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个角度分享知识,让你的学员欲罢不能

学习过程中,学员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一:无意识、无能力:既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很重要,也没有能力去学好和练好。

阶段二:有意识、无能力:意识到这个内容值得学习,但是学习的自律性和理解力不够。

阶段三:有意识、有能力:既能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又能学习之后很快上手。

阶段四:无意识、有能力:学会了之后,能够无意识的在工作中使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我们在培训的时候,既要解决学员意识的问题,又要解决能力的问题。

面授课程目标通常有三个:

1、认知目标:认知结构/思维模式在学习中发生了改变。

2、技能目标:学了课程之后,会使用某种技能或者方法了。

3、体验情绪目标:在课程中的体验令学员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培训师围绕这三个目标来搭建课程结构,并采用学员能够接受和喜欢的方法,来营造课堂氛围、设置课程流程,和学员一起共同创造。


分享知识点可以分为四个环节——【STEP模型】。该模型可分为激发、知识点、案例、练习四个板块,主要适用于讲授类课程的实施。

S—激发: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员的兴趣,让学员产生学习欲望。

(1)情境法:设定一个和学员工作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引发学习兴趣。

(2)提问讨论法:沟通和执行哪个更重要?制作悬念。

(3)搜集问题法:现场搜集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让学员带着目标来学习。

以上都是有效激发的方式。


T—知识点:知识点可以是一个论点、可以是一个技能、也可以是一个流程,且能够让学员体会到“干货感”。

如何在课堂上制造干货感?——建立模型 。

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点不在于你传播的是什么知识,而是你按照你的逻辑把这些知识重新组合起来,产生价值并传播出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要你用到了独特的逻辑和创新的模型,你和学员之间就产生了信息差,学员就会有收获感。 

你讲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有论点+解释/论点+论据,并且适当的设置体验环节,来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比如填空题、连线题、判断题、选择题、现场实操、看视频回答问题等,都是很好的互动方式。

讲课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让学员产生“啊哈”时刻,即顿悟时刻。

这个剥开的过程,就是课程设计的逻辑。

课程设计的逻辑,就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过程来安排知识点的排布方式。

为了你的课程有充分的逻辑性,你需要考虑:

学员在这一块都有些什么疑问?

学员会想要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

学员在哪个环节会产生实践应用的动机?

老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讲解,而是引导。

如何让你的观点更突出、更容易被学员记住?给大家分享三个典型话术:

话术一:不是.....而是......(举例:婚姻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两个人相亲相爱)

话术二:大家都认为是......我认为是......(举例:大家都认为婚姻不过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我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相互携手走完一生)

话术三:表面上看是......本质上是......(举例:表面上看婚姻就是传宗接代,本质上是两个人相亲相爱,携手走完一生)


E—案例:案例是丰富课堂的方式。

一个人是怎么形成认知的?

是“感性意识—理性认识—感性意识—理性认识”之间的来回摆动,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所以讲解任何知识点,都离不开让学员容易理解的案例。

所有能论证观点的事情都是案例,比如故事、事例、图标、数据、视频、类比、比喻物等等。

P—练习:练习即帮助学员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知识是力量吗?知识用起来才会产生力量,所以,每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都要安排适当的练习,练习之后要有反馈,反馈有助于学员修正自己的行为。

通过激发,解决学员的意识问题;通过练习,解决学员的能力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练习的过程中,学员可以不断的对课程中所学内容进行提取,加深印象。

讲授式的课堂也可以分组和练习,还可以在练习中,设法增强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比如:

1、设置抢答环节;

2、设置抽题的游戏,抽到哪道题回答哪道题;

3、分组出题,A组给B组出题,B组给A组出题。


体验是人与外界连接的入口,也是认知和行为改变的入口。我们也可以通过体验来帮助学员升级认知,给学员制造一种好的体验,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忘我。

培训师讲课的过程,就是在创造体验的过程。

要让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有意思,首先你自己要变成一个有意思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4个角度分享知识,让你的学员欲罢不能)