呱啦地学中文来嘲弄我们。我非常恼火,但贝先生毫不为意,只是微笑。因为他知道他是谁。”

贝聿铭很少参加建筑界的各种学术讨论会,他总是与这个圈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但他太出名了,所以必须对自己的言行更小心些,因为必须与许多人打交道。”

他从来不会在没有事先做大量研究之前进入一个项目,只有这样他才能理解问题所在。他旅行,阅读,学习,研究询问专家,向别人寻求一件,然后再去实地勘察。

他总是很有好奇心,又很有自制力,同时又很努力。只要你对生活好奇,你看到一件事,就像理解它的本源。如果你抱有这样的好奇心,做任何事情,你都会想找到更好的办法。

他最爱读的是老子,老子教导人们,只有与联结万物的神秘力量——道——发生关系,才能获得内在力量。

他的贵族性不仅在于生活的讲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圆融。

三角形几何体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基本形式。

建筑师是最后一个“你必须知道一切”的行业。在西方文化里,称之为“文艺复兴人”。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眼界。

5、未来踩点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取法桃花源记,徐静波先生的《静说日本》节目对其有过专门介绍)和卢浮宫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

卢浮宫博物馆金字塔地面工程大体结束之后,工地组织了一次烤全羊晚宴,吃了30多只羊,事后羊骨头就地掩埋,埋在了混凝土的地面之下。

卢浮宫博物馆金字塔

6、最后,让我们来读一下贝聿铭先生夫子自道的文字吧:

“如果你对人类情况的历史——那也正是建筑史的本质——进行思考,你会注意到,最为硕果累累的想象力的发展,总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时发生。这些思想或情感方式也许扎根于彼此非常对立的文化土壤中,但如果它们真的能碰到一起——那么,一种出人意料的含义丰富的关系就会出现。由于我生命中的恶对立面逐渐获得一种互补性,我在这些方面感觉到了发展。与此相比,这些年中我在设计建筑方面取得的进步就不再那么新颖、有用、令人振奋。这好比是播种和收割,季节和情绪的循环,光和洞察力的运动,你种下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你永远不会搞得很清楚,收获也许是一次性的,也许是重复进行的。你也许会忘记你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者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就开花了,而且是由截然不同的环境促成的。这样的开花现象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作者

李菁,2001 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现任常务副主编,曾开设《口述》栏目,出版著作有《沙盘上的命运》《往事不寂寞》《活在别人的历史里》《记忆的容颜》《走出历史的烟尘》。

贾冬婷,2005 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现任主编助理,长期关注建筑和城市领域报道,出版著作有《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

目录

序言 跨越东西方的人/ i

第一章 两个世界的源头/ 001

吴中贝氏…童年与故乡…少年的新世界

第二章 登上“柯立芝总统号”/ 039

从宾大到麻省…投身哈佛…哈佛的新思维

第三章 纽约的新面孔/ 067

现代“梅第奇”的寻找…初露头角…向商业地产进军…安定的小家庭

第四章 成为贝聿铭/105

自立门户…事业起步…从巅峰到低谷…从名流到大师…“大卢浮宫”的争议与和解…蓬勃的事务所

第五章 游弋于不同文明之间/181

构筑世外桃源:美秀美术馆…与历史的完美对话:德国历史博物馆…最后的宣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第六章 重返中国/205

香山饭店:一次超前的实验…中银香港:风水漩涡…中银北京:续写的家族渊源…苏州博物馆:故乡的收梢…结语

附 录

“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仍然会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

——专访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 259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年表/ 277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的建筑自己能说话 ——百年贝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